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晨
羅森塔爾效應為我們所熟知,它是一個有關期望的社會心理效應。這一效應告訴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在教育實踐中,很多孩子得益于這一效應。教育者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孩子,孩子給予積極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教育者更大的教育熱情。如此循環,以致孩子的學業成績及社會行為朝著教育者期望的方向發展,使期望成為現實。現實中,有些孩子卻因為這一效應裹足不前,鼓勵與期望仿佛成為束縛他們前進的繩索。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先來看兩個故事。
曾經有個學生向我傾訴學習上的煩惱:還有一個學期就要中考了,自己的學習狀態反而變差了。他想要好好學習,但學不進去,成績直線往下掉。老師曾安慰他說:“只要你好好學,一定能學好!”而他就是無法做到好好學。通過深入分析,我發現老師的鼓勵此時成了他的阻力。剛剛進入初中時,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很一般,老師經常對他說:“以你的實力不應該考出這樣的成績,你應該上某某高中!”這個孩子于是奮發圖強,成績進步很大。到了初三,繁重的學習任務讓他壓力倍增,成績開始下滑。他堅信以自己的實力不應該是這樣的成績,而努力后成績沒上升,這讓他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進入到了一個很焦慮、想好好學習、無法靜下心來學習的惡性循環。沒能達到理想的成績,讓他制造了“無法好好學習”這樣的問題來為現狀“背鍋”。這背后隱藏了自我保護的心理——我想維持在老師心目中聰明有實力的形象。后來,當這個學生接納現狀,把注意力聚焦于學習上而不是維持形象上,他的狀態才慢慢好轉。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當教育者的鼓勵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時,就變成了學生的阻力。學生為了滿足教育者的期待,制造了“我太焦慮無法好好學習”的問題,從而維持在老師心目中的虛假形象。
還有一個學生的情況也與此類似。他的學業成績屬于良好水平,每次測驗過后,父母都會和他一同分析試卷,找出不該失分的點,鼓勵他只要注意一下題目陷阱、更細心些,這些分就能拿到。父母經常對他說:“加上這些分數,你的實力是很不錯的!”到了初二,這個孩子的成績仍然沒什么起色,他來向我求助時,仍堅信憑借自己的實力可以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他目前的問題是無法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中。
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心理的復雜性,人們有時候會通過制造問題來解決問題。那么,我們希望通過鼓勵、期望促使孩子進步,在運用羅森塔爾效應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他把“最近發展區”界定在“兒童現有的獨立解決問題的水平”和“通過成人或更有經驗的同伴的幫助能達到的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他認為學習與發展是永遠不能被“教給”某個人的,學生會在他們自己的頭腦中構筑自己的理解。根據維果斯基的理論,當我們想要教導孩子使其能掌握更高的知識技能時,必須是孩子已經做好了相應的準備,孩子對知識的建構和內化是與其年齡和認識水平相一致的。
我們鼓勵孩子時,要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了解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內給予他期望,讓他能夠信心滿滿地去做得更好。故事二中的孩子,父母認為很簡單的題目,對于孩子來說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他獨立做題時,無法避免父母指出的那些問題,久而久之,他其實也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于是就表現出了“無法好好學習”的狀態。
當下,很多父母關心教育,會積極主動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但教育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這就更考驗父母的智慧。究竟什么樣的方法才是好的教育方法?其實孩子會給予我們答案。如果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成長得越來越好,就說明方法對了;反之,就需要我們思索、調整。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