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誤譯的稱謂語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姚一發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南寧 530006)
越南浸潤儒家文化千余載,對文學創作與譯介影響甚深。 越南的“金庸武俠熱”現象向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學界對越南金庸小說的譯介研究卻鮮少涉及文本對比研究。 20 世紀60年代,越南譯者潘景忠將金庸《神雕俠侶》譯介為《神雕大俠》(Thn Diêu Da.i Hiê.p)后在越南引起巨大反響。 通過將原著和潘氏譯本進行文本比較,可發現譯本之中的越南文化,尤其是越南儒家文化的文化適應的痕跡,其中一個表現為人物稱謂語的誤譯。從譯介學角度出發,對潘景忠的譯本《神雕大俠》進行探討,可管窺越南“金庸武俠熱”常盛幾十年的堂奧。
長篇武俠小說 《神雕俠侶》 由金庸于1959—1961年連載于香港《明報》,同時授權香港鄺拾記報局出版(總111 集)[1]。 小說以南宋時期為背景,敘述了主人公楊過與其師父小龍女在歷經江湖陰鷙險惡、 金兵鐵蹄來犯等磨難之后終成眷屬的愛情武俠故事。
潘景忠(Phan Ca?nh Trung) (1923—2011),原名夢平山(M?.ng Bình Sn),越南平定省安仁市社人,越南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精通漢語與法語。其譯著《神雕大俠》于金庸完成《神雕俠侶》的三年后(1964年)在越南出版發行。 潘氏《神雕大俠》及其他譯者的金庸小說譯著在越南掀起了第一波越南金庸武俠熱潮(1960—1975年),甚至越南人民把讀金庸小說特稱為“金庸現象”。受此潘氏譯作影響,從中國大陸及香港、臺灣地區引入越南的《神雕俠侶》影視作品標題皆譯為《神雕大俠》。越南人民甚至僅知《神雕大俠》之名,而不知有《神雕俠侶》。
20 世紀末,中國學者謝天振提出的譯介學的理論核心——“創造性叛逆”,主要研究跨語際翻譯過程中的語言變異現象(即“創造性叛逆”現象)。 理論旨在通過“創造性叛逆” 現象挖掘導致現象產生的社會、文化及歷史根源。 謝天振認為譯者的“創造性叛逆”的表現包含:個性化翻譯、誤譯與漏譯、節譯與編譯、轉譯與改編等。譯者能通過創造性叛逆的表現賦予譯著新的形式及精神內涵[2]。
國內學界對金庸武俠小說越南譯介的情況大多停留在譯介史的研究上,未在文本對比上展開。該文擬運用譯介學“創造性叛逆”理論,將譯本與原著進行文本比較,挖掘“創造性叛逆”現象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
人物之間的稱謂能夠體現兩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及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文化。對比原著與譯著,可發現譯著中的人物稱謂語并沒有完全按照翻譯的忠實性原則進行翻譯,這一現象主要集中在男女主人公及其相關人物關系的稱謂上,相關情況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神雕大俠》稱謂語誤譯情況統計表
在金庸《神雕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的關系從師徒變為夫婦,兩人的稱謂也隨著關系的轉變而變化,由長幼輩的稱呼變成了同輩稱呼,即由“姑姑”—“過兒”變為“龍兒”—“過兒”。但從譯作來看,譯者無論是在師徒關系時還是在兩人成為夫妻后,譯者都有意抬高楊過在兩人關系中所處的地位。第一,在師徒關系中,譯作把原著中楊過對小龍女的稱謂從長輩的“姑姑”誤譯成了同輩“姑娘譯作中楊過也自稱“我(T?i)”。 如譯著第十四回,楊過看到古墓中的五口棺材后害怕,對小龍女說:“姑娘,我不想死在這里! ”T?i kh?ng chêét ni ?ay ?au!)要知道在越南語的稱謂中,學生在教師面前都自稱“學生(Em)”, 在姑姑面前都自稱“侄子(Cháu)”,只有在平輩或在晚輩面前才可自稱 “我(T?i)”。 第二,楊過與小龍女在大鬧重陽宮后結為夫婦,原著中楊過稱小龍女為“龍兒”,小龍女稱楊過為“過兒”,在稱謂上儼然成為關系平等的伉儷。但在譯著中,譯者由原來平輩的稱謂上進行調整,小龍女改稱楊過為“過哥(Anh Qua)”,楊過稱小龍女為“龍妹(Em Long)”。 如譯著第七十三回,楊過與小龍女在重陽宮結為夫婦后,小龍女對楊過說:“過哥,小妹能與你在一起,到哪里都開心!楊過告知小龍女,他把剛出生的郭襄也帶來了:“龍妹,我帶來的是剛出生一個月的小女孩,哪里是那個用劍砍我手臂的姑娘? ”(Em Long! Anh mang ?a con gái可見,在稱謂上雖仍屬同輩,但對小龍女的稱謂已降為“妹”,對楊過的稱謂上升為“哥”。
