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瑞平外交學院教授
以供應鏈阻塞、斷裂為主要特征的供給擾動,既是導致此前全球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損害目前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問題。供給擾動在疫情暴發前即已出現,疫情蔓延導致其全面惡化,俄烏沖突更使其雪上加霜,未來修復前景不容樂觀。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市場主體偏重追求效率,以成本最低收益最高、低庫存甚至零庫存為基本原則,形成精細、繁雜、綿長的供應鏈全球布局,但另一方面也為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埋下隱患,甚至有被各種病毒侵蝕的可能。首先侵蝕全球供應鏈的是“政治病毒”或曰“美國病毒”,特別是特朗普上臺后,美國主導的“產業回歸”“本土化”和針對中國的強行“脫鉤”“斷鏈”,導致全球重要產業及其重要環節出現不同程度的供應鏈斷裂。而日本出于政治原因針對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強行“斷供”,亦可視為這種“美國病毒”的“日本變種”。其次是“新冠病毒”。為阻止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各國普遍采取了程度不同和方式各異的“大閉鎖”,由此導致跨國人流、物流嚴重受阻,全球供應鏈貫通面臨嚴重困難;而在各國內部,地區之間和內部“封控”導致人員難以到崗、原材料零部件難以到位、很多企業不得不停工停產,而停工停產又導致物品供給嚴重匱乏,使已經出現斷裂的供應鏈雪上加霜。
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重要地位,尤其在能源、戰略資源和糧食供應鏈方面,地位更加舉足輕重,甚至不可替代。俄羅斯占到全球石油產量的1/8和天然氣產量的1/6,分別是全球第二和第一大出口國。俄羅斯還主導著鈦、鈀、氖、鎳、鋁等關鍵戰略礦產資源,這些資源對軍工、航天、航空、航海、芯片和電子元器件、汽車制造業等重要產業至關重要。俄烏兩國還是最重要的“世界糧倉”,合占全球小麥和玉米出口的比重分別高達28.5%和18.6%。俄烏戰事爆發后,圍繞俄羅斯的制裁與反制愈演愈烈,更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巨大沖擊,包括將其移出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導致國際貿易結算困難,相互關閉領空導致國際空運中斷,途經俄烏的亞歐陸路、海路運輸受阻,位居兩地的重要企業停工停產甚至撤離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疫情導致的“芯荒”已經對全球汽車、半導體等產業鏈造成嚴重影響,而作為芯片制造最重要原料的氖氣,俄烏兩國要占到全球產量的70%!
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曾引發嚴重依賴低價石油的全球供應鏈斷裂,其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又導致西方經濟陷入停滯與通脹并存的“滯脹”困境。而目前愈演愈烈的供給擾動,正在從兩方面增大全球經濟再陷“新滯脹”的風險。一方面,供給擾動導致全球生產體系出現紊亂甚至癱瘓,對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造成嚴重阻礙,全球經濟復蘇越來越顯現停滯之勢。近期主要國際組織均在連續大幅度調低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繼1月將2022年全球增長預測下調0.5個百分點之后,4月又進一步下調了0.8個百分點。而世界銀行剛剛發布的6月預測,更將2022年全球增長率比1月預測下調了1.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供給擾動導致全球市場供應嚴重不足,在各國政府為復蘇經濟采取放量刺激導致需求擴張的同時,物價水平急速攀升。歐盟統計局剛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歐元區通脹率高達8.1%,再創歷史新高;美國3月CPI上漲率已高達8.5%,為近40年最大漲幅。
一是疫情反復導致各國防疫政策收放不定,其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沖擊很難在短期得到完全克服。二是俄烏戰事何時得到控制,前景不容樂觀,即便短期結束,針對俄羅斯的制裁與反制,及其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沖擊,也很難馬上平復。三是“政治病毒”或“美國病毒”對全球供應鏈的嚴重侵蝕,近期仍看不出根治跡象。近期拜登訪日,正式推出醞釀已久的“印太經濟框架”,其四大支柱之一被美其名曰增強供應鏈“韌性”,實質卻是推動與中國“斷鏈”,而中國又位居全球供應鏈中心,如果“斷鏈”,后果可想而知。四是供給擾動的“自我強化”效應。供給擾動促使各國不得不重視自身供應鏈安全,為此采取的供應鏈本土化、“近土化”舉措,越來越對全球化時代形成的全球供應鏈布局造成嚴重沖擊,從而又進一步加劇供給擾動。最近日本剛剛通過的《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其核心內容就是要保障“特定重要物資”的供應安全,這個就會對全球供應鏈布局造成嚴重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