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小瑛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作業布置環節是教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對于小學的作業內容進行設計和布置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當進一步貫徹“雙減”政策,進而能夠幫助學生相對減少作業壓力,通過科學、高效的作業設計來提高語文質量。本文將結合拓展作業的預習形式、營造作業趣味性策略、應用多元化學習策略和引導小學生產生質疑等多樣作業設計方法,有效完善作業設計形式,有助于提高作業的趣味性,通過作業的學習過程來進一步提高語文課程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語文質量
引言
作業設計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準備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對于作業的優化設計,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于課堂當中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進行進一步地鞏固掌握,進而有助于學生的智力得以開發,同時,又能夠促進培養其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教師在對語文作業進行設計時,應當結合所需要重點學習的知識點內容,更加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多元性,從不同角度出發來優化設計作業形式,進而有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又能夠保障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
一、拓展作業的預習形式,拓寬學生學習視野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應當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在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逐漸培養形成預習的習慣。在以往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的作業設計內容往往都是以機械式的作業來進行布置。然而,在現如今為了進一步提高語文課程的質量,則需要教師突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通過拓展作業的形式,幫助學生拓寬其學習視野,強化提高語文能力及語文素養[1]。
例如,在對于人教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觀潮》一課進行教授學習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查閱相關潮汐、潮汛的資料,以此來拓展作業的預習形式,幫助學生拓寬學習視野。通過課前的預習環節,能夠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與壯觀,進而有助于在課堂當中更加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語文課程學習。并且對于學生自身的知識面也可以進行優化和豐富,進而為語文課堂的教學環節打下堅實基礎。
二、營造作業趣味性策略,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過程當中,一旦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那么在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下,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就會相對有所下降。因此,在對于語文作業內容進行設計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營造作業趣味性策略,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根據現如今的“雙減”政策,在進行作業布置的過程當中,滿足學生的成長特點,使作業能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進而有助于學生更為積極地參與完成作業內容,同時還可以提升語文教學質量[2]。
例如,在對人教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的《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需要進一步營造作業趣味性策略,幫助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恐龍的相關資料以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進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培養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精神,結合趣味性作業設計,促進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有效培養語文綜合能力。
三、運用多元化學習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在對作業的內容進行設計的過程當中,應當根據學生在課堂當中的學習情況和掌握情況來進行多樣化的設計。這樣一來,能夠有助于學生從教材走向現實,進一步幫助其拓寬視野,拓展學習空間,進而打破傳統教學當中的局限性作業模式,結合多元化的學習策略來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意識[3]。在進行作業內容的設計過程當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的不同,則需要對于作業進行多元化設計,更加滿足個性化需求,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的《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其中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學習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做人道理的寫法。并且能夠圍繞這篇文章的學習內容來鼓勵學生,試著選擇一種事物,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來進行寫作練習。這樣一來,教師所設計的作業內容便可以根據學生的自我喜好來進行完成。通過多元化的學習策略,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結合寫作過程來對于文章的句子進行深刻理解,懂得作者所想要表達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道理。
四、引導小學生產生質疑,促進實現自我探索
在現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不斷發展,像傳統作業任務當中的聽、說、讀、寫內容已經難以對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進行有效培養。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確保學習質量,則需要教師做到與時俱進,進一步優化作業內容的設計。圍繞學生所感興趣的問題來對作業內容進行布置,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有助于在對作業內容進行思考和探索過程中,有效引導其產生質疑,通過不斷地探究、摸索,從中實現自我探索價值[4]。
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設計教學內容,圍繞文章當中的“圓明園毀滅”這一歷史,設計布置作業內容。使學生能夠分析“是誰毀滅了我們的圓明園?”、“如果圓明園沒有慘遭侵略者的肆意踐踏,那么現如今圓明園會呈現怎樣的輝煌景象?”以此來引導小學生產生質疑,在進行深入地閱讀和體會過程中,進一步想象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感受祖國的燦爛文化,進而有效促進學生實現自我探索,為其激發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結束語
綜上可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進一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圍繞所要鞏固學習的知識點內容進行作業設計。基于“雙減”政策影響下,教師為了能夠進一步保障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為其提高綜合水平與綜合素養,則需要促進優化作業的設計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興趣。以學習興趣為核心點,對于語文作業進行改革,引導學生能夠在對作業進行完成的過程中,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進而有助于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余琴.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原則與使用建議[J].語文建設,2021(22):10-15.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21.22.005.
[2]朱衛東.基于“雙減”背景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探究[J].求知導刊,2021(47):10-12.DOI:10.14161/j.cnki.qzdk.2021.47.004.
[3]趙明芹.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原則[J].甘肅教育,2021(22):43-45.
[4]宗敏娜,朱亞芳.淺談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名師在線,2021(3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