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蓮 周倩
摘? 要:自我認同是個體接受一切外來思想的過濾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得到青少年的接納與踐行,須通過個體的自我認同。個體為實現自我認同,通過自身生活體驗自主選擇價值觀。青少年價值觀自主發展需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形成矛盾,二者相互對立相互轉化,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并規定該過程性質和方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需以自我認同為教育切入點,實施教育一體化,分解并匹配教育內容,采用科學教學方法。
關鍵詞:自我認同;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溯源;確證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8-0149-04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主要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要找到使青少年由衷接納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切入點。為此,必須深入受教育者內心,把握個體認知、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動力,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并采取相應對策予以化解。
一、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研究價值
(一)有助于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為增強其凝聚力和感召力,廣大學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展了大量研究,產出豐碩成果。已有文獻內容集中在三方面:首先,研究對象方面,學者們主要對大、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做了深入分析,這對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具有重要意義。但這種研究較孤立、靜態,未反映大中小學教育一體化要求。其次,研究熱點方面,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載體、運用等細節問題,未對教育內在規律做深入分析。最后,研究立場上,絕大部分文獻站在教育者立場一味強調怎么教,忽視受教育者需要和接受動力。總之,以往文獻多聚焦于碎片化、零散化的“術”領域,未關注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這一本質問題,阻礙了人們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中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實際問題。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探究,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規律,對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有著積極意義。
(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科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基礎和核心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二者的內在聯系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即“一定社會發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與人們思想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1],適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所區別: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是培養人的政治觀念,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質,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接近或達到階級、政黨、國家、社會的要求,形成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解決的不是所有思想問題,而是與價值觀緊密相關的問題,其目的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促使受教育者“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以協調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研究,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研究范圍,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
(三)有助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
推動教育發展需要解決它的基本矛盾。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的存在和激化,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時要圍繞這個基本矛盾產生的基礎、基本矛盾的表現形態、基本矛盾轉化等這條主線展開,即要求教育者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同解決教育對象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運用系統思維,做好頂層設計,部署學段分工,轉化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改進教育手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想性、知識性和可接受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真正成為教育對象的內在需要,提升教育有效性[2]。
二、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溯源
(一)自我認同及功能
自我認同是個體對自己的性格、價值觀、能力、目標、角色等特質的統合性確認,是對自身存在及其價值的認可。自我認同實現得益于自我同一的實現,即“現實我”與“未來我”“實際我”與“應該我”的同一。個體進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識逐漸覺醒,開始設想“應該我”“未來我”目標。為促使“現實我”接近“未來我”“實際我”達到“應該我”,個體總是在“為我關系”中建構自己的思想結構和生活世界,即任何思想接受都以“我”為主導,根據“我”的需要進行揚棄選擇;任何解釋都是為了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所以,自我認同就像一個過濾器,一切外來的理念都需經過個體自我認同篩選,才能被納入基于自我認同的認知體系中,成為實現自我同一的信念和相關行為。
(二)價值觀與自我認同內在聯系
1. 價值觀是自我認同的前提和條件
價值觀包括價值評價、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青少年在設計“理想我”和“應該我”時,需要依賴價值觀對“什么樣的人生有意義?什么事最重要?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提供指導。在追求自我同一的過程中,個體會不斷用價值觀去衡量或評價自己行為好壞和后果,從而作出反思和調適以符合預期的目標。所以價值觀對青少年“自我”的設計和實現具有導向作用。此外,價值觀是自我認同的素材。自我認同包含兩個環節:一是個體通過對自己的價值觀、個性、能力、行為等的審視和反思建構“自我”即“認識”自我;二是個體經由辨識自己與其他主體在價值觀、語言、風俗習慣、膚色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從而知道自己的同類何在,對群體產生“贊同、同一”的歸屬感,從而為“自我”定位與賦值。
2. 自我認同促進價值觀形成、鞏固和完善
個體是以現實的價值關系為客觀內容,以已有的價值觀為依據來設計“未來我”“應該我”的。然而,個體在實現自我同一的過程中,有可能進行得很順利,證明原有價值觀的合理性;也有可能會遭遇挫折、迷惘,對原有價值觀產生懷疑和反思。個體在經歷了各種探索,比較了各種價值觀沖突后,會選用新價值觀指導制定更能被社會接受,也更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和方向,并對這樣的目標、信仰和價值觀做出更堅定的投入,最終接近或達成自我同一。一旦實現了自我同一,個體就會對其認可的價值觀產生長久穩定的忠誠。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自我認同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這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的是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然而,在復雜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面對各種激烈競爭和社會壓力,他們更關心自身生存和發展。青少年這種只專注自我發展,淡化自己社會責任和義務的表現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造成國家主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與青少年追求自我同一的價值觀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這一矛盾實質是“社會要求個體怎樣”和“個體想要怎樣”的矛盾[3]。
