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智能制造、新能源、醫藥生物等新興行業正綻放活力,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三四線城市經濟發展也求賢若渴,這些都是高校畢業生大展宏圖的新天地。
穩就業、保就業,位居“六穩”“六?!敝?,既關乎經濟大局,又連著民生冷暖,重要性不言而喻。進入3月份以來,受國內疫情點多、面廣、頻發和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嚴峻等影響,就業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2022年,我國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6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達1076萬人。而市場主體困難明顯增多,導致用人需求緊縮。與此同時,“就業難”“招工難”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專業技能人才十分短缺。
明確問題所在,堅持問題導向,穩就業就有了思路和方向。
一是加速政策落地,以保市場主體實現就業擴容。城市穩就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主體的發展狀況。一方面,要確保市場主體“青山常在”,推進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條件下復工復產,加快落實退稅減稅降費等減負紓困政策,幫助盡可能多的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挺過難關、留住崗位。另一方面,要促進市場主體“源源不斷”,清理取消對創新創業的不合理限制,進一步增強雙創示范基地引領作用和服務能力,鼓勵返鄉入鄉創業,深入開展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只有推動政策早落地、早見效,全力穩企助創,才能穩住崗位。
二是強化就業支撐,以提升技能素養助推就業提質。長期以來,我國技能人才緊缺,與產業匹配度不高。換句話說,我國產業鏈與就業鏈銜接不暢,是制約就業潛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新技術、新業態不斷孕育,急需相關技能人才。各大城市應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技能培訓、就業輔導和繼續教育,提升勞動者競爭力,改善勞動力供給質量,促進產業鏈與就業鏈有效銜接。只有更好發揮技能培訓在穩崗位促就業方面的作用,才能拓展新的就業空間。
三是提升靶向發力,以優化就業服務確保就業便捷。產業鏈與就業銜接不暢,原因之一在于信息不對稱。比如,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中,一些地區的企業無法進校與畢業生溝通,導致招聘需求無法直接觸及畢業生。這就要求各城市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就業服務,完善勞動力輸出方與輸入方對接溝通機制,線上線下齊發力,豐富崗位對接形式。要通過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強化就業信息的精準推送、對脫貧勞動力實行實名制服務等方式,調動各類就業服務力量的積極性,適應重點群體特點開展精準就業幫扶,緩解就業結構性壓力。
四是加強就業引導,以轉變就業觀念打開就業天地。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四川宜賓學院考察調研時對同學們說:“大家要保持平實之心,客觀看待個人條件和社會需求,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只要有志向就會有事業,只要有本事就會有舞臺。實際上,盡管房地產、互聯網等行業放緩發展步伐,但智能制造、新能源、醫藥生物等新興行業正綻放活力,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三四線城市經濟發展也求賢若渴,這些都是高校畢業生大展宏圖的新天地。這也提醒城市治理者要加強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與求職者轉變就業觀念,到新天地中去鍛煉、提升和成長。
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的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盡管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我國經濟已開始呈現恢復勢頭。各城市各部門既要堅定信心,又要高度重視、積極做好應對,用創造性抓落實來推動當前和下一階段穩就業工作,確保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任務,更好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