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宇 陳盛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改變,我國糖尿病(DM)患者人數逐年增多,DM是慢性疾病,長期血糖控制欠佳會導致多種并發癥發生,以神經血管損傷較多見,其中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潰瘍是臨床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占DM患者的12%~25%,末梢神經血管病變為其病理基礎,可由感染、外傷等病因誘發,病情進一步發展會形成DF,DF失治而導致截肢的患者占比高達14%~24%[1-2]。目前,西醫針對DF的治療以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環為主,同時對足潰瘍面進行局部處理,西醫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患者依從性及耐受性參差不齊,長期療效欠佳[3]。該病屬于中醫學“脫疽”的范疇,臨床上以濕熱毒盛證多見,治療上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原則,目前中醫外治法在治療DF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4-5]。本研究就糖足1號治療濕熱毒盛證DF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6月于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就診的DF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就診病例號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46~69歲,平均(54.89±4.22)歲;糖尿病病程3.3~10.6年,平均(4.23±1.36)年;其中Wagner Ⅱ級糖尿病足患者34例,Ⅲ級14例,Ⅳ級2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45~70歲,平均(53.24±3.79)歲;糖尿病病程3.5~10.3年,平均(4.98±1.55)年;其中Wagner Ⅱ級糖尿病足患者36例,Ⅲ級12例,Ⅳ級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2015年制定的《糖尿病足潰瘍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6]中對DF的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診斷分型標準:1)明確診斷為DM;2)足背動脈和頸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3)下肢肢體感覺異常,可有發涼、麻木、疼痛等;4)足部潰瘍,甚至壞疽;5)臨床肌電圖檢查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血管彩超顯示血管彈性降低,血流速度減慢;6)中醫符合濕熱毒盛證表現:主癥為足部紅腫潰爛、創面化膿、肉腐味臭、下肢疼痛,次癥為煩熱口渴、大便干、小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2)年齡在18~70歲,性別不限;3)糖尿病足Wagner分級≥Ⅱ級;4)了解研究內容,能夠配合試驗研究,自愿參與該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其他疾病導致的足部潰瘍;2)對本研究藥物過敏;3)嚴重內科疾病如心力衰竭、腎衰竭等;4)嚴重代謝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5)妊娠期、哺乳期;6)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藥物試驗;7)不能配合研究。
1.4.1 對照組 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基礎疾病進行相應治療,同時給予糖尿病膳食、適當活動指導等。對照組在基礎治療上對潰瘍感染創面進行消毒清創及抗感染處理:足部潰瘍較輕患者予以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后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5 min,對足部潰瘍化膿較重患者在上述操作前,先予以0.1%過氧化氫溶液紗條引流。清洗創面后自然干燥,然后在創面表面外涂一層康復新液(四川好醫生攀西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51021834),之后用無菌紗布覆蓋,外加凡士林的紗布包扎。
1.4.2 觀察組 觀察組治療措施為將對照組的康復新液外涂替換為清熱解毒、消腫祛腐之糖足1號中藥復方外用,其他不變,湯藥由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制劑室統一熬制。組方如下:黃芩12 g、黃連12 g、黃柏12 g、苦參10 g、連翹12 g、金銀花10 g、白芷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中藥外敷20 min后,清水沖洗后包扎。兩組患者清創并更換藥物1次/d,連續治療1個月,并進行3個月隨訪。
1.5.1 中醫證候評分 兩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參照《糖尿病足潰瘍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6]中DF相關內容對濕熱毒盛證DF的主要臨床癥狀(煩熱口渴、便干尿赤、下肢疼痛)進行量化評分,分為無、輕、中、重4級,分別對應0~3分。
1.5.2 創面愈合、疼痛情況及神經恢復評價 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潰瘍面積;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進行評價,該評分是依據患者主觀感受對疼痛程度進行判斷,總分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劇烈[7];治療前后應用肌電圖檢測患肢腓總神經的傳導速度。
1.5.3 血清生化指標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
1.5.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際血管聯盟中國分部糖尿病足病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糖尿病足診治指南》[8]及《糖尿病足潰瘍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6]中關于DF的論述制定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煩熱口渴、便干尿赤、下肢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創面愈合>70%,膚色恢復正常或改善明顯;有效:煩熱口渴、便干尿赤、下肢疼痛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膚色部分改善,創面愈合率在30%~70%;無效:煩熱口渴、便干尿赤、下肢疼痛等臨床癥狀無改善,創面愈合率<30%。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5 不良反應 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及隨訪3個月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記錄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對照組及觀察組中醫臨床癥狀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中醫臨床癥狀評分改善程度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煩熱口渴 便干尿赤 下肢疼痛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50 2.71±0.42 1.68±0.23 2.72±0.13 1.53±0.23 2.69±1.12 1.77±0.12 觀察組 50 2.69±0.31 1.11±0.13 2.74±0.11 0.93±0.17 2.64±1.08 1.12±0.13 t值 0.271 15.256 0.831 14.834 0.227 25.979 P值 0.787 0.000 0.408 0.000 0.821 0.000
