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建軻 林墨丞 林雨彬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外語需求分析”這個概念最先是由West·M提出的。經歷了近百年的研究,國外所形成的研究體系也趨于完善,例如由Munby·J首次提出的基于目標情景分析的理論框架,到后人陸續完善的先進理論等[1]。而我國也于20世紀90年代初將國外的先進理論引入中國。就發展情況來看,國外外語需求分析歷經近百年的發展,其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豐富,國內的外語需求分析研究雖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與國外外語需求分析研究成果相比較,相差甚遠。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外語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2]。但是,中國式教育下的英語教學模式卻使得英語與文化載體不再關聯。學生們僅僅是為了取得成績而學習英語,中學乃至大學學生們所積累的單詞甚至不能聽懂一個外國人說的話。英語教育的機械化,間接影響了學生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目前英語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研究的習慣,學生也更應該開闊自己的眼光,為未來的發展做打算,這也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日前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加劇的形勢下,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這次研究根據調查的方式統計本校內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需求,并根據學習需求分析為其他專業的同學總結出更加高效、更加合適的英語學習方法。教師教學層面,讓教師了解目前在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情況,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與時俱進,適當刪改、增添教學內容,由此滿足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習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高效教學;學生學習層面,有利于學生明確對英語學習的自我認識,獲得對英語語言學習需求的滿足。
1.調查對象的界定
目前,我國學習英語的人數約有三億人之多。我國在校大學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習英語的群體。為了保證樣本更加真實,更加具有說服力,因此本次調查對象界定為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非英語專業在校本科生。
2.調查問卷的內容設計
本次研究數據通過發放問卷的方式獲得,問卷參閱了董雪純作者在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這一篇文章[3]中的問卷設計思路。本問卷的研究共分為五個部分:為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對受訪者英語學習興趣目的、對英語的客觀印象以及學習英語的動機和態度的調查、受訪者對自身英語能力的評估和對自身英語能力方面的期盼的調查、受訪者對學校以及老師在英語教學方面做出的客觀評價、對受訪者基于自身需求所選擇的學習方式以及學校的英語教學模式的調查。
3.問卷發放方式的說明
本研究樣本來源于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本校的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調查問卷以網絡調查的方式展開,并對調查對象進行甄別,確保其身份的真實性。同時,問卷所設置的題目都要求回答,保證了問卷的完整性。該調查經統計共有119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69份。
1.分析方法
通過問卷星平臺得到清晰的問卷統計圖,從而更加直觀地觀察出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以及當代大學英語教育的現狀和不足之處。對每份問卷進行核查,以確保問卷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并在問卷發放后進行了SPSS信度分析,以確保樣本回答結果的可靠性(表1)。

表1 SPSS信度分析
2.基本樣本描述
(1)受訪者性別:男50人,占42.02%;女69人,占57.98%。
(2)所讀的專業類型:文史類 75人,占 63.03%;理工類45人,占36.97%。
(3)對英語課程的興趣:完全沒興趣的7人,占5.88%;沒興趣的13人,占10.93%;一般的33人,占27.73%;有興趣的33人,占27.73%;非常有興趣的33人,占27.73%。
1.學習英語的目的
表2的統計表明,有超過一半參與調查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之一是考研英語和四六級考試,體現出中國英語目前教育的應試化,學生們為了考試而選擇學習英語的現狀。

表2 學習英語的目的
2.復習鞏固英語的頻率
表3的數據表明,調查有近66%的學生復習頻率在一周三天以下甚至是只在考試前復習,而每天堅持復習英語的學生只占調查的12.61%,說明當代大學生尚未了解每日的英語積累對自身英語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表3 復習鞏固英語的頻率
3.對英語各能力提升的期望程度
數據表明,學生普遍希望通過英語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英語各方面的能力。其中,提高英語聽力的期望程度最高,其平均分達到了3.94(滿分為5分)。正所謂補缺掛漏,對提高聽力能力的希望程度最高這一現象表明了學生對提高聽力能力提高的迫切需求。
4.對自己的英語能力可以達到能力的評估
表4的數據表明,受訪者在進行對自身英語能力的評估時,僅有22.69%的學生能用英語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令人驚訝的是,有13.45%的學生對能否掌握英語能力表示無所謂。這種現象表現出學生對自身的英語要求普遍偏低,甚至是不在乎的態度,同時這種現象也與學校對學生的英語能力的培養方式有著明顯的關系。

