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色是一種很特別的顏色。它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之色;是東方之色,也是中國底色。一幅《千里江山圖》,讓世人見識到青色所展現出來的高級質感。一曲“天青色等煙雨”道出汝窯的一器難求。中國人對青色的熱愛,不是沒有來由的,它揮灑在筆墨間,凝結于瓷器中,就連古代官服和道服,也有它的一席之地。甚至到清朝,青色力排其他諸色,正式成為清代所有官服的顏色。
考古發現,人類最早使用顏色的證據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不過這個時期人類對色彩的提煉技術和應用領域十分有限。考古學家在研究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的過程中發現了八個常用的關于色彩的詞,分別是“赤”(紅色)、 “骍”(橘紅色)、“白”“黑”“黃”“戠”(土黃色)、“幽”或“玄”(黑紅色)、“勿”(雜色)。這里面并沒有表示藍色、綠色或者青色的詞。“青”字的大量使用要到先秦時期,它可指綠色、可指藍色,還可以指黑色或其他暗色。包巖在查閱先秦兩漢詩文時發現,此時的“青”很少和其他字連用,而是常以“青青”的形式出現,如《詩經》里的“瞻彼淇奧、綠竹青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但是到了唐代,“青山”“青云”“青春”“青天”在《全唐詩》出現了數百次,排名第一的“青山”達733次,李白和王維經常在詩作里用到“青山”“白云”的意象。
有意思的是,由于在古代,青色染料易得,從而使青色布料和衣物變得更為廉價,青衣得以進入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它在東漢時期就用來代指地位低微人群。唐時,“青衣”越發成為小官吏和底層百姓的常見服裝,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即是以青衫指代地位低微的自己。雖說道教崇尚青色,但其道服在明以前以黃色、褐色為正統顏色。道服變色,始自朱元璋。(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