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央視《經典詠流傳》鄧小嵐與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節目組供圖)
電視綜藝場的風向變了。
21世紀初,“西風”一度霸屏。傳統電視機構出于成本考慮和風險控制,大量模仿或投資引進國外成熟的電視娛樂樣式,稍做本土化改造,便能名利兼收。
2013年10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每家衛視每年新引進的國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檔,鼓勵國內原創節目的發展。2017年,《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的發布,更是引起強烈反響,推動電視節目制播進入新階段。
近十年來,在中國原創電視節目漫長而艱辛的探索之路上,文化類綜藝的崛起無疑成為電視領域最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一大批以漢字、詩詞、文物、典籍等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創意源泉的文化類節目在現代綜藝形式的包裝下,迅速破圈傳播。它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速提升了全民文化自信。
如何跳出已有局限并不斷挖掘節目特色,成為文化類節目創作者思考的核心問題。主動擁抱時代審美元素,成為傳統與現代間雙向奔赴的內驅力。
2001年7月9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開播了一檔講座式欄目——《百家講壇》,一時熱度無可比擬。這檔節目的播出持續至今,見證了傳統文化以電視節目形式從開疆辟野到百花齊放的歷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百家講壇》引發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由于選題方向多樣性,它不完全被限定于傳統文化傳播類別,但讓市場意識到傳統文化可以有廣泛的現代受眾。而黨的十八大后,傳統文化類節目才迎來真正的興盛。”
在尹鴻看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思想提出后,傳統文化在電視節目中開始自覺且大量地涌現。
2013年中央電視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播,此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便不斷涌現,掀起了一股“綜藝文化熱潮”。
此后,《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故事》《傳承者》等綜藝節目發展迅速;2016年底,《見字如面》在春節檔走紅;2017年推出的《朗讀者》和同年底《國家寶藏》的播出再次帶來收視熱潮;2018年推出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成為又一經典力作。節目以“和詩以歌”的原創模式,用現代化的文藝呈現方式演繹經典詩詞、經典文學作品。
《經典詠流傳》節目制片人田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音樂+文化’的節目模式,是我們一開始就確立的基本方向,但這條路無疑是非常艱難的。節目總策劃許文廣曾提出,‘我們是在尋找央視文化節目新的破局,這種破局不只在于電視節目形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節目立意的新突破’。”
作為影視傳播、大眾媒介與文化產業研究著名學者,尹鴻將傳統文化綜藝節目分為三類:一是以傳統文學、語言文字為代表的《中國詩詞大會》、漢語比賽等節目,它們最初贏得了廣大受眾的關注。
二是以文物、文化遺產作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如《國家寶藏》這一類型。
第三類就是以傳統文化為素材,進行創造性轉化,比如《經典詠流傳》《唐宮夜宴》《舞千年》等。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如何跳出已有局限并不斷挖掘節目特色,成為文化類節目創作者思考的核心問題。主動擁抱時代審美元素,成為傳統與現代間雙向奔赴的內驅力。
在田梅看來,《經典詠流傳》熱播五季的原因在于,團隊找到了兩把鑰匙:一是時代性,所選的詩詞要對當下的中國社會有普遍的觀照性;一個是時尚性,節目不是在展示品鑒一件件古董,而是要讓經典通過今人的創造活起來,流行起來。
《經典詠流傳》音樂總監劉卓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將古詩詞改編成流行音樂,并不是簡單地將兩種藝術形態進行結合,而是需要創作者在充分理解詩詞的內涵和意境的基礎上,將其改編成能夠被大眾所接受、所樂于傳播的流行音樂。其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第四季節目,歌手譚詠麟在演唱《定風波》前描述:古代詩歌流傳至今已久,也想加入一些現代元素與之融合,古人縱馬揚鞭,現代對應的即是摩托,瀟灑豪邁的氣勢同樣可以展現得淋漓盡致。于是,劉卓在編曲中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段摩托車引擎的轟鳴聲。
