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建勇
(太原市中醫醫院康復一科,山西太原 030009)
腦出血是臨床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而其中大部分由高血壓基礎疾病所導致,也被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此癥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即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其中偏癱是腦出血患者最常見的后遺癥[1-2]。據統計,高血壓腦出血急性發作的患者經有效治療后也有70%以上的偏癱發生率,其中40%患者為重度殘疾,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行為能力,降低其生活質量,更會導致患者喪失生存信心,進而陷入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中,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3]。康復訓練屬于康復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為患者開展符合康復要求的各項專業訓練,以防繼發性殘障的出現,最大程度促進患者康復并幫其重返社會[4]。基于此,本文對52 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開展研究,分析予以該類患者康復訓練對其肢體與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制定有關訓練方案提供參考依據,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太原市中醫醫院收治的52 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研究取得太原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分為對照組(n=26)和研究組(n=26),對照組男女比例16∶10,年齡48~77 歲,平均(68.43±8.29)歲,病程1~6 d,平均(3.65±1.08)d。研究組男女比例18∶8,年齡45~79 歲,平均(67.64±8.15)歲,病程1~7d,平均(3.62±1.02)d。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腦血管病學》[5]中有關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標準;②均經手術治療;③無其他限制活動的合并癥;④術后肢體功能存在明顯障礙。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存在嚴重障礙者;②存在重度感染類疾病或者惡性腫瘤者;③存在癡呆史、聾啞、感覺性失語或者發病前智力明顯減退者;④合并創傷性腦損傷。
1.2 干預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訓練措施,加強患者的病情監測,告知日常生活注意事項,指導患者用藥,針對性地開展健康宣教和心理訓練,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一周后進行簡單的康復運動,運動強度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進行選擇。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運動:①良肢位擺放:注意擺放肢體位置,包含仰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維持上肢在肩上部,伸直肘部,不垂腕,伸直下肢的髖關節,屈膝期間足底和小腿保持垂直,防止壓到患側肢體。仰臥時,在患側腋下、臀部和大腿下方墊上軟枕,確保患側肩往前外展和外旋,且髖關節內收和內旋。放枕板在足后方,避免足部下垂。晚上臨睡前擺放好患側功能位,避免關節僵硬與變形。②被動運動:根據患者關節活動方向及范圍來調整其運動時間和方式,從最初的上肢訓練開始,如上、下、左、右及旋轉上肢等,時間約為10 min,3 次/d;接著訓練下肢,如足踝部被動伸屈和旋轉運動,雙側膝關節伸屈運動,并對患者的腓腸肌、股二頭肌進行按摩,每天早晚各1 次、3 min/次。③主動運動:對于清醒患者,護士對患者的健肢進行活動,探明健肢的活動幅度及范圍,隨后作為參照,制訂患肢運動計劃,遵循強度由低至高的基本原則。可以指導、協助患者保持雙手交叉,使其學會健側力量引導、帶動患肢進行被動運動。上肢外展、左旋、右旋運動后,指導患者屈雙腿,分開一定角度,先主動伸屈健側下肢,隨后嘗試誘導患肢伸展。④生活自理能力和語言功能訓練:加強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指導患者自行如廁、穿脫衣物、清潔身體等,指導患者練習用筷子夾東西,夾取的東西應由大到小;另外,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指導其進行語言訓練,首先練習伸舌、咀嚼和吞咽的,然后引導患者進行簡單的發音訓練,可通過觀察訓練人員的口型進行練習,以循序漸進的原則由單個的詞過渡到詞語、短句和長句等。⑤針灸:針灸治療選取主穴曲池、外關、合谷、手三里、陽陵泉等;采用一次性毫針進行針灸治療,針灸手法選用補瀉迎隨法,每個穴位留針30 min 后拔針,每天針灸1 次。必要時可配合頭針治療,選擇健側運動區和感覺區的穴位進行針灸,手法同上。⑥推拿: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操作者使用手掌或四根手掌按摩,順延患側膀胱經揉至足跟處進行按摩,以腰部區域為重點推拿部位,推拿6 次/周、連續推拿4 周。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 個月后采用簡化Fugl-Meyel 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評價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范圍分別為0~66 分,分值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比較兩組間的差異[6]。②日常生活功能評定:采用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CA)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該量表共包含自我照料、括約肌功能、轉移、行走、交流、社會認知在內的6個方面,共計18 條明細,每條明顯均采用0~5 分6級評分法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比較兩組間的差異[7]。由康復治療師分別于入院時(干預前)及出院當天(干預后)進行評估。③生活質量評分表(GQLI-74)得分:分別在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的GQLI-74 得分開展評估,涉及物質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與軀體功能共4 項,各項0~100 分,得分高則生活質量佳[8]。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 )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干預前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s )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
?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綜合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FC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FCA 總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比對照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綜合功能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綜合功能比較(分,±s )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
?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QLI-74 得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物質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與軀體功方面的GQLI-74 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各維度GQLI-74 得分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QLI-74 得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QLI-74 得分比較(分,±s )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GQLI-74:生活質量評分表。
?
高血壓作為目前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之一,其不僅增加心臟負荷,也會損傷腦部小動脈、增加腦出血風險,而腦出血作為該病常見也是最危重的并發癥,在臨床上具有發病急、進展快及致死率高等特點[9]。研究顯示,臨床因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約占非損傷性腦出血的60%以上[10]。近年來,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血壓性腦出血患病率也呈現升高的趨勢,因其導致的偏癱癥狀已經給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較重負擔,故而在患者發病的早期需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11]。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單純給予康復訓練,研究組患者則提供早期綜合康復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可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究其原因可能為,康復訓練是高血壓腦出血后偏癱患者應用最廣的常規治療方式,可以通過活動患者患側肢體緩解其因長期不活動而引發的肌肉痙攣癥狀,由早期的被動運動逐漸轉化為主動運動,從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但該方式受患者配合度和依從性的影響較大,訓練效果往往因人而異[12-13]。對此,本研究輔以中醫特色外治療法聯合治療。其中針灸作為一種中醫特色外治療法,通過對機體中的經絡腧穴進行刺激,發揮調整機體功能狀態的效果,進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14]。本次研究中采取體針與頭針治療,選取的穴位包含主穴曲池、外關、合谷、手三里、陽陵泉等,諸穴聯用能起到活血通絡、補腎益氣的效果。而中醫推拿是一種良性的機械刺激,結合點揉按穴位,重復推,易上手。本次研究針對針對患側不同位置采取的推拿按摩療法有助于對患者患側肢體發揮活血化瘀的功效,疏通患者的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而更利于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推拿取穴少、見效迅速、臨床療效肯定,可重復性較強。另外本研究結果證實,研究組患者訓練干預后的FCA 及GQLI-74 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推測其原因可能與患者肢體偏癱癥狀得到改善,上肢功能逐漸恢復有關,進一步凸顯針灸推拿康復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采用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合理運用針灸推拿,可以有效促進其上、下肢肢體功能的恢復,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