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輝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440)
技藝指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藝術或手藝。 而技術指人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積累起來并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 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傳統技藝具有地域性、異質性和多樣性特點,是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文化表征,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 每一種技藝都伴隨著相應的文化而存在,技藝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技藝的傳承就沒有相應文化的延續。
嶺南傳統建筑經過歷代匠人們的演繹,發展創新了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裝飾技藝,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技藝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璀璨奪目。嶺南傳統建筑技藝文化主要包含5 個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蘊、 專注的工匠精神、 獨特的科學原理、精湛的藝術技巧和積極的進取精神。
中國經濟的發展、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直接帶動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價值回歸,越來越多的傳統建筑需要修繕、保護和興建,然而保護和傳承傳統建筑技藝依然困難重重。 如何傳承嶺南傳統建筑技藝迫在眉睫。 筆者對嶺南傳統建筑技藝的傳承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了以下傳承方法。
嶺南傳統建筑技藝文化通常依托三雕兩塑、嵌瓷彩畫等載體,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傳承:一是掌握技藝的民間工匠面向家族成員進行技藝傳承; 二是掌握技藝的民間工匠通過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傳承;三是通過技能大師工作室方式進行傳承;四是采用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模式傳承。
由于歷史上自給自足的觀念根深蒂固,傳統技藝便逐漸形成了以家庭、血緣為紐帶,將其傳承給予自己有親緣關系的家庭成員的家族傳承方式。 也正是因為古時候的人們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和落后,有著“家不外傳”的思想,所以傳統技藝家族傳承是最早、最保守的傳承方式。歷代的匠人都是將傳統技藝傳承給自己的家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祖傳”,這就是所謂的家庭傳承方式,不僅傳承技藝,也可傳承文化,傳承效果好。 但這種技藝傳承方式效率低,傳承面非常窄,容易造成技藝流失,不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需要[1]。
民間掌握傳統建筑技藝的匠人為了技藝的傳承和行業的發展,會招收學徒學習傳統建筑技藝,讓學徒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培養學徒的時候還要細察其品性,有才無德者還會被逐出門墻,以免對自身和行業帶來不利影響。 “名為師徒,近乎父子”,拜師及出師的禮儀都極為嚴肅,不管是師傅還是徒弟都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投入了很大感情,彼此負有不小的責任和義務,許多“絕活兒”均依靠這種傳統的“師帶徒”方式保留至今。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人員頻繁流動注定了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中雙方再難以如舊時投入父子般的感情。 這種傳承方式相對家族傳承方式較為開放,既可傳承技藝,又可傳承文化,傳承效果好。 但這種技藝傳承效率低,傳承面比較窄,不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需要。
技能大師工作室是以行業協會、大型企業、職業院校等為主要載體,在行業協會、大型企業和學校制度的規定下,由掌握傳統建筑技藝的技能大師按照近似“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開展傳統技藝人才培養和嶺南建筑文化傳承。 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培養傳統技藝人才和文化傳承為原則,通過工作室培養一批傳統技藝人才,形成文化傳承機制,將傳統建筑技藝活化并加以推廣。同時工作室依托行業企業,發揮專業技能人才團隊優勢,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助推本地傳統建筑行業的發展。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與合作企業共同建立嶺南傳統建筑技藝技能大師工作室,旨在以廣東省傳統建筑名匠為帶頭人,傳授傳統建筑技藝,為行業企業培養古建領域的高技能人才,傳播嶺南傳統建筑技藝文化和工匠精神。 這種傳承方式主要傳承技藝,傳承面較廣,傳承效果較好[2]。但由于受到相關制度的約束,文化傳承不明顯,不適合文化傳承需求[3]。
職業教育是一種具有跨界屬性的教育類型,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的第一線技術技能人才。其基石是基于工作本位的學習,其最有效的教學組織方式是校企交互訓教,工學交替,崗位培養。 將傳統的學徒制與現代學校職業教育相結合便形成了現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是指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實現招生招工一體化。 學生(學徒)和行業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具有在校學生和企業員工雙重身份,享有企業在崗員工的待遇,同時接受企業和學校的雙重管理,在企業和學校兩個場所進行雙主體培養。但對于學校和企業來講,需要找到相關各方的利益平衡點,建立成本分擔機制。 現代學徒制強調技藝傳承,對于文化傳承不夠重視,沒有完全體現文化基因、師徒文化、工匠文化和技藝文化[4]。
以上4 種傳承方式各有優點和缺點(如表1 所示),很難做到大規模的技藝和文化傳承,嚴重影響了傳承效率和傳承文化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嶺南傳統建筑技藝傳承必須探索出一條新的傳承方式——“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該方式既能擴大傳承規模,提高傳承效率,又能實現文化傳承,因此筆者提出技能大師工作室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模式。

