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丘吉爾說:“我總是愿意學習,但我不喜歡被教導。”學習是人的天性,但教育不是,那么,我們該怎樣慢慢從今天傳統學校里的“教”走向“學”呢?
從傳統學校里的“教”走向“學”,包括準確提煉學生能夠理解的學習目標、設計好學習任務、提供大量可參考的資源和學習工具,創造支持型的學習環境,真正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
首先,確定學習目標。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提煉出學生能夠理解的學習目標,而不是僅僅將教學目標寫在備課手冊上。教學目標包含甚廣,從知識與能力到過程與方法,再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明確同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
其次,設計學習任務。過去,我們的課堂學習任務太零散,低階的目標是從知識和技能的層面來設計學習任務的。一項真正好的學習任務應該根據四個層級中的第三層級甚至第四層級來設計,即從問題解決與應用、思維遷移與創造層面來設計。這樣的設計會在兩個維度上實現突破:一方面,認知的復雜性上升到了第三或第四層級;另一方面,一旦任務的復雜性到了第三層級,學生的自主性就會大大提高,這樣就可以從以“教”為主變成以“學”為主。學習過程給了學生,學習方法由老師提供,同伴互助。學習過程一旦給了學生,就增加了學生的體驗——核心素養只有在體驗中才能形成。
第三,提供資源與工具。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大量可供參考的資源和學習工具,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需要的,在實踐中學會選擇。像進度管理工具、任務管理工具等一些軟件就非常有用。如果一個孩子用3年時間學會了自我管理,就有了管理人生的能力,這樣帶來的收獲遠遠超出了學科學習本身。
第四,創造支持型學習環境。當下的教學,通常以學科教室為紐帶,把資源固定在教室里。但是教學一旦展開,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進度,教室就顯得很局促了。比如很多學校正在研究的“學習社區”,就是要打破教室的壁壘,把學校的多個空間和教室相融合,使學校成為“學習社區”。這樣,學生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進度學習了。同時,我們的學校不僅要設計空間,更要設計學生的學習體驗。在這樣的學習社區中,要讓學生擁有至少20種以上的學習方式。
如今,全世界的教育都在聚焦學習,比如世界銀行2018年的年終報告題目就是《學習》。計劃在未來用更加創新的方式來測試出各國學生在陌生環境中的自我導航能力,而這個能力一定是在學習過程當中獲得并發生的。
因此,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我們摸索、嘗試且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