越南浸潤儒家文化上千年,受“夫為妻綱”的觀念影響甚深。即使在今日的越南婚姻家庭中,若女方較男方年長,女方仍會尊稱男方為“哥哥(Anh)”。 這也體現了越南在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過程中,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譯者將尚為師徒關系、將來卻發展為夫婦的男女主人公稱謂誤譯為平輩的“姑娘(C? ng”與“我(T?i)”,淡化楊龍二人的師徒輩分,顯然較易為越南讀者所包容與接受。 而譯者把婚后二人稱謂誤譯為“過哥(Anh Qua)”與“龍妹(Em Long)”,尊年輕的楊過為“哥”、降年長的小龍女為“妹”則為儒家“夫為妻綱”的具體表現。譯者結合社會觀念,將男女主人公稱謂誤譯,符合當時越南人民的認知觀念,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在越南社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
在原著《神雕俠侶》中,收徒授藝者皆可稱為“師父”,不受男女性別限制。但在潘氏《神雕大俠》中,女性師父被卻耐人尋味地誤譯成了“師母如譯著第十二回中,孫婆婆從全真派道士手中搶回楊過,并說道:“這孩子已改拜我家小龍女姑娘為‘師母’。 ”[3]又如譯著第十四回中,小龍女稱其師父為“師母”,“只聽師母與孫婆婆說過天下沒一個好男人。 ”(Chnghetrong thiên hkh?ng ai tt c)[4]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受“夫為妻綱”的倫理綱常影響延伸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未出閣前應待在閨中”的觀念,無論是中國還是越南,都鮮有女性教師公開收徒,會武藝的女性更是少見。收徒授藝者常為男性,師父往往貼錢教養徒弟,弟子居于師父家中并把師父當成家人,故將“師”比作“父”。 同時,因外出學藝者也多為男性,所以師徒之間的關系類似家庭中的父子關系,按照儒家“三綱”劃分則體現為“父為子綱”的關系。久而久之“師父”已成固定用詞。但實際中用法不限于男性,比如武俠小說中,授藝者無論男女皆被尊為“師父”。
除去將女性師父誤譯“師母”的情況外,譯著中還存在將女性師祖誤譯成 “師父夫人(phu. phu nhan)”的情況。 如譯著第九回中,李莫愁進入古墓搶奪《玉女心經》,打算用暗器之毒威脅小龍女,并說道:“這銀針的毒性是由‘祖師夫人’傳給我們的秘術,你這般頑固我就讓你嘗嘗它的味道如何”[5]。
越南封建制度于1945年結束,譯著《神雕大俠》是1964年出版的,前后不到20年。一來古時封建社會上鮮有女性師徒,二來作為中國武俠小說的越南先鋒譯者,潘氏之前少有接觸女性師父的小說角色,所以造成因慣性思維,把“女性師父”根據性別誤譯成“師母”的情況。小龍女與李莫愁對古墓派“祖師婆婆”林朝英的稱謂被誤譯為“師父夫人”也可歸為女性師父被誤譯為師母的情況。 師父的師母可被稱為“師奶”,但譯者未想過師母的師母如何翻譯,所以籠統譯為“師父夫人”。
在譯著《神雕大俠》中,徒弟與師父對話時,譯者把原著的稱謂“師父”基本全譯成了“尊敬的師父(Th對比原著多了敬語“(尊敬的)”。如譯著第十五回中,郭靖與歐陽鋒對戰負傷,郭靖對柯鎮惡說:“尊敬的師父,弟子已經恢復,請放弟子下來”[6]
越南儒家十分重視“尊師重教”,師生關系對儒家思想的重要性體現于“君—師—父”的觀念,意思就是師徒關系與君臣、父子關系價值相等[7]。 在越南語的稱謂中,男老師稱為“Thy”, 這個稱呼同時也有父親的意思;而女老師稱為“C?”,這個稱謂也有姑姑的意思,從稱謂中可知越南尊師重教的文化甚為濃厚。 作為學生,要如同敬愛自己父母一樣敬愛老師。在武俠小說中若用“Thy” 或“C?”來作師父的稱謂會大大減少江湖意味,因此譯者選擇在漢越詞“S的前面加了敬語(尊敬的)”以適應越南尊師重教的傳統思想和文化氛圍[8]。
縱觀歷史長河,文學作品異彩紛呈,譯介文學在其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從譯介學角度對越南潘氏《神雕大俠》中稱謂語的誤譯情況進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及意義:
首先,中越兩國文化同根同源,越南深受儒家文化影響。 越南浸潤儒家文化多年而產生的“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和“尊師重教”等價值基準,對稱謂語系統具有深刻影響。 而越南潘景忠譯著《神雕大俠》中的稱謂語誤譯情況也充分折射出越南儒家傳統文化的特色。
其次,文化適應對文學譯介有重要意義。譯者在譯介金庸原著《神雕俠侶》之時,并非按照翻譯的忠實性原則嚴謹地進行稱謂語翻譯,而是根據越南的社會文化對稱謂語進行誤譯處理。 成功的文化適應能夠減少外來作品在本地讀者間的流通障礙,為譯著的推廣帶來積極因素。
最后,我國文學譯者在翻譯之時應綜合考慮我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 文學作為我國文化輸出的重要窗口之一,在對外翻譯之時除了牢牢把握住民族特色之外,還應加入對目的語文化的思考,從而運用更地道的目的語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