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洪武 胡金亮 周娜
摘要: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影響因素。為符合人們日益增長的環境質量需求,本文圍繞生態環境監測及監測技術發展展開討論,目的是為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體系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技術
引言
隨著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環保部門為了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保護方式,不僅利用先進的環境保護監測技術,同時按照環保技術應用特點,逐步實現我國環境保護目標。
藍天白云,碧水青山,就是“金河銀山”,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不斷務實,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環保產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而環境監測作為環境保護的依據支持和基本手段,關系到環境保護工作的好壞,準確、及時的環境監測信息和預測信息,能為環境治理的政策提供基礎保障。務實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首先要摸清污染背景,把握環境動態,做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和使用的基礎工作,從而使我國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1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與環保技術應用面臨問題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在實際進行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其相關內容十分復雜,涉及到諸多領域的知識。在對技術進行應用時,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比較嚴格。因此,在監測與環保技術應用中很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影響其應用效果大打折扣。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人員綜合素質。相關人員對環保工作缺乏深入認識,工作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升。要想環境監測數據得到有效保障,就必須要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力度。當前,有些人依然沒有對環保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知,片面地認為環保工作就是環保部門相關工作人員的事情,與自身沒有關系,其中工作態度也是一方面問題。有些地區只強調經濟的發展,忽略了對周邊環境的保護。以至于環境監測及環保技術的應用水平相對而言較低。如;工作行為未能按照環保制度、規程進行,從而使得環保工作的落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些從業環保從業人員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其本身所具有的工作經驗以及專業理論知識嚴重匱乏,在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時很容易出現失誤,造成地方環境監測數據無法得到有效保障。(2)資金安排不夠合理。環境監測儀器與環保技術投入,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方能保障環保數據準確性,促使環保人員的工作態度變得更加積極。當前,我國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環保工作的重視力度,給各項環保工作所撥發的資金額度也變得越來越高。然而有一些地方管理部門由于地區地方建設工作機構設置存在一些問題,致使應用于環保工作的資金嚴重不足,造成環境保護部門無法引入一些先進的技術以及設備,阻礙了環境監測及環保技術的應用及發展。(3)環保制度體制不健全,生態環保工作落到實處就必須要有健全的制度體系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有效約束。目前環保工作制度在實際應用中,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內容不健全,同時法律對其保障力度不足,一旦環保制度失去了強制性的法律法規作為依靠,有些人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會隨意作出一些危害生態環境的事情,這為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提供了契機,不利于環保工作的展開。
2生態環境監測以及環保技術的問題和今后發展
2.1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1)覆蓋面積問題。目前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理論上可以覆蓋全國所有地區,同時在監測技術的類型、信息分析、數據研究上具有更好的技術應用效果,不過,在覆蓋面積上依然有問題,表現為:①地面設施使用問題。在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自然需要配置大量的生態環境監測設備,比如,大氣環境監控設備,就需要在重污染企業周邊、城市空間內裝配。目前的問題在于,并非所有的空間都已經按照監管要求得到結果,如果未能按照要求設置,則生態環境監測力度自然不足。②測量參數使用問題。在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需要得到所有的生態環境監測參數,目前的問題在于,雖然可以直接取得分析數據,但是,從取得的結果上來看,針對實際測量的數據跟蹤效能較低。
針對今后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來說,一方面會對地面監控設備進行大規模的配置,同時除了在城市空間內安裝,在森林地區、森林周邊地區裝配,通過使用這類設施,構造生態環境監測中取得的數據模型,從而讓分析結果更精準,并擴大監控面積。此外,也要擴大生態環境監測的對象范圍,包括土壤資源、水資源、我國海岸線的海水核輻射參數等。另一方面,采用GIS技術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全面監測,以充分提高對環境的監控質量。
(2)覆蓋精度問題。即使我國的北斗衛星以及組網完成,但是,要實現對于全國范圍內的地面實時監控難度依然較大,也就是說,如果單純依靠GIS技術實現對全面范圍內的生態環境監測難度較大。同時采用該方法后,雖然各個地區可以設立專業的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分析生態保護成果,但是,總結后的信息量龐大,則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具有最高話語權的部門難以勝任該項工作,這類問題的存在都意味著在當前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監控資源、權重配置方面的精度問題。
在今后的技術發展中,一方面,是要從宏觀上設定科學的覆蓋精度處理方案;另一方面,是建立動態化的環境監控方案。我國新時期設定的碳排放目標是,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兩項工作要同時開發清潔能源并踐行植樹造林工作,所以今后的工作中,GIS技術的監測重點保護三北防護林、興安嶺地區的森林資源等。對于動態化的生態環境監測,需要根據當前的熱點事件,增加相關參數的權重,比如,我國周邊某國正在嘗試向海洋中排放核廢水,此時就要將我國海岸線的生態環境監測作為工作重點,尤其是分析是否存在核輻射超標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動態監控方案并不意味著某項參數的分析權重提高,則另一個監測權重只能下降,而是需要建立海洋、土壤、湖泊、河流、濕地、森林、草原等,針對不同生態系統的監控信息系統。
(3)制度建設問題。目前的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建設中,采用了一種“兜底式”的制度建設思路,這對于各個地區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帶動效果不足,同時,建立的相關制度只能在我國境內使用,雖然加入了《巴黎氣候公約》,但是,僅僅通過加入全球性的公約,并不能對亞洲地區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帶來有效的促進工作。
2.2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中,實際上,如果當前國內各個地區可以按照宏觀調控的制度和目標踐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可以在2030年和2060年這兩個關鍵時間點上達成環境保護目標。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生態環境監測過程中,利用專門的監測和環保技術,不僅實施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同時對環境中破壞因素進行控制管理。而且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平臺,對環境進行綜合性管理和評價,保證生態環境監測符合控制管理標準。
參考文獻:
[1]張紹軍.淺談生態環境檢測及環保技術[J].農家參謀,2017(16):165.
[2]胥彥玲,李純,閆潤生.中國智慧環保產業發展趨勢及建議[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7):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