治療后,對照組及觀察組創面均較治療前縮小,VAS評分及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潰瘍面積、VAS評分及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潰瘍面積、VAS評分及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
潰瘍面積(cm2) VAS評分(分) 腓總神經(m/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50 3.72±0.73 1.67±0.45 4.71±1.42 1.93±0.58 42.66±3.29 45.79±3.18觀察組 50 3.69±0.66 1.11±0.24 4.68±1.33 0.65±0.17 43.21±2.98 49.21±4.23 t值 0.216 7.764 0.109 14.975 0.876 4.570 P值 0.830 0.000 0.913 0.000 0.383 0.000
治療后,對照組及觀察組MCP-1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IGF-1、VEGF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升高,且觀察組各指標改善程度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MCP-1、IGF-1、VEGF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MCP-1、IGF-1、VEGF比較(±s)
MCP-1(ng/L) IGF-1(mg/L) VEGF(ng/L)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50 295.72±17.13 208.08±16.35 32.77±6.73 66.13±13.18 86.66±6.29 136.13±9.18觀察組 50 293.69±16.96 178.29±13.54 31.98±7.03 84.31±14.17 87.67±6.32 177.21±10.48 t值 0.596 9.923 0.574 6.643 0.801 20.850 P值 0.553 0.000 0.567 0.000 0.425 0.000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治療期間及隨訪3個月,兩組患者均未出現肝功能異常、胃腸道不適、過敏等不良反應。
DM是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國際糖尿病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全球DM患者數量約為4.63億,預計到2030年將會達到5.78億[9]。DM是慢性疾病,長期失治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其中DF較為嚴重,是導致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并發癥之一[10]。目前,西醫治療DF主要是針對DM進行嚴格的血糖控制和對足部潰瘍進行抗感染、改善循環等對癥治療。由于該病發病機制較復雜,西醫治療缺乏靶向性,創面往往難以愈合[11]。DF屬于祖國醫學“脫疽”“脈痹”的范疇,《黃帝內經》載:“發于足趾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中醫治療DF從整體上辨證論治,注重發病機制,由于DF病位在肢體末端,中醫內治法效果參差不齊,而應用中醫外治法可以通過腠理給藥,直達病所,臨床療效顯著。康復新液為目前臨床研究及應用較多的中藥制劑,多項研究表明其可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環,治療DF效果顯著[11-13],故本研究選用其為對照組藥物。中醫學認為該病為虛實夾雜之證,主要發病機制之一是脾氣虛弱,濕邪為患,日久化熱,流注下肢的經絡而致。針對濕熱毒邪傷陰之脫疽,本研究以清熱解毒、消腫祛腐之法自擬糖足1號,方中黃芩、黃連、黃柏、苦參清熱燥濕解毒,金銀花、連翹加強清熱解毒之功,白芷消腫散結,牡丹皮、赤芍可破積血而通經絡,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祛腐之功。
本研究治療結束后,對照組及觀察組中醫臨床癥狀評分、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潰瘍面積均有所縮小,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明顯加快,且觀察組各觀察指標改善程度更顯著。說明糖足1號可明顯改善DF患者煩熱口渴、便干尿赤、下肢疼痛的臨床癥狀,促進潰瘍面愈合,同時加快神經功能恢復。
為了探究糖足1號治療DF的作用機制,本研究對患者治療前后MCP-1、IGF-1、VEGF水平進行了檢測分析。MCP-1是存在于人體內的一種趨化蛋白,在DM患者機體中,可趨化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從而直接介導炎癥反應,另一方面,MCP-1可促使炎癥介質表達,加重血管內皮損傷而誘發DF發病[14]。IGF-1是體內一種多肽類生長因子,具有刺激細胞分化增殖及誘導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15],VEGF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可作用于血管內皮,參與細胞的增殖和修復,IGF-1和VEGF可反映DF患者血管功能恢復情況[16]。治療后,對照組及觀察組MCP-1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IGF-1、VEGF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升高,且觀察組各指標改善程度更顯著,表明糖足1號可能是通過抑制體內炎癥反應、促進血管組織修復而達到縮小潰瘍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糖足1號治療DF可以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治療期間及隨訪3個月,兩組患者均未出現肝功能異常、胃腸道不適、過敏等不良反應,說明糖足1號短期內的治療安全性尚可。
綜上所述,應用糖足1號治療DF患者具有確切療效,其可以抑制體內炎癥反應,促進血管組織修復,從而使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促進潰瘍面的愈合,加快神經功能恢復,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糖足1號治療DF的臨床推廣應用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