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敏
摘 要: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又豈是一件容易的事?恰恰教師正是肩負著重任的一個群體,他們正是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那“百年”的事業里面。看那些從牙牙學語的幼兒到專注沉穩的大學生身邊,無一例外都是站著兢兢業業、語重心長的老師。
關鍵詞:? 班主任? 立德樹人? 立教圓夢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父”眼里,學生永遠是孩子,一個個永遠需要自己操心的孩子。可是又有多少學生能明白諄諄教誨的背后是多么大的期望,多少學生能明白語重心長背后是多么深的疼惜,多少學生能明白嚴厲原則背后又是多么強烈的惋惜。這一切一切貌似只是師的一廂情愿,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新教師,我想說的是或許現在還沒有成功“樹人”,但是起碼“教”便是很多教師共同而深沉的“夢”。
都說世界上有百分之五的人是幸福的,那就是他的興趣就是職業,而我自己正式一個這樣幸福的人。于是我踏進了教育事業的門檻,為了圓夢。面對培養人才,我認為僅僅靠著追逐夢想的熱情還不夠,十八大報告指出的“立德樹人”正為教育者提供了目標,簡而言之:樹立德業,培育人才。在我看來,只有把工作做到最細致,才不至于把心血付諸于東流。下面分享我的教學小故事,凡事從點滴育人開始。
一、發現亮點,家校配合。
嘉磊是我的得力小助手,我的字帖保管員一直是他。在我眼中,他是一個聰明而且乖巧的孩子,他總搶著幫我拿著拿那,總搶著打掃教室衛生。雖然他的認字能力較為緩慢,上課坐姿經常要糾正,偶爾還會開小差,可是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他大部分上課時間積極思考,放學能夠自覺地留下來和大家玩認字游戲,我便看著他一天天地進步。一直到他媽媽來到學校的那一天,我絕對不敢相信媽媽口中的嘉磊是我認識的那個“頑皮,不聽話、不做作業經常跑到外面玩”的孩子,這些詞怎么可以用在他身上呢?我和媽媽說了很多很多,關于嘉磊,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父母親太過于寵溺孩子了,只要孩子說一聲不,也就罷了。要是我是孩子,我怎么會聽你的呢?先鼓勵后嚴格,如果孩子想著辦法應付了,那么就一定要花時間思考變換一種方法和孩子周旋,或許用周旋用得不夠好,可是我們就得這樣,只要找對了孩子的性格特點,做出相應的措施,孩子就跑不出我們的控制范圍。而且孩子也開始懂得尊重,知道都是為了他好。最后我說了一句:不要把孩子的聰明埋沒在溺愛和順從中,找對方法一步一步引導孩子才對。媽媽當時肯定了我的意見,希望媽媽能做好嘉磊的引導者,祝福他們。
二、留心觀察,因材施教。
鐘家明,一個老師眼中典型的調皮鬼。這孩子不笨,絕對是能夠成為優生一列的。可是一些陋習嚴重影響了他的學習效果。他總有一股傻勁,哄哄他,他會跟著你的話走,耐性跟他說要思考,他是絕對能夠得出正確答案的。可是他的傻勁里總有更加強大的貪玩念頭,每每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和他說什么都沒有用,事后才知道后悔。開導他的方法是找到了,可是老師實在沒有辦法每天花那么多的時間去開導他,所以偶爾他的搗蛋鬼的一面便會顯露無遺,特別在老師看不到的地方。上星期五放學后,趁老師不在,他在教室把另一個同學的脖子用尺子劃出一條長長的口子,鮮血直流。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萬花油小心地擦在傷口上再說。可是轉過頭來,這小子沒吭聲,問了不回答。我也知道他這種時候是不會回答的,畢竟他還是知道錯的,只是來得晚。和家長反映過情況,但是我發現家長的觀念也不正確,不管什么先指責老師批評他的兒子。真的可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可是我根本不想放棄他,我說過我的原則是:不放棄一個學生。就像向一位張媽媽說的那樣,表現好的同學都安排坐到后面了,因為老師相信他們能夠自己管理自己。張媽媽還不相信,以為兒子被排擠到最后呢!她說她們以前老師都是把差生放到最后的,對此我只能再次解釋,如果差的放到后面,那不就是等于放棄了嗎?現在張同學表現一直不錯,因為他相信我的話,也相信自己是表現好的同學。
關于鐘家明,說到底是一個健忘的人,無論發生什么事,他過一陣子,總會冠冕堂皇地和我打招呼,就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對此我總是哭笑不得。這孩子還有待觀察。
三、換位思考,收獲快樂
作為一名教師,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便是如何管理班級、如何把每一節課都上好、如何引導學生的行為習慣、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可是我想:我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如何讓學生快樂?
新教師都充滿活力,這點我不得不承認,的確現在的我充滿希望和憧憬,每天帶著“這是屬于我的一個班級”的念頭,我就感到無比自豪。可是同時我又想到:或許我只能帶他們2年或者3年,就得讓其他老師接手,而我自己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每每想到這里,我便覺得不舍,孩子們的身上都有我一年又一年的心血,我舍不得把他們交給別人,生怕他們終有一天會忘卻我。這是我不愿看到的,所以我在想盡辦法把自己從容地融入到孩子們的心里,不帶一絲強求。
小時候總在想:如果做錯事,老師能夠原諒我,那么我一定不會再錯第二次。如果我成績不好,老師能夠耐心和我說說話,我一定會拼命去學。如果天氣好,老師能夠帶我們到外面上課,我一定會很快樂。懷著小時候的這些“如果”,我開始了我的“闖進心靈”的計劃。
對于教室外的世界,其實我和他們一樣期盼,有時候看到陽光曬遍校園的時候,我會不自覺地說:“今天天氣真好,我想出去了。”他們當然會回報以熱烈的回應。于是我們的戶外語文課就這樣誕生了。圍著圓圈丟手絹,被抓的同學背一課書,自己選,當然其他同學當小裁判,可以指出錯誤,也可以一起背。我發現了:平常不喜歡開口背書的同學竟然不自覺地站起來手舞足蹈地表演,一邊背一邊根據課文的人物感情來編造一些動作,而且越來越多的同學響應,最后丟手絹游戲變成了一個表演課文的舞臺。你還真的別不相信,這樣背出來的課文,記得牢,會背的同學多。看著這樣的他們,我覺得就像自己實現一個夢想一樣,正是這樣,學生們都和我一樣收獲著快樂。
總的來說,對于學生,我們的寬容是無可替代的,我們的認真必不可少,我們該做的是把那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變成輕松愉快的教育。說到功德,不敢說自己造多少,但只要認真負責,德也便慢慢積累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樹立一點一滴的功德培育人才,把實現夢想的決心投放到教育事業中,正是“立德樹人,立教圓夢”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