表4 對自身英語能力的評估
5.學習各英語能力的困難程度
調查表明,在受訪者中英語能力最難提升的普遍選擇了英語寫作。寫作是一個人英語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考驗一個人的詞匯,更考驗其思維和見識,這恰好展示出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普遍偏低。
6.學校為學生學習英語應當提供的教學資源
數據表明,每一個教學資源都有接近或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贊同。說明大學生珍惜學校在英語方面給予學生的資源,同時鼓勵學校以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
7.英語聽說和英語讀寫兩部分課程安排占比
表5的數據表明,學生更加傾向于聽說課程而不是讀寫課程,間接說明了學生的聽說能力需要提升,反映出當前的英語教育現狀。

表5 英語聽說和英語讀寫兩部分課程安排占比的看法
8.目前對英語學習各方面的實際需求
(1)教學方法
調查的數據表明,相較于教師講解,受訪者更希望課堂能以教師與學生為主,重視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程度。
(2)學習資源
受訪者更希望學校能夠提供各種各樣促進英語能力提升的學習機會,以多樣化的形式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
社交是當今社會不可避免的一種信息交流的模式,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社交。而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對中國的大學生來說,英語的使用頻率在當今社會也是達到了新的高度。從上文的調查問卷可以看到,有超過80%的學生希望以及非常希望對英語口語能力有相關的提高,體現出學校關于英語口語方面教育的欠缺。同時,在學習目的的詢問里,大部分學生選擇了考研和四六級。而在大學生涯中,通過四六級和考研英語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但同時體現出當代應試教育的弊端,學生只是為了通過考試或者是跟隨他人而選擇考試,并沒有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真正需求,通過模仿完成他人的目標而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在關于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面,學生們更多的選擇是在課堂上,不僅有教師的講授,也要有學生的參與,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課程的,這一現象體現出了學生們渴望表現并渴望得到老師客觀的評價或是認可,更體現出了教育對當代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之處。
與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不同,大學的英語教學更注重于其應用能力,例如其語言表達能力或者辯述能力的培養[4]。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的出現促進了英語教學的發展,中國的英語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英語教育不斷的更新發展中,大學英語教育的弊端與不足之處也顯露了出來,其表現為:
1.應試化特點嚴重
從上面的研究結果可以得到,從大學生學習目的以及復習英語的頻率來看,目前學校的應試教育導致了學生們為了成績而學習英語。
2.兩極化現象嚴重
在同樣的英語教育環境下,由于缺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導致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養成不好的習慣,比如將知識的掌握理解為聽懂老師的課程,最終導致調查中出現的兩極化現象。
3.師生關系
學生更偏向于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課程。但大部分課程的現狀是傳統的教材加黑板,且互動較少,不具有多元性。
4.學習機會少
除了平常的英語課程,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隨著入學學生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單一的大學英語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針對目前大學生所面臨的英語教育的問題,我們應當了解學生真正的英語學習需求,從而進行相應的改變。
1.更改教學觀念
大學英語教學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5]。摒棄通過考試是學習英語的唯一目標的錯誤觀念,處理好教學關系。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主,以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為主任務,培養大學生的個人能力。
2.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動力
教育學生必須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始了解,不僅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更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根據不同的學習需求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
3.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時刻向學生傳輸英語學習是一個需要耐心的漫長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半途而廢,以高度負責的態度,正確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英語學習觀。
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站在學生的立場,以交朋友的心態與同學們相處。課上,主動接近學生,不以成績優良定位學生;課下,教師要與學生做朋友,經常交流心得,以無聲的力量感染學生,讓學生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學好英語的內心情感[6]。
5.完善教學手段
不再將教學局限于傳統的黑板加教材,采用科學技術,提高對電子設備的利用率,將傳統教育模式與現代教育模式有機結合起來,同時也要著手對教師團隊進行教育設備使用的培訓。
6.豐富教學資源
給當代大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英語的機會,例如舉辦與英語相關的競賽或者活動來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或是借助網絡,定時提供線上公開課等途徑,來豐富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文章重點從“學習需求”的背景出發,探討以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為例的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以及當前教學方式的不足之處。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發放的一百一十九份問卷來進行數據的分析總結。
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筆者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限,問卷的設計與發放過于簡陋,文章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是存在不足之處,特別是在設計問卷方面的考慮還不夠周到,例如大學階段各個層級對英語水平的需求可能出現的差異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期待在以后的研究與實踐中進行更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