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昀
(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病案統計科,廣西桂林 541199)
慢性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簡稱,常見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腦卒中等[1]。慢性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近幾年我國因為人口老齡化現象逐步加重,慢性病的患病率出現了逐漸升高的發展勢態[2]。慢性病具有病程長、治療難度大的特點,部分疾病甚至無法治愈,如高血壓、糖尿病,此類患者需要終身用藥,這不但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生活質量,甚至是生命安全。由此可見,慢性病已成為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應積極防治。有報道指出,該病的影響因素較多,包括環境、不良行為習慣、生活作息、飲食結構等[3]。因此,針對該病除了臨床治療外,還應加強對患者的生活指導與干預。然而,當前我國的慢性病管理與防治體系尚不完善,防治慢性病任重道遠。基于此,本研究就6 000 例老年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情況進行調查與統計,旨在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6 000 例老年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6 000 例老年住院患者中,男性3 041 例,女性2 959 例;年齡60~93 歲,平均(74.62±1.41) 歲, 其 中60~69 歲4 283 例,70~80 歲1 346 例,>80 歲371 例;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4 225 例,初中與高中1 433 例,大學及以上342 例;婚姻狀況:在婚4 322 例,喪偶、離婚及其他1 678 例;經濟來源:自身3 173 例,子女1 436 例,其他1 391 例;醫療保障:有2 987 例,無3 013 例;過去1 年體檢行為:有2 563 例,無3 437 例;吸煙情況:現在吸煙2 567 例,已戒煙1 761 例,不吸煙1 672 例;喝酒:經常1 563 例,偶爾2 756 例,不喝酒1 681 例;運動鍛煉:經常1 567 例,偶爾2 034 例,不鍛煉2 399 例。本研究經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病歷資料完整者;②年齡≥60 歲。排除標準:①門診患者;②急性發作期患者;③神志模糊、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疾病患者;④溝通障礙患者。
1.2 調查方法 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情況進行調查。由專人負責,研究開始前先對調查人員進行系統培訓,確保其具備較好的詢問技巧、溝通能力。填寫問卷前,先對患者講解本次研究的目的、意義,予以必要解釋,以獲得患者的理解與支持,之后指導患者現場填寫問卷,完成后回收;對不識字的患者,采取面對面詢問的方式,由患者講述,調查者填寫完成問卷。問卷的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文化水平、婚姻狀況、經濟來源、醫療保障、體檢行為、吸煙、喝酒、運動鍛煉等。
住院期間對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包括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體格檢查包括體質量、身高、血壓,計算體質量指數。實驗室檢查項目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肺功能等。由經驗豐富的內科醫師對患者進行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病篩查。高血壓診斷標準[4]:收縮壓≥140 mmHg 和(或)舒張壓≥90 mmHg(1 mmHg=0.133 kPa)。糖尿病診斷標準[5]:空腹血糖≥7.0 mmol/L 和(或)餐后2 h 血糖≥11.1 mmol/L。高脂血癥診斷標準[6]:空腹血清中總膽固醇>5.72 mmol/L,三酰甘油>1.70 mmol/L。冠心病診斷標準:行冠脈造影檢查,參照ACC/AHA 冠狀動脈造影指南,應用標準Judkins 法,以左主干、作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狀動脈為主要血管進行多體位投照,管腔狹窄≥50%則確診[7]。腦卒中診斷標準:發病年齡較高,多有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發病前可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安靜狀態下發作,病情常于幾小時或幾日內發展至高峰,有相應供區的神經功能障礙;腦脊液一般無異常,CT 檢測于1~2 d 后發現低密度影[8]。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各種類型的慢性病患病率。其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腦卒中及其他慢性病(癌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頸椎病、哮喘、便秘、骨關節病變等),統計總患病率。②分析不同性別(男性、女性)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③分析不同年齡段(60~69 歲、70~80 歲、>80 歲)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④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初中與高中、大學及以上)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⑤分析不同慢性病類型住院患者的醫療費用。包括住院總費用、住院日均費用、檢查費、治療費。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結果用(±s )表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非參數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種類型的慢性病患病率統計 6 000 例住院患者中,共有慢性病3 562 例,其中包括:高血壓986 例,腦卒中710 例,糖尿病602 例,高脂血癥583 例,冠心病425 例,其他556 例,總患病率為64.37%,見表1。

表1 各種類型的慢性病患病率統計
2.2 不同性別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分析 不同性別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患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分析
2.3 不同年齡段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分析 >80 歲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60~69 歲、70~80 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分析
2.4 不同文化程度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分析 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初中與高中、大學及以上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文化程度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分析
2.5 不同慢性病類型住院患者的醫療費用分析 住院總費用中,從高到低依次為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住院日均費用中,從高到低依次為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檢查費中,從高到低依次為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治療費中,從高到低依次為腦卒中、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糖尿病,見表5。
表5 不同慢性病類型住院患者的醫療費用分析(元,±s )

表5 不同慢性病類型住院患者的醫療費用分析(元,±s )
?
慢性病是一類具有發病隱匿、病程長、難治愈等特點疾病的統稱[9]。慢性病不特指某一疾病,具有非傳染性特點,但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也可能誘發相關并發癥[10]。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及醫療水平的提升,慢性病防治工作越來越受重視,其綜合防治能力也獲得了一定的提高。《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 年)》[11]中提出,慢性病應及早診治,以提升衛生服務水平。從社會層面進行分析,慢性病對國家的宏觀經濟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12]。由此可見,慢性病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應引起高度重視,積極防治。
老年人因為身體各項功能衰退,抵抗力差,導致其成為慢性病的主要患病人群[13]。因此,本研究以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對本院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情況進行調查與統計,分析結果顯示,6 000 例老年住院患者中,發生慢性病共3 562 例,發生率為64.37%,提示老年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患病率較高,應做好防治工作。慢性病的疾病類型中,以高血壓最為常見,共986 例,患病率是16.43%,另外腦卒中、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均不低于7%,提示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應重視高血壓疾病的預防。高血壓是因動脈收縮、舒張對血管壁形成的壓力值高于正常值而引發的一種慢性病,其病因復雜、影響因素多。目前臨床普遍認為,其與不良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關,高鹽與低鉀飲食、超重肥胖、抽煙、酗酒均是其主要影響因素[14]。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男性與女性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患病率相近,提示老年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患病率無性別差異。而年齡與老年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80 歲患者的慢性病患病率明顯高于60~69 歲、70~80 歲,提示年齡越大則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分析原因,與年齡越大、患者的機體功能及抵抗力下降有關,尤其是>80 歲的高齡老人,普遍抵抗力低,部分人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是臥床不起,導致其各種疾病的發生概率均較高[15]。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硬化程度與頸動脈狹窄的發生風險也會隨之提高,這會提高慢性病的發病率,并加重慢性病的嚴重程度。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住院患者慢性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初中與高中、大學及以上患者,提示文化程度會影響老年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患病率。分析原因如下: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其自我保健意識較差,保健行為與能力也較弱,因此發生慢性病的概率較高。醫療費用分析結果顯示,腦卒中是各種慢性病中住院總費用、住院日均費用、檢查費、治療費最高的疾病類型,這提示腦卒中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經濟壓力。
綜上所述,老年住院患者的慢性病患病率較高,應引起重視,積極防治,以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降低再住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