表1 4 種傳承方法比較
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是傳統技能大師工作室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優點,克服彼此缺點的一種傳承模式。 它既有“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又有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特色,同時也有行業企業的體制機制特征,能突出嶺南傳統建筑技藝文化傳承的特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產教融合校企雙方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以校企理事會為基本框架,構建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既能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也能發揮學校的文化傳承功能。 工作室能深入挖掘嶺南傳統建筑技藝文化特色,將技藝文化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傳承與保護嶺南技藝,培養嶺南傳統建筑技藝創新人才,從而推動嶺南傳統建筑技藝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實現嶺南傳統建筑技藝的文化傳承[5]。
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是校企雙方簽署合作協議,通過成立理事會建立技藝傳承共同體的一種傳承方式。 其地點設在學校內并由校企雙方共同組建教學團隊。 團隊由企業具有國家級資質的傳統建筑名匠領銜,資深工匠和職業教育專業教師組成,共同承擔工作室技藝傳承和人才培養工作。 同時校企雙方共同招生(招工),學生(學徒)與工作室簽署協議,按照國家勞動法以學生和職工雙重身份進行管理并按照企業運作方式運行,共同培養技藝人才。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按照企業方進行管理,根據市場需求規律進行運營,能實現“校、企、生三贏”,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工作方式如圖1 所示。

圖1 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工作方式
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教學團隊按照嶺南傳統建筑技藝特點,結合企業工程項目組織形式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基本制度,形成技藝和文化傳承基本框架。方案以行業企業技藝標準、規范和工藝流程為標準,參照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制定課程標準,實現技藝和文化傳承的有據可依,此外教學團隊選取適合教學的實際工程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并對實際工程項目進行教學化改革,將技藝流程按照學生(學徒)的學習知識點重新組織和編排,既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又能夠滿足技藝傳承需要。 此外教學團隊還會對嶺南傳統建筑技藝資料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依據學生(學徒)認知規律編寫教材和嶺南傳統建筑技藝資源庫,以實現學習資源教材化、數字化、可視化和網絡化,可供學生(學徒)或從業人員學習使用,易于嶺南傳統建筑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播。 總體而言,教學團隊能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融為一體,同時結合項目化教學,達到專業學習和技藝傳承相統一、 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承相融合[6]。 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工作流程(見圖2)。

圖2 產教融合技能工作室工作流程
技藝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同的文化是通過不同的技藝來傳承的。 嶺南傳統建筑技藝的傳承的核心在于學生(學徒)或者從業人員的自身素養和文化底蘊。 由于時代的改變和社會的發展,技藝與時俱進,在不斷地變化、改革和創新,所以文化能夠一直延續和傳承。
技藝的生命力在于其對自身文化的回溯,保持傳統技藝的活力是技藝傳承下去并不被世俗干擾的重要舉措。 嶺南傳統建筑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當務之急是傳承性保護,更要對技藝進行活化,讓技藝傳承符合現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要求。近年來嶺南傳統建筑技藝通過文創、 開發工藝品等方式逐漸被大家所熟悉,更為人們所熟知。
傳統技藝的核心作為文化的精華,具有潛在的影響力,不會輕易消逝。而現代社會中的新鮮事物往往會對它產生威脅,但也時常具有臨時性與無序性。要實現對嶺南傳統建筑工藝的傳承,除了要對其制作工藝、流程、配方等符合商業秘密構成要件的技術信息實施保密措施外,更關鍵的是要加強本土文化資源的應用和核心價值理念的傳播、推廣。
結語: 嶺南傳統建筑技藝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濃郁的藝術魅力、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精妙的科學價值。 對嶺南傳統建筑技藝的傳承并非單純指技藝本身,也包含其內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