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莉
摘要:情緒探索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開發情緒探索系列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對自我情緒認識得更充分;當情緒來了,能夠帶著接納的心態進行覺察,然后和自己對話,從而順利地找到問題解決的路徑,使改變和成長自然而然地發生。在設計高中生情緒探索課程時要注意兩點:活動形式要多樣有趣,讓學生樂于參與;教師要善于利用回應和引導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緒管理;覺察;接納;高中生;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21-0023-03
高中生的情緒發展正處于人生中的疾風驟雨期,一方面,其大腦負責情緒管理的杏仁核發育還不成熟,情緒容易爆發,起伏比較大;另一方面,隨著學習任務的日益繁重,在學業上受到的挫折增多,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前途會時常感到迷茫、擔憂,苦悶、彷徨、焦慮等情緒的表現和種類更加多樣化。因此,幫助高中生學會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成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重要內容[1]。
一、情緒探索心理課在設計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以往關于情緒主題的心理課教學設計,教學理念大多還停留在情緒的調整上,即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應該想辦法避免負面情緒的出現,由此導致課程設計的重心放在了教給學生調節情緒的方法上面[2]。這些方法對于高中生而言,大都只是暫時幫助他們逃離了不良情緒,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并且很多方法在小學和初中的心理課上都曾被提及。如果高中的情緒探索課還停留在逃離負面情緒的層面上,會使課程內容簡單化,沒有體現出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在課程設計上的梯度化和層級性。
此外,很多關于情緒主題的課程設計大多比較籠統,例如,將對情緒的認識和調節放在一個課時里,雖然面面俱到,但每個環節都一帶而過。這會導致學生對情緒的認識片面化、簡單化,很難幫助學生真正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作為一名高中心理教師,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開發情緒探索系列課程,旨在使學生看到每種情緒在生活中的積極意義,當情緒來了,能夠帶著接納的心態去覺察,看見情緒的背后自己產生了哪些想法、有哪些需求未被滿足,進而和自己對話,順利地找到問題解決的辦法,使改變和成長自然而然地發生。
二、情緒探索系列課程的實踐探索
(一)言“情”
這是情緒探索的第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識別自己的情緒,看到不同情緒在生活中都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進而接納和擁抱自己的情緒。具體的教學流程如下:
暖身活動抓“情緒”?;顒右巹t是請學生按小組圍成一個圈,之后伸出自己的雙臂,左手掌心向上,右手食指向下。教師朗讀一段帶有情緒詞語的句子,學生在聽到相關詞語時,迅速地完成左手抓、右手逃的動作。學生在活動中會體驗到緊張、興奮、喜悅等情緒,從而順利引出課程主題。
在團體轉換階段引入情緒、基本情緒、復雜情緒的概念,讓學生嘗試解析出復雜情緒是由哪些基本情緒組成的,如焦慮是由恐懼、內疚、痛苦和憤怒組成的,委屈是由傷心、抱怨和憤怒組成的。學生通過辨別和解析,發現情緒的種類十分豐富,認識到準確識別出情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團體工作階段采用“情緒大辯論”的活動形式,首先給出辯題:正方的觀點是不開心的情緒沒必要存在,反方的觀點是每一種情緒都有其積極意義。然后將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先圍繞辯題組內討論五分鐘,最后各組選出四位辯手,按辯論賽的形式開始正式辯論,辯論總時長是二十分鐘。
在團體結束階段,教師針對辯論的過程進行小結。通常,學生會在辯論的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發現每種情緒在生活中都有其積極意義。
(二)“看見”情緒
本課在認識情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情緒的發生機制,重在讓學生意識到情緒只是一個信號,要學會第一時間覺察并理解它,探索情緒背后的真實感受及內在想法和需要,從而采取適合的行動,使積極的改變得以發生。
團體暖身階段:抱一抱。教師講述一個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聯系、能引發學生多種情緒的小故事,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感受做出相應的動作,如開心就揮揮手,生氣就跺跺腳,害怕就做發抖狀,傷心就相鄰兩人抱一抱。活動中教師發現,當傷心的情緒出現時,有些學生沒做“抱一抱”的動作。由此引出問題:當我們的表面情緒和內在真實感受不一致時,會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團體轉換階段:情緒密碼。教師請學生觀看電影《頭腦特工隊》的三個片段,片段呈現了主人公萊利在生活中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一開始試圖將自己的真實感受隱藏起來,但并沒有化解掉悲傷,反而使其不斷發酵。只有當她看見了自己的內在想法和真實需要時,她才找到了正確的解決方法并獲得了安慰。由此引出看見情緒的過程:(1)仔細體會內心的真實感受。即停下來,放下習慣性的應對方式,去感受自己的內心,識別表面情緒下的真實感受。(2)探索情緒背后的真實想法。例如問問自己:這件事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3)發現自己內在的各種需要。例如問問自己:我為什么會這么在意它?
