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和平/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新建小學教導主任,高級教師。甘肅省骨干教師,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甘肅省首屆“金鑰匙”導師團導師,甘肅省“國培計劃(2018)”送教下鄉導師團首席導師;天水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主持省級教研課題多項,于各級各類期刊發表文章50多篇,指導學生發表文章90多篇。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一直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向。30年教育生涯中,我擔任了25年班主任,我愛每一個孩子,享受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光;我也愛課堂,上好每一堂課是我的職責和使命。我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積極踐行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準則,追求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境界,在教育行者的路上努力著、探索著、幸福著。
學就學個踏實,玩就玩個痛快
在30年的教學生涯和班主任工組中,我對學生最看重的就是養成教育,努力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在家庭是一個好孩子,在學校是一名好學生,在社會是一個好公民”的新“三好”學生,讓他們懂感恩、知禮儀、會學習、愛鉆研。
每到重大節日,我都會以此為教育契機,精心設計教育主題,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每年3月5號的“學雷鋒”周,我都會組織班上學生開展“魅力張家川我的家”主題活動,帶領學生義務打掃街道衛生,清除“牛皮癬”小廣告。印象尤其深刻的是2013年7月,當時正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我組織學生開展“爭當縣慶志愿者”活動,義務送水、打掃衛生,得到了各界好評。我還利用母親節開展“我為母親做點事”主題隊會,國慶節組織學生辦手操報,培養學生懂感恩、孝父母、愛祖國。
多年來,我一直謹記著陶行知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作為人民教師,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是根本。但愛不等于放縱,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對班級的管理必須重視起來。因此,班級管理中,我突出“四抓”:即抓目標定方向,增強前進內動力;抓團結促互助,增強集體凝聚力;抓個性求發展,增強集體鮮活力;抓制度靠落實,促進班級規范力。對待班上的后進生,我也采用“三心一意”法,即“細心+耐心+信心=愛”去關愛他們。班主任工作中,我探索嘗試“學生成長記錄袋”,建立健全了值勤工作責任制,把每項檢查內容納入班干部量化考核。在我們班,老師和班委會成員會把每周值勤干部完成工作的情況,作為班干部換屆考核、評選優秀班干部的重要依據,再結合天水市《中小學生素質評價手冊》進行打分。例如,一輪管理結束后(一個月),由全班同學參與評出最佳值勤小組,選出“小小作家”“守紀之星”“讀書之星”“智慧之星”等,并把這些原始資料裝在學生“成長記錄袋”中。
我愛我的每一位學生,我經常對他們說:“學就學個踏實,玩就玩個痛快!”每個周末下午的自習課,我都會專門抽出一節課的時間,不談學習,不談紀律,讓孩子們高興怎么玩兒就怎么玩兒。活動前,我會跟班委商議,確定“這周樂什么”的主題,不管是靜態還是動態,不管是猜謎還是游戲,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樂在其中,教室里處處洋溢著童年的幸福,綻放著美麗的花朵。
讓學生會閱讀,更會表達
育人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教學上同樣不能落下。我主持學校語文教研組工作多年,提出的“同課異構”和“一課一得”“聊課”“電子集智備課五步走”等語文教研專題,得到了學校和主管部門的認可與推廣,引領了學校語文教研工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推進學校語文教研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的語文教學體味是“語文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熱愛閱讀和自我表達”。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教學中我不斷嘗試“學生參與式的作文評改”,把作文評改的權利歸還給了學生,讓他們明白“習作修改是自己的事”,在班上開展作前指導、作時激勵、作后修改等多種開放式的作文評改方式。我充分發揮幾十個小助手的優勢,以師生合作修改,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表達需求,做到學生自主修改、合作修改、范例修改、推薦發表。只要教師能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發揮學生的巨大潛力,就能真正把“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這樣的理念落到實處。
為讓學生更好進行寫作,我以“習作五字歌”為框架對學生進行指導。即,題目要新穎,開篇吸引人。前后相照應,結尾點中心。題下寫“題記”,巧用中心句。正文要分層,事例需典型。人物言和行,修辭多運用。可以寫環境,也可寫心情。四百為一文,書寫要工整。
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到方法的指導,我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了寫作,學會如何更好地表達。近年來,我指導學生習作有90多篇在《學生天地》《未來導報》《教育周刊》等刊物發表,這更進一步讓學生嘗到了表達的“甜頭”,使他們對寫作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為進一步規范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的科學性,徹底扭轉學生課外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水平不一、功能異化等問題,去年,“雙減”落地,這也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研究者提出,作業設計有兩大功能,一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業其實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和補充,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作業不但要鞏固學生對課堂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著力培育學生通過學習習得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約束和管控能力,從而養成自覺學習研究的習慣。
“雙減”要求下的作業設計,要避免隨意性,一定不能“一刀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個體能力和思維發展水平的差異,進行分層作業的設計。例如,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我們學校將作業清單設置為基礎知識、拓展思維、趣味創新和實踐操作四個層次,并鼓勵中高年級(3-6年級)的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安排。與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代表一起,組成一個作業設計者社區,探索和開發屬于班級的作業設計。即,可以是“基礎+拓展”,可以是“基礎+拓展+創新”,也可以是“拓展+創新+實踐”等多種模式的分層作業。
分層作業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正確定位自己的學習能力,還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與自己學習力相等或略高于自己學習力的作業,鼓勵每位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引導促進激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在從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30年里,我不過是最最普通的一員,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教師應該做的。我愿意在這個極其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把自己的青春和滿腔熱情灑在校園里。對我來說,教師不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追求,一種修行和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