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立,莫翠毅,許 保
(1. 海南省瓊海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海南 瓊海 571400; 2.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海口醫院消化內科,海南 海口 570208)
消化性潰瘍為胃及十二指腸黏膜處發生的慢性潰瘍,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酸性胃液分泌過多,胃黏膜保護作用變弱是其主要致病原因[1]。消化性潰瘍也是由免疫介導的系統性炎性疾病,機體內存在明顯的輔助性T 細胞(Th)1/Th2 應答失衡,且常伴有反酸、胃痛、嘔吐等癥狀。隨著消化黏膜受損程度加重,黏膜缺損深度將達到或超過黏膜肌層。出血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并發癥,若合并出血則表示病灶非常活躍,應及時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否則將危及生命[2-3]。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多以抑酸、保護胃黏膜為主。泮托拉唑為第3 代質子泵抑制劑,抑酸作用強,藥品不良反應少,被廣泛用于消化性潰瘍至消化道出血的治療[4-5],但其臨床最佳劑量尚無定論。為此,本研究中比較了不同劑量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以及對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符合《實用內科學(第11 版)》中關于消化性潰瘍及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6],并經胃鏡及X射線鋇餐檢查確診;近期未服用抑酸藥、抗菌藥物等;年齡18~65歲。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為2018-3號),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擬用藥物過敏;胃泌素瘤、胃惡性腫瘤等并發癥;心、腎、肝、肺等功能不全;免疫缺陷;妊娠期或哺乳期;長期禁食或營養缺乏;精神疾病;交流障礙,無法配合研究。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海南省瓊海市人民醫院2018 年6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消化性潰瘍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4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62)Tab.1 Comparison of the patients′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62)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補液、輸血等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予注射用泮托拉唑鈉(浙江震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960,規格為每支60 mg)80 mg,以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溶解,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中混勻,靜脈滴注,60 min 內滴完,每天2 次;對照組患者予注射用泮托拉唑鈉40 mg,用法、頻率同觀察組。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
觀察指標:取患者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 - 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快速免疫比濁法測定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療效判定[7]:顯效,用藥后1 d內出血停止;有效,用藥1~3 d內出血停止;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滿足以下3種情況之一即為出血停止,無黑便或嘔血,血壓、脈搏穩定,大便轉黃,腸鳴音正常(3~5 次/ 分);大便潛血陰性;內鏡下未見繼續出血跡象。總有效=顯效+有效。
安全性:觀察患者治療期間嘔吐、腹脹、頭暈等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結果見表2至表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n=62]Tab.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n=62]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n=62)Tab.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62)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n=62)Tab.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62)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表4同。Not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 < 0.05(for Tab.3-4).
?
表4 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n=62)Tab.4 Comparison of immunoglobuli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g/L,n=62)

表4 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n=62)Tab.4 Comparison of immunoglobuli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g/L,n=62)
?

表5 兩組患者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n=62]Tab.5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n=62]
消化性潰瘍多為慢性發病,隱蔽性較高,不易及時發現。其病因復雜,多與胃酸分泌、幽門螺桿菌感染、遺傳、精神等因素相關[8]。消化性潰瘍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并可導致出血、穿孔,甚至癌變。泮托拉唑不僅能緩解胃酸刺激,還能修復潰瘍及有效止血,是目前臨床較常用且理想的藥物[9],但其最佳劑量尚無定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大劑量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效果更佳。泮托拉唑作為不可逆質子泵抑制劑,主要通過作用于胃壁細胞的分泌小管,轉化為活性成分次磺酰胺,與分泌小管表面質子泵半胱氨酸殘基共價結合,進而抑制質子泵的活性,抑制胃酸分泌[10-11]。加大泮托拉唑的用藥劑量,可特異性結合更多的質子泵巰基,更大程度地減少胃酸分泌,從而更快速、有效地修復胃黏膜[1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IL-6,TGF - β1,TNF - α 水平均顯著降低,IgG,IgA,IgM 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泮托拉唑可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且其大劑量效果更明顯。質子泵抑制劑不僅可減少胃酸分泌,還可抑制炎性因子及細胞因子的表達,且作用呈濃度依賴性。當泮托拉唑濃度越高時,其對質子泵的抑制作用越大,對炎性因子及細胞因子表達的抑制越強,抗炎作用也隨之增大[13-14]。泮托拉唑可明顯抑制質子泵活性,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以此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大劑量泮托拉唑對質子泵活性抑制更強,使機體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從而提高IgG,IgA,IgM 水平[15-16]。兩組患者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提示大劑量泮托拉唑的使用并未明顯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發生風險,這與李曉宇等[17]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每次80 mg泮托拉唑相比每次40 mg(每日2 次)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效果更明顯,止血效果更佳,且可進一步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