另一檔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則是通過古今對話,把典籍變成有情感、有溫度的故事,為觀眾呈現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情懷。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衛華此前表示,近年來涌現的高品質文化類節目具有在不同文化語境中自由轉換的能力,讓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具備了跨文化傳播的特質。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推上了新的歷史高度。《意見》提出: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2022年5月7日,第五季《經典詠流傳》迎來了“天地合作”:航天員王亞平成為了最特殊的經典傳唱人,她在400公里外的太空完成了詩歌《夢天》的古箏彈奏。選題導演邵琦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希望通過《經典詠流傳》,讓古老的樂器和詩詞插上流行音樂的翅膀,講述這個時代的美好故事,致敬航天理想,展現盛世中華。”
數據顯示,2021年B站傳統文化愛好者人數超1.77億,18-30歲的年輕人占比約七成,已成為國風愛好者的聚集地。

2021年10月13日訊,藝人參加綜藝節目《登場了!洛陽》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采取線上與線下結合的發展模式,使文化類節目具備實時互動性。對文化類節目來說,不但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官方網站、微博賬號、微信公眾平臺賬號,同時加強了與其他視頻平臺的合作,開辟出彈幕、短視頻等多種跨界合作路徑。
在嗶哩嗶哩(簡稱“B站”)有關傳統文化節目的彈幕中,時常看到有人在科普相關歷史知識。“美哭了”“此生不悔入華夏”“看到想流淚”“民族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每一幕都感覺到了歷史的厚重感”“什么叫大國氣質,這就是!”等都成為彈幕中的高頻表達。
同時,在媒介深度融合的今天,文化類節目積極拓展創作模式,其中既展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又有互聯網的創新和突破。通過電視臺與網絡視聽平臺的協作,一批以高水準內容制作和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的文化類節目涌現出來。臺網聯動激活創新思維,為文化類節目破圈帶來更多可能性。
過去的一年,愛奇藝推出《登場了!洛陽》,聯合洛陽IP其他衍生作品,從不同角度挖掘洛陽文化;B站與河南衛視制作《舞千年》,以影視化形式融合舞蹈展現歷史文化;騰訊推出《見字如面》第五季,選擇具有重大“地標”意義的歷史書信及文獻進行朗讀賞析;芒果TV則打造國潮晚會《小芒種花夜》,通過現代聲光電舞臺回溯中華文化記憶。
其中,河南衛視和B站共同推出的《舞千年》,打造了充滿歷史想象的中國傳統舞文化。5位薦舞官與13支舞團一起巡游四朝,以奇舞著書《十二風舞志》,共同講述蘊于舞蹈之中的華夏故事。節目用極具文化感染力的場景、服飾、劇情設計,潛移默化地傳達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此外,河南衛視與優酷圍繞小年夜、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打造的晚會依次登場,“中國潮”“國風”“文化盛宴”“文化自信”等成為彈幕評論高頻詞。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谷雨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隨著5G技術的普及以及硬件設備的不斷升級,視頻將替代圖文成為互聯網內容的主流,同時視頻創作者正成為傳播主旋律的重要力量。

2021年9月2日,文化節目《朗讀者》第三季看片會現場,專家學者們就節目內容展開研討(金良快/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相關部門深入布局、多措并舉,全力推動文化類節目創新創優。在一系列政策舉措扶持引導下,精品不斷涌現,這些帶有創新創優基因的作品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魅力。
2020年,國家廣電總局評出的電視創新創優節目25個,其中文化類節目占了7檔。第26屆“星光獎”獲獎的7個電視文藝節目中,《上新了·故宮》等文化類節目占了5個。
2021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印發《關于建立新時代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引導機制的意見》,從主動出題策劃、組織采風調研、狠抓劇本創作、跟蹤制作進度、抓好排播宣介、加強評估評價六個環節明確要求和舉措,加強全流程跟蹤指導,全鏈條服務保障。
傳統文化的復興趨勢越來越明顯,而這種復興趨勢正在年輕一代中發生。
數據顯示,2021年B站傳統文化愛好者人數超1.77億,18-30歲的年輕人占比約七成,已成為國風愛好者的聚集地。截至2021年10月底,全站國風類視頻投稿量超過200萬,不僅絨花發簪、甲胄、民族樂器、戲腔、原創國風舞蹈、非遺手藝等內容逐漸流行,國風與科技、動漫、游戲圈層的跨界融合,更為傳統文化帶來更多新意表達。透過這一扇窗口,可以窺見國風內容對于年輕人的文化感召力,這也正是近年來文化綜藝得以興盛的沃土。
“國漫、國風、國潮或是國樂,它們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現代文化之間產生了一種連接性,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此成為創作中的自覺意識。”尹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