三、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確證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規律與個體價值觀生成規律相互對立
二者對立體現在:首先,目的對立。前者目的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青少年價值觀,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對受教育者而言,這個目標是外向性的、利他性的、為社會服務的;受教育者接受某種價值觀,目的是滿足自我認同的需要,這種需要是內生的、是為我的、帶有自身功利性指向。其次,運行對立。教育者的施教活動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轉化為受教育者價值觀的過程;青少年的價值觀生成是對受與教之間的不同需要的差距、矛盾、吻合狀態作出輕重權衡而后自主建構的過程。再次,內容對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核心,具有一元性和統攝性;受教育者價值觀確立則建立在其對經驗事實進行判斷篩選的基礎上,具有多元性和自主性。最后,狀態對立。教育者認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然與青少年的價值觀實然對立;教育者追求利他性與受教育者追求的利我性對立[4]。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與個體價值觀需求相互依存
二者相互依存體現在:首先,前者為后者指明方向。青少年心理機能滯后于生理機能、社會的機能滯后于生理心理機能,導致“應該我”與“實際我”“理想我”與“現在我”的脫節,出現自我同一性危機。這種危機意味著在個體內心有著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相矛盾的價值觀標準存在,為克服危機,個體亟須正確價值觀的指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個體提供了“什么是最高的價值”“什么是至關緊要的事”等問題的基本參考,它為個體解決價值觀沖突指明了方向。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個體自我認同的素材。意識形態是“個人進入并生活于某個社會中的許可證。”[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精髓,個人只有通過教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在大方向上處理好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也能在求學、職業、行為方式、理想人格等具體領域找準自己所處的社會位置,得到社會認可,促進自我認同。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與個體價值觀需求矛盾貫穿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過程
由于青少年認知興趣、人際經驗和能力的局限,在每個發展階段踐履自身社會角色時,都會遭遇不同的挑戰和危機,出現價值觀迷茫或偏差,產生“自我認同危機”。面對這種危機,單靠個體自身的能力是無法解決的,需要教育者用社會主導價值觀幫助他們澄清,引導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個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實際面對的人生難題有顯著差異,上一階段認同危機解決了,下一階段又會產生新的危機和困擾,又需要教育者用主導價值觀去斧正和指導。自我認同達成的過程就是個體大大小小自我認同危機產生并被主導價值觀逐一化解的過程。自我認同貫穿青少年全過程,個體應對自我認同危機產生的價值觀需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之間的矛盾貫穿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過程。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與個體價值觀需求矛盾推動核心價值觀教育發展
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其扮演的“社會角色”不斷變化,他們在不同階段追求自我認同的內容不同。在前后相鄰階段轉化過程中,個體一方面懷疑否定了原有不成熟的自我,但又尚未找到新的自我,產生了價值觀錨定的訴求,即主體渴望建構一套能解釋危機、解決危機的價值觀系統。針對青少年的價值觀渴求契機,教育工作者要及時跟進,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擇取貼近并略高于受教育者價值觀需求的內容,幫助主體度過危機。當主體進入下一個階段自我認同價值觀訴求時,教育者又進行新一階段的價值觀引導,產生新的價值觀教育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與個體的價值觀需求這一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和不斷解決,推動著大、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接力棒式發展。
四、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本矛盾的解決路徑
(一)尊重青少年自我認同發展需要,激發接受動力
個體接受價值觀念是“以我的選擇為關鍵,以我的實現為目標”。故“我”的存在,是價值觀教育接受活動中的基本問題。這種來自“我”的社會化、個性化、理想化追求所驅使的自我認同需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內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得到青少年認同,必須以個體的自我認同為切入點,以受教育者為中心,“在承認受教育者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表現欲求”的前提下,提出教育目標,轉化教育內容,采取適切教育方法,進行價值觀教育活動。若價值觀教育未能促進受教育者的自我認同,那培養出來的是只關注一己私利的個體人,他們會喪失對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的擔當意識。教育者使命是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少年把自我放在更大背景進行規劃,在增加正義感、義務感、責任感、道德感等內容基礎上,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理想自我”,追求與社會同步的自我。
(二)實施一體化教育模式,優化教育路徑
青少年自我認同發展經歷自我意識覺醒(6—11歲)、自我認同外源化(11—14歲)、自我認同探索(14—17歲)、自我認同形成(17—22歲)等幾個連續發展階段,終而對某種價值體系形成一種忠誠及認同感,獲得自己生命的同一感與連續感,完成自我認同。所以,個體自我認同形成是一個分階段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內在的、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只有嵌入個體自我認同過程,才能打動人、說服人。個體自我認同形成過程的連續性和階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應以整體視野和貫通思維,根據教育對象心理認知發展的內在順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和內容作統一設計,系統安排。
(三)注重教育內容的適切性,提升教育效果
教育接受論認為“教育的生命全在于教師傳授給學生新穎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來喚起他們的自我意識”。[8]自我認同是青少年通過解決不同階段實際面臨的認同危機而逐步完成,不同階段個體追求自我認同的側重點不同,由此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不同學段應有針對性。具體來說,小學生重視“權威認同”,初中生重視“形象認同”,高中生重視“社會認同”,大學生重視“個人認同”。針對不同學段青少年自我認同內容不同,教育工作者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進行匹配性轉化,實行靶向教育,才能獲得良好效果。
(四)采用科學教育方法,實現教學任務
有了適合的教育內容,還需要科學教育方法激活教育系統各個要素以實現預期教育目標。個體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為“我”的主體性追求所驅使,以“我”的需要作權衡,以“我”的人格受到尊重為前提。在課堂教學中,個體喜歡平等的對話式、商量式、討論式教育,不喜歡上對下教訓式、智對愚訓導式教育。教育者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應抓住教育軸心,即把學生價值觀整合到他們的自我認同感中去,采用有利于激勵、促進個體自我認同實現的教育方法,有效傳遞理解和共情,使學生獲得愉悅感和最佳注意力,激發學生思考和接受。青少年自我認同的連續性、階段性、多樣性、自主性等特點,要求大、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法應一體化,同時體現活動性、趣味性、探索性、豐富性,在此基礎上建構起立體化、多層次教學方法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高效內化和外化。
參考文獻:
[1]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4.
[2] 張卿. 淺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及意義[J]. 北方文學,2012(03):166.
[3] 郭志偉. 略論哲學價值觀教育中的基本矛盾和選擇價值觀的原則[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0):19-22.
[4] 馮契. 哲學大詞典(修訂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584.
[5] 俞吾金. 意識形態論(修訂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