劉曉倩
(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檢驗科,四川成都 610300)
下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感染性疾病,臨床常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1],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患兒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可能導致患兒死亡[2]。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治療開展前,需先明確導致其感染的病原體,并針對該病原體選擇效果較強的抗生素[3]。但由于患兒年齡普遍較小,身體機能尚未發育完全,機體免疫力較差,加上各類廣譜抗生素的不規范使用,使得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藥性都發生較大的變化,因此造成治療的難度增大[4]。故本研究特選取118 例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藥特征,旨在為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診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18 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臨床資料。所有患兒中男性65 例,女性53 例;年齡0~8 歲,平均年齡(3.47±0.82)歲。本研究經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診斷標準[5];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年齡≤8 歲。排除標準:①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②有惡性腫瘤者;③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
1.2 分析方法 痰液標本采集和細菌分離培養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6]執行,嬰幼兒用一次性使用痰培養管吸引呼吸道分泌物1~2 mL,置于無菌痰杯內;大齡兒童用清水漱口后,用力咳出肺深部的痰液,置于無菌痰杯并立刻送檢,同一患者多次分離到的菌株不重復計入菌株培養及鑒定。對患兒痰液標本分別接種于血平板、嗜血巧克力平板、麥康凱平板,置于培養箱(溫度:35 ℃,CO2濃度:5%~10%)中培養。對合格的痰液標本使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湖南邁瑞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TDR-300B PLUS]及其配套鑒定卡對菌株進行鑒定與藥敏實驗,藥敏試驗方法如下:將帶有抗菌藥物的紙片貼附在已接種測試菌的瓊脂培養基上,并于培養箱中培養至濁度≥0.5 麥氏單位,在瓊脂平皿上劃線,置室溫4~5 min。使用無菌鑷子取藥敏紙片在平板表面貼附,并將紙片貼平。紙片中的藥物在瓊脂中擴散,隨著擴散距離的增加,抗菌藥物的濃度呈對數減少,從而在紙片的周圍形成濃度梯度,觀察紙片周圍的濃度梯度。將上述平板置于培養箱中培養20~24 h,隨后測量抑菌圈的直徑,根據抑菌圈的大小,推測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藥敏性。質控菌株如下:糞腸球菌ATCC29212、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及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1.3 觀察指標 ①病原菌分布情況。病原菌包括:革蘭氏陰性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產酸克雷伯菌、解鳥氨酸拉烏爾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革蘭氏陽性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無乳鏈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中間葡萄球菌)。②主要病原菌耐藥性分析。主要病原菌包括: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WHOEN T5.4 軟件分析數據。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 于118 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痰液樣本中分離出的病原菌118 株,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其占比可達61.01%(72/118),遠高于革蘭氏陽性菌占比38.99%(46/118)。革蘭氏陰性菌中,以大腸埃希菌26 株(22.03%)、肺炎克雷伯菌16株(13.56%)、流感嗜血桿菌14 株(11.86%)為主;革蘭氏陽性菌中,以肺炎鏈球菌28 株(23.73%)、金黃葡萄球菌13 株(11.02%)為主(見表1)。

表1 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病原菌分布情況
2.2 主要病原菌耐藥性分析 革蘭氏陰性菌中主要菌群: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呈較高的耐藥率,分別為28.57%、42.86%;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天然耐藥,對頭孢唑啉、頭孢曲松、粘菌素呈較高的耐藥率,分別為13.33%、13.33%、20%(見表2);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復方新諾明類藥物呈較高的耐藥性,均在60.00%以上(見表3)。革蘭氏陽性菌中主要菌群:肺炎鏈球菌對四環素、紅霉素、克林霉素類藥物呈較高的耐藥性,分別為66.67%、69.70%、63.64%(見表4);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紅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類藥物呈較高的耐藥性,分別為57.14%、35.71%、35.71%、35.71%(見表5)。

表2 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藥性分析

表3 流感嗜血桿菌(株數=14)耐藥性分析

表4 肺炎鏈球菌(株數=28)耐藥性分析

表5 金黃色葡萄球菌(株數=13)耐藥性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是導致5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區的不同患兒感染的病原菌種類也有所不同,及時對患兒痰液標本進行檢測,了解本地區患兒主要感染的病原體種類及耐藥性特征,對該疾病的診斷、后續治療藥物的選擇及患兒預后均有重要意義[7]。經本研究細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發現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患兒主要為社區獲得性細菌感染居多,如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本次研究中118 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痰液樣本中分離出的細菌118 株,其中革蘭氏陰性菌72 株、革蘭氏陽性菌46 株;革蘭氏陰性菌中以大腸埃希菌為主,其次為肺炎克雷伯菌和流感嗜血桿菌;革蘭氏陽性菌以肺炎鏈球菌為主,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上述結果提示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易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地區患兒感染病原菌也會有所不同。臨床上在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缺少明顯病原菌特征性表現時,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在使用抗生素前先做痰液培養,在確定患兒感染病原菌種類后,選擇有針對性的抗生素,以避免盲目廣泛使用廣譜抗生素。
在韓飛等[8]的研究中,兒童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主要是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而本次研究中發現,革蘭氏陰性菌中主要菌群中的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呈較高的耐藥率,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復方新諾明類藥物呈較高的耐藥性,對頭孢曲松、美羅培南、利福平和環丙沙星的敏感性也達到了100.00%;革蘭氏陽性菌中的肺炎鏈球菌對四環素、紅霉素、復方新諾明、克林霉素類藥物呈較高的耐藥性。同時本次還發現肺炎鏈球菌對青霉素敏感率為100%。分析其原因:青霉素是β-內酰胺類抗生素,由于β-內酰胺類作用于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體細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所以青霉素類抗生素毒性很小,是化療指數最大的抗生素,但是青霉素是常見抗生素中過敏反應最為嚴重的藥物[9]。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抗生素之前,必須先做皮內試驗。四環素是一種廣譜抗生素,由于臨床上大量使用四環素,導致其耐藥率不斷增加,嚴重的細菌耐藥性導致臨床上急需抗菌譜更廣、抗菌活性更強的抗生素[10]。濫用抗生素不僅會增加細菌的耐藥性,臨床治療帶來困難,還要面對可用藥物越來越少的困境。因此,臨床上在針對不同細菌時應合理選擇抗生素,避免發生濫用抗生素的情況發生。
綜上所述,本院患兒下呼吸道感染的細菌主要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分離出的細菌對一定藥物具有耐藥性,并未見嚴重多重耐藥菌株。臨床上在治療兒童下呼吸道感染時,應盡量在使用抗生素前先做痰液培養,在確定患兒感染病原菌種類后,根據其病原菌檢測情況及分離出細菌耐藥情況和趨勢選擇適合的抗菌藥物,減少憑經驗用藥,以減慢病原菌耐藥性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