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演員演繹水下飛天舞蹈《洛神水賦》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十年來,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文化強國建設和文化數字化戰略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范玉剛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專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準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強調意識形態工作就是要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是極端重要的工作。
黨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并基于文化自信推動意識形態工作創新,以唯物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黨中央的這一重大舉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在貫通、相互融合,保持了歷史連續性與動態發展格局,極大增強了黨和人民的文化自信,凝聚了社會各階層的共識,提升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意識。
正是理念上的高度重視和對文化實踐的積極引領,成就了我國十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上的長足進步,為人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高質量有品位的精神食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強國建設,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不斷深入向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為弘揚,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文化和旅游市場體系日益完備;對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廣體系更加成熟,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不斷提高。
總體上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競爭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以其高質量發展呈現出體系化特征,日益形成強大的文化實力和多元化發展格局。

范玉剛
在過去一個時期內,文化市場上曾充斥庸俗、低俗、媚俗之作,存在著唯票房、唯收視率、唯流量導向問題,滋生了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稅漏稅等不良風氣和違法犯罪行為。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批評了當時文藝界存在的浮躁亂象: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
講話發表后,引發熱烈反響,激發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感、創造力,推動文藝事業日益形成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面,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一是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創作,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人民性旗幟,愈加注重文藝與時代同行和對社會風尚的引領,發揮文藝的社會功能。推出一批重大現實題材、革命題材、歷史題材的新時代精品力作,建構主流文化認同,使新主流文藝作品呈現出蓬勃生機。
二是體現出強烈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新時代的文藝創作彰顯了“世界的中國”的天下意識,以漢語言文藝創作的成熟豐富了世界文藝版圖,為在世界舞臺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藝支點,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和藝術想象力。
三是堅持守正創新,以文藝精品的不斷涌現開拓文藝新境界,自覺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廣大文藝工作者一掃此前的浮躁之氣,用心用情創作,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不斷提高文藝原創能力,在精益求精、勇于創新中推動了當代文藝創作的文化經典化。
四是契合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在平衡文藝與政治、文藝與經濟的關系中,不斷促進新時代文學藝術創作體系的健全,呈現出一種體系性思維和整體性的文化觀念。生產出一大批謳歌新時代、反映新成就、代表國家文化形象的優秀藝術作品,抒寫了中國人民的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在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中有效增強了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數字化不僅僅是器物層面的革新和技術應用,還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形成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健壯骨骼,使契合時代特點的文化觀念得以創新,促進文化形態的整體躍升,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由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者轉變為引領者。
守正和創新,都與價值觀密不可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因此,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守正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要在兩個方面守正: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二是傳承和賡續優秀文化傳統。創新的方向,則是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賦予堅守的價值觀以新形式、新表達。
近年來,文化產業領域通過科技賦能產業發展,便很好地體現了守正創新。
數字文化產業不但成為滿足大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供給者,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與踐行的有效載體,如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化探索,便有效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文化數字化是我國2035年實現建成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重構文化肌理和主導發展方式邏輯骨架的重要舉措,更為創新我國文化治理模式提供了新思維和技術路徑。
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就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時間表。
當下,相對于世界發達國家和文化強國,我國是文化資源豐富的文化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主要瓶頸和短板是文化現代化程度不夠高、文化生產力發展不充分。
文化數字化戰略旨在有效提升中華文化的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國的文化生產力。當下,契合信息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文化創意時代的來臨,文化生產、文化傳播和文化消費都將面臨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可以說文化數字化戰略是對這種趨勢的積極主動回應。
從健全文化發展體系視角看,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將進一步打通傳統文化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存在的堵點難點,旨在形成高效暢通、安全有效、供需適配的文化供給體系。
首先,有效促進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
我國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關鍵是如何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其中的瓶頸是難以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和文化資本。當前,國家積極倡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數字化是不可繞過的有效路徑,對于文化強國建設來說,也是抓住了信息革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體現。
在文化數字化戰略中有如下關鍵詞:“數據超市”“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這是實現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提高文化生產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條件下,文化資源轉化為要素、進入社會化大生產的產業化環節,文化數字化是文化藝術生產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舉,這一點已為國際經驗所證實。
其次,成為有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技術路徑和屏障。
當下,文化安全作為非傳統國家安全的重要構成部分,需要突破傳統安全的思維模式和意識形態觀念。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形勢風起云涌,文化思潮相互激蕩,使得提升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能力更加迫切。

中宣部文改辦一級巡視員高書生將文化數字化戰略稱為宣傳文化全戰線的“大會戰”,意在通過持續推進文化數字化戰略,守護住數據安全“閘門”,從而保存完整的文化基因數據,保障國家文化數據安全。
在“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中,“中華文化全景呈現”“國家文化專網”“文化計算”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關鍵詞和現實舉措。其要義在于以數據要素的安全,即在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傳輸存儲及數據治理等環節,制定文化數據安全標準,強化中華文化數據庫數據入庫標準,構建完善的文化數據安全監管體系,完善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的產權保護措施,增強文化資源在消費過程中全流程的可溯源性。
第三,以創新思維成為推動當代文化創新的激發器和策源地。
文化數字化不僅僅是器物層面的革新和技術應用,還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形成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健壯骨骼,使契合時代特點的文化觀念得以創新,促進文化形態的整體躍升,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由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者轉變為引領者。
《意見》兼顧供給側與需求側,涵蓋了中華文化數據庫、國家文化專網、文化數據服務平臺、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文化數字化治理體系等領域,意在供給側發力,激活各類文化資源且貫通各部門各行業,貫穿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打通資源端、生產端、消費端和云端,從而構建起一套由國家主導的文化大數據體系,新被舊所融,舊因新而活,實現彼此所蘊含價值的極大化、“再發現”乃至聚合效應。讓文化數據因關聯而煥發出整體性的文化力量,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文化強國建設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