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英漢語言對比研究熱潮持續幾十年,不少專家學者業已從微觀和宏觀兩大領域開展對比研究, 建樹頗豐。物稱和人稱是英、漢語言主語差別的一大顯著特征。本文運用對比分析法,從根源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歸納總結二者在英漢語言中不同表現形式,進而指出英漢互譯時運用技巧,以期譯出忠實、通順、優美的譯文。
關鍵詞:物稱;人稱;英漢互譯;對比研究
一、引言
美國當代著名翻譯理論家和實踐家Eugene.A.Nida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中曾經有如此論斷: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英語特色是重物稱, 而漢語則重人稱。本文將從這一差異的根源出發,探究物稱傾向和人稱傾向在句子中不同表現形式,進一步歸納總結英漢互譯技巧,理清英漢語言差異脈絡,以期在英漢互譯時譯文更加地道。
二、差異之源:中西思維方式
語言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研究英漢語言時, 一定要了解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文化及在該文化影響下積淀形成的思維方式。英語民族文化源于海洋文明,就決定了希臘人把自然界定義為人及其文化以外的天地萬物,嚴格把外部的客觀世界與內部的主觀世界區分開來,強調客觀性,物我二分。因此,英語民族在使用英語語言時多采取客體思維方式,常常讓物以客觀的形式表達這也就誕生了英語常用非人稱做主語的定論。
相比之下,悠久的漢族文化得益于大陸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優越。他們能夠在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中“養成包容萬物的綜合思維方式和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精神”。中國傳統哲學是關于人的存在、本質、意義和價值的學說,決定了以人為中心的主體思維。因此,習慣從自我出發來敘述客觀事實, 著重強調人對事物或對人本身的作用或影響, 認為任何行為都只可能是由人這個行為主體來完成,漢語的句子常常采用人稱做主語。
三、差異之表現形式
(一)英語物稱傾向表現形式
1. 無靈主語搭配有靈動詞
用抽象名詞或無生命的事物名稱作主語來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覺、事物名稱或時間地點等,使用用來表示人的動作或行為的動詞作謂語,往往帶有隱喻或擬人化修辭色彩,語氣含蓄,令人回味,反應英美民族幽默感。例如:
(1)From the moment we stepped in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re and kindness surrounded us on every side.
2. 被動句
被動句使用和英語物稱傾向有密切的關系。被動句促成了物稱傾向, 物稱傾向也滋長了被動句。英語被動句式往往不說出施動者而讓敘述事實或觀點以客觀、間接和婉轉方式表達出來,從而顯示出非人稱傾向。例如:
(2)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3. 用非人稱代詞it作主語
英語中的非人稱代詞“it”的使用具有明顯的物稱傾向, 因為借助它說話者可以避免提及自己或讀者, 避免使用“I”等人稱代詞或指人的名詞。常用來指時間、距離、自然現象或虛指情況,它本身沒有多大詞義, 僅僅用來占一下主語的位置。例如:
(3)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she was so dishonest.
4. There be句式及用不定代詞one作主語
英語物稱的使用還體現在there be句型及用不定代詞one作主語中。兩種句型都是采取一種冷靜客觀的方式來敘述事實,例如:
(4)In 1958, There was a strike participated in by five thousand workers.
(二)漢語人稱傾向表現形式
1. 有靈主語搭配有靈動詞
漢語注重“什么人做什么事”,往往用人或比較確定的事物作主語,同時又使用表示人的動作或行為的動詞作謂語。例如:
(5)我興奮得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2. 如果說不出確切的人稱時, 則采用上文提及的泛稱“有人”、“人們”等;若無法采用泛稱,則采用無人稱;當人稱或泛稱不言自喻時,又常常省略人稱。例如:
(6)今晚有人在此講了些不該說的話。
Some things have been said here tonight that ought not to have been spoken.
四、差異下翻譯策略
英語物稱傾向漢語人稱傾向根本上是由于中西思維方式不同,這種差異下在語言中表現形式也是不同。翻譯中, 為了符合英漢各自思維方式, 譯出地道語言,需要采用相應技巧,及時轉換。
(一)有靈主語與無靈主語相互轉換
(7)Investigation fathered the baby on him.
調查結果證明,他就是那嬰兒的父親。
(二)被動句與主動句轉換
上文提到英語民族的客體思維方式,物稱傾向滋長了英語的被動用法,并且不提施事者的被動式可使語氣顯得客觀公正, 使敘事顯得簡潔、婉轉,因此英語常用被動式;漢民族的主體思維方式導致漢語常用主動式。雖然英語的主、被動語態好像只是句法結構的轉換, “概念意義”還是相同, 但是細微處的“主題意義”和“交際價值”卻不盡相同。英漢互譯時,要及時進行主動被動的轉換,避免翻譯腔,讓譯文看起來更地道,優美。例如:
(8)This help-the-policy has been suc cessfully carried out.
這項扶貧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三)根據英漢語言特點,英譯漢不譯“it”形式主語以及“there be”;漢譯英時,漢語主語泛稱句或者隱稱句,要根據情況增加“it”等。如:
(9)It is raining.
下雨了。
五、結論
綜上所述,主體意識與客體意識對立所造成的英語物稱傾向與漢語人稱傾向是英漢語言對比的一大特點。通過掌握英漢這些特點無凝對英語學習的提高和從事英語翻譯或者教學都是有裨益的。英漢互譯中,譯者應根據譯語表達習慣進行適當地轉換,譯者在翻譯時既要準備表達原文的意思,又要在遣詞造句時把握其蘊含的豐富內涵,引起讀者的共鳴。
參考文獻
[1]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作者簡介:蘇佳慧(1995.10.12-)女,漢族,山東省棲霞市,,研究生,外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