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莉,劉麗楠,沈繼春,郭 赟,姥 勇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內分泌與血液科,天津 300162)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多發的一種慢性疾病,同時也被歸于全身代謝性疾病。隨著疾病的發展,易累及機體諸多器官組織,對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及早發現并治療糖尿病在糖尿病預后改善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有關研究人員針對糖尿病相關代謝改變與胰島素抵抗的早期篩查的關系進行分析,利用新的生物標志物對糖尿病的發展狀況進行預測,但是準確性需要進一步探討[1]。現階段,臨床主要應用生化指標、血液指標對糖尿病患者代謝異常狀況全面評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到目前為止,關于該病的誘發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主要針對2 型糖尿病病人血液中C 反應蛋白及代謝綜合征指標(高血脂、高血壓、肥胖)與DR 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具體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至11 月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特色醫學中心收治的12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以患者是否合并DR 為依據分組,每組6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年齡35~79 歲,平均年齡(59.82±3.14)歲;文化水平:小學13 例,初中17 例,高中15 例,大專及大專以上15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齡33~80 歲,平均年齡(59.85±3.21)歲;文化水平:小學14 例,初中16 例,高中17 例,大專及大專以上1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本試驗經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特色醫學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2]并經臨床確診為2 型糖尿病;②研究資料完整、齊全;③意識清晰;④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者免疫系統疾病;③精神異常或有傳染疾病史;④合并風濕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急性并發癥;⑤合并惡性腫瘤;⑥哺乳期、妊娠期婦女。
1.2 指標檢測方法 入院次日采集兩組患者3~5 mL空腹靜脈血,禁食時間8~12 h,血脂水平檢測儀器選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62400621,型號:日立3100],檢測指標包含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糖水平檢測方法為葡萄糖氧化酶法,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采用試劑盒(廈門寶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閩械注準20152400145)進行檢測;在37 ℃水浴中放置裝有血氧的非抗凝管,時間為30 min,按照3 000 r/min的速度進行血清分離后檢測C 反應蛋白水平,檢測方法和檢測儀器分別是酶聯免疫吸附法與酶聯免疫檢測儀[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52403353,型號:V4100]。
1.3 觀察指標 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單因素分析。研究指標及判定標準:糖化血紅蛋白<7.0%:C 反應蛋白>0 mg/L;空腹血糖異常、收縮壓異常、BMI 異常、舒張壓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總膽固醇異常、三酰甘油異常值參照《中國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專家共識》標準對照[3]。③觀察兩組患者代謝綜合征發生狀況。代謝綜合征發生的判斷標準:男性腰圍大于90 cm 或者女性腰圍大于85 cm;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低于1.04mmol/L;三酰甘油水平高于1.7 mmol/L;空腹血糖水平高于6.1 mmol/L,餐后2 h 血糖水平高于7.8 mmol/L 或有糖尿病史;血壓水平高于130/85 mmHg(1 mmHg=0.133 kPa)。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影響因素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分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采取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研究,采用[例(%)]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 )表示,行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單因素分析 觀察組患者比對照組糖化血紅蛋白、C 反應蛋白水平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和C 反應蛋白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和C 反應蛋白水平對比(`±s)
?
2.2 兩組患者常規代謝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空腹血糖、收縮壓、BMI、舒張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常規代謝指標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常規代謝指標比較(±s )
BMI:體質量指數;1 mmHg=0.133 kPa。
?
2.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影響因素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是否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多因素非條件經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高三酰甘油水平及C 反應蛋白水平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影響因素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
糖尿病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對于任意年齡段均可能發生,是當前全球面臨的主要衛生健康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加之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我國糖尿病患者呈增加趨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一種微血管病變,同時也是糖尿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臨床中,眼底激光療法是治療增值性視網膜病變及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主要方法。盡管藥物治療具有一定效果,但是整體效果并不理想。有關研究人員針對上海市糖尿病患者調查發現,20~70歲人群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病主要人群,同時也是該階段患者首要致盲性眼病;80%左右的受訪者未意識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無顯著癥狀,并未了解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會導致失明,對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方法了解較少,9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并未正確認識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導致的視力降低,盡管采取針對性治療后藥物無法恢復正常[4]。由此可見,提升高危糖尿病患者人群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關知識知曉率,定期檢測高危因素、展開眼底檢查等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應加強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誘發危險因素的關注,并為其提供針對性干預方法。
近年來,關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危險因素的研究越來越多。有研究顯示[5],炎癥因子影響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同時也為該病發生機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C 反應蛋白是一種急性反應蛋白,其主要源于肝臟,正常人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較低。因為C 反應蛋白是由炎癥因子介導產生的,極易損傷血管內皮和機體器官。因此,很容易被視為炎癥反應程度及感染判斷的主要指標。C 反應蛋白半衰期只有4~6 h,機體與病原體接觸后、炎癥反應發生后的6~8 h,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快速提高,隨著疾病的改善,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也隨之降低,所以,C反應蛋白水平能夠將炎癥損傷狀況清楚地反映出來。而急性排異反應、感染性疾病、手術、心血管系統疾病等諸多因素也會導致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提高[6]。C 反應蛋白主要是IL-6 誘導形成的炎癥因子,有關研究認為IL-6 是糖尿病誘發的獨立危險因素。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微血管基底膜厚度增加、微循環障礙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病變類型。近年有關研究顯示,三酰甘油、C 反應蛋白水平升高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發展、發生密切相關[7]。C 反應蛋白能夠通過對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影響,導致胰島素抵抗癥狀越發明顯,進而提高了炎性細胞表達水平,而低度慢性炎疾病、先天性免疫功能異常等均可能導致胰島β 細胞凋亡,同時也是2 型糖尿病產生的主要因素。此外,糖尿病患者脂質代謝異常會導致患者C 反應蛋白水平提高,進而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使其呈現惡性循環[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三酰甘油、C 反應蛋白更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初步研究分析,由于C 反應蛋白和血脂水平與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有關,所以,根據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和C 反應蛋白水平能夠反映患者病情變化。臨床上,C 反應蛋白是可以將機體炎癥急性時相蛋白反映出來的主要指標,同時也是2 型糖尿病發生及代謝綜合征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多因素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C 反應蛋白水平及三酰甘油有關,三酰甘油水平越高、C 反應蛋白水平提高與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的發生有關,其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發展中尤為重要[9]。所以,能夠以2 型糖尿病患者三酰甘油和C 反應蛋白水平為依據對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全面評估,其可以為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提供數據參考。相關研究也顯示[10-12],高C 反應蛋白及三酰甘油是誘發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高C 反應蛋白水平及三酰甘油水平是糖尿病合并視網膜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三酰甘油水平及C 反應蛋白水平的提高,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越高,臨床上,醫生可以通過對這兩種高危因素的控制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干預方法,從而使患者預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