團體工作階段:情緒千千結。給每組發一個信封,里面是小維同學的內心故事,各組學生假設自己是小維頭腦中的一種情緒,探索該情緒背后的想法和需要。然后,請各組的“情緒代表”及“小維”上臺,“小維”將其內心獨白娓娓向大家道來,當流露出哪種情緒,“情緒代表”就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用語言和動作將“小維”的感受、想法和內在需要表演出來。
團體結束階段:穿越時空隧道。學生跟隨音樂和教師的指導語進行冥想,讓記憶慢慢回到過去發生的一件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上,回到當時的那個場景中,體會自己當時的感受,并嘗試理解自己當時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感受,背后的想法及內在需要有哪些。
通過角色扮演和冥想,讓學生學會覺察情緒,并嘗試將這些方法遷移到生活中。只有看見,才是療愈的開始。
(三)讓情緒“說話”
在生活中,當我們看見了情緒背后的感受、想法和需要之后,事情通常會有兩個走向:一是這種想法和需求是合理的,我們該如何滿足它;二是這種想法和需求是不太合理的,我們該如何改變它。本課是針對第一種情況設計的,當我們發現了自己合理的想法和需求后,需要將其表達出來。例如,當我們因受到家人批評而生氣,如果我們能將生氣背后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表達出來,對方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進而使問題得以解決,生氣的情緒也得以轉化。本課的教學流程如下:
暖身活動:我們一起跟你學。全班學生圍成一個圈,從某個人開始,先做一個表達情緒的動作,其他人跟著做,依次進行。教師可以先做示范,有助于學生敞開。
團體轉換階段:心情記錄瓶。每個學生領取一份任務單,上面有5個分別代表快樂、悲傷、憤怒、恐懼、焦慮的空瓶子,請學生根據自己最近一周出現的情緒事件,用不同的顏色和比例給瓶子涂色。例如,我上周單元測試沒考好很傷心,如果最高分是10分,我傷心的指數為6分,可以用藍色將“悲傷的瓶子”涂60%,并在瓶子上方寫上關鍵事件“考試沒考好”,以此類推。涂完后請學生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以及自己當時是如何表達情緒的,這種表達方式的好處和不利之處是什么,有沒有更好的表達去應對當時的情景。
團體工作階段:讓情緒說話。教師首先介紹“我訊息”表達公式:當 ,我覺得 ,因為 。例如,當我被大家嘲笑時,我覺得很傷心、尷尬,因為大家不尊重我,而且很多人都跟著笑。然后呈現五個生活情景,每組針對其中一個情景嘗試用“我訊息”表達公式來表達。該練習旨在使學生學會用合理的方式將感受及時表達出來,使情緒不再被壓抑,問題也更容易解決。
(四)與情緒“對話”
本課是針對上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設計的,即當看見自己情緒背后的不合理想法和需要時,我們該如何調整。例如,我希望大家都喜歡我,這是一個不合理的想法,也是一個在生活中不可能被完全滿足的需要。本課旨在幫助學生學會和自己的情緒對話,通過對話將不合理的想法轉化成合理的想法,從而實現情緒管理上的自我成長。本課的教學流程如下:
團體暖身階段:拍數字。教師按照一秒鐘讀一個數字的速度跳著數數,如1、5、6、8等,遇到兩個數字中間有間隔的,間隔幾個數字學生就拍幾下手,如果拍錯了就要接受懲罰?;顒咏Y束后請學生分享:剛才是否有點兒緊張?為什么緊張?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數錯了很丟臉”等,教師由此導入主題: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情緒?
團體轉換階段:情緒ABC。教師向學生講解情緒ABC理論的內容及不合理信念的特征,讓學生明白是想法決定了我們的情緒。
團體工作階段:情緒碰碰車。教師呈現五種生活情景,例如“當考試沒考好,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當老師批評了我,我覺得老師很討厭我”等。每組針對其中一個情景進行A、B角色辯論,直到能夠改變情景中的不合理想法,使之合理化?;顒又?,教師可舉例示范,讓學生學會抓住“必須”“應該”“都”這些字眼進行反駁。給各組五分鐘準備時間,之后現場展示辯論過程。
這些活動一方面能幫助學生識別自己的哪些想法是不合理的,學會與自己的不合理想法進行辯論,使合理的想法得以確立;另一方面,使當下的情緒從根本上得以轉化,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三、實踐后的收獲與反思
第一,活動形式要有趣,讓學生樂于參與。
辯論的活動形式是高中生比較喜歡的,學生的參與度很高,有的學生即使沒有作為辯手發言,也會很認真地聽,遇到精彩的觀點會由衷地點頭、鼓掌。這樣就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思維方式,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第二,教師要善于利用回應和引導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的課堂反饋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深度和高度。情緒探索課中很多話題和分享都涉及學生的實際經歷,教師的回應就顯得更加重要。例如,在“‘看見’情緒”這節課上,有位女生在冥想后分享了她在初中遭遇校園欺凌的經歷,最后說:“這些都過去了,我要朝前看!”我當時立即回應:“是的,這不是你的錯,而且你身邊的同學已經不是那些人了,你也可以從周圍找到更多的支持了,比如我、班主任、你的朋友等?!比缓笪矣置嫦蚱渌麑W生說:“同學們,這位同學愿意向我們吐露心聲,我們要感謝她對我們的信任,同時我也希望我們以后能夠給予她更多的善意和溫暖,讓她從傷痛中更快地走出來?!睂W生們用掌聲表示了回應,課堂的氛圍和動力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這一系列主題課程,學生們開始嘗試接納自己的情緒,敢于說出自己的情緒,不再只是在人前展示自己陽光和樂觀的一面,也愿意坦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成長就蘊含在其中。
參考文獻
[1]鐘志農.探尋學生心靈成長“路線圖”[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武志紅.心靈的七種兵器[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