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耍猴兒不嫌人多,看熱鬧不怕事大。”看兩個人打架,不如看兩群人打架;看赤手空拳對打,不如看拿起棍棒對打。打得越兇,鬧得越厲害,圍觀的越多,談論者越感覺津津有味。
絕大多數看熱鬧的人,都有著樸素的是非觀、正義感。但客觀地說,圍觀往往裹挾著太多非當事各方的因素,難免讓事態變得更加復雜。隨著社會法則越來越完善,人們對公共事件的知情權和表達權更加充足。加之通訊日漸發達,交流非常方便,致使很多熱點新聞,一夜之間便天下盡知。尤其是網絡時代,似乎誰也沒有能力完全將蓋子捂住。很多情況下,往往越是想隱瞞,越有可能被廣而議之。這正是“熱鬧”之效。自覺不自覺地,它會形成一定的輿論效應,對敦促事情及時盡快解決有正面積極作用。但“眼球聚焦”也意味著“流量聚集”,難免有些人尤其是自媒體想方設法蹭熱點,大賺一筆的同時,還會對事實造成歪曲,誤導社會大眾。
看熱鬧有講究。可以發聲,但不能起哄。我有個朋友,以“消息靈通人士”自居,經常轉發各種各樣的“爆炸性”消息。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那些鏈接有些是過時的,有些是故弄玄虛的,有些是嘩眾取寵的。所以,我們還是要當一個有文化有修養有思考有主見的看客,每當看到熱鬧之后,多問幾個為什么。熱鬧是暫時的,做人是一世的。
(摘自《北京日報》 汪金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