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路路
摘要:感受作為人的內心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核心界面,對人的主觀幸福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好的感受能提升個體的健康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不好的感受會降低個體的健康水平和主觀幸福感。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心理教師幫助來訪學生走進自己內心深處,去碰觸那些模糊的或被壓抑的感受,挖掘這些感受中的積極能量,進而幫助來訪學生療愈自我、發展自我,重獲發現幸福的能力和幸福的體驗至關重要。在學校心理輔導的不同階段有效運用感受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法:撥開情緒的謎團談感受,挖掘感受的能量找方向,感受理想的狀態促行動。
關鍵詞:感受;情緒;積極能量;心理輔導技術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21-0039-03
感受是對情緒的主觀感知,在個體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中介作用,個體對外界所有的理解、認識和經驗的累積,都是基于特定的感受,而特定的感受又會引起特定的行為。感受對人的主觀幸福感具有較大的影響,好的感受能夠提升個體的健康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不良的感受會降低個體的健康水平與主觀幸福感。
在以和為貴、謙恭有禮等社會規范的引領下,很多難以被社會接受的情緒都被壓抑著,如憤怒(不要生氣)、悲傷(不要難過)、痛苦(男兒有淚不輕彈,不要哭)等。長久的壓抑不僅讓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大大減少,還會讓個體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內心變得麻木灰暗,甚至失去發現幸福的能力。比較典型的就是有越來越多且越來越低齡化的抑郁癥患者,他們被困在情緒的毛團中,飽受痛苦的煎熬卻又無力掙脫。
我在學校心理輔導實踐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來訪學生,他們在長期壓抑的狀態下明明內心已經積壓了很多強烈的情緒,但是無法清晰地表達出內心真正的感受。尤其是很多低年級學生對于情緒和感受的認知、表達能力尚不完善,這對咨訪關系的建立、心理教師的共情、信息的收集以及推進輔導的進度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幫助學生準確地感知情緒、表達感受成為建立關系和推進輔導進程的關鍵點。
綜上所述,看到、理解并能夠有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心理教師如何幫助來訪學生走進自己內心深處,去碰觸那些不被接受的、帶有“威脅性”的、被壓抑良久的感受,挖掘這些感受中的積極能量,進而幫助來訪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療愈,促進成長和發展,重獲發現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呢?本文聚焦于此,結合學校心理輔導中的案例,來展示幾種可能行之有效的、運用感受促進來訪學生自我發現、自我療愈、自我成長的方法。
個案簡介:張某,男生,12歲,就讀于某國際學校六年級,成績中等。獨生子,家庭經濟條件優渥,母親性情溫和,父親專制嚴厲。父母對他期望很高,他即將面臨小升初,在初中擇校問題上與父母有沖突。一個多月來,他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興趣減退、動力不足、入睡困難、做事情提不起勁等情況,PHQ-9得分為16分。
以下是對在不同的輔導階段,合理運用感受來幫助張某的詳細闡釋。下文我與張某的對話部分,分別用“心理教師”和“來訪學生”進行身份標注。
一、撥開情緒的謎團談感受
張某最初有著非常強烈的內心沖突和抑郁情緒,自稱要“自閉”了,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但是又描述不清具體有哪些影響自己的事件,內心到底有怎樣的感受。我在輔導中聚焦情緒的謎團,引導張某把內心的感受可視化,逐步幫助張某理清自己的感受。下面是輔導片段。
來訪學生:老師,我感覺我有心理問題,我感覺我快要自閉了,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癥?
心理教師:看來你正在面對一些困惑,你愿意多說一些嗎?(“面對”一詞暗示來訪學生是有力量且主動的,“困惑”一詞暗示來訪學生現在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來訪學生:我也不知道怎么說,反正就是不開心,感覺心里一團糟,每天都過得很壓抑,沒勁頭兒。
心理教師:你剛剛說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一團糟的狀態,你愿意把它畫出來嗎?這里有紙,你可以在這盒彩鉛里選擇你認為最合適的顏色,憑感覺把它畫出來。(引導可視化)
來訪學生:(毫不猶豫地拿起一只灰黑色的筆在面前的白紙上畫了一個亂糟糟的毛線團,畫好之后盯著看了許久,無奈地抬起頭)可以了。
心理教師:嗯,看起來好像有很多條線交織在一起。
來訪學生:對啊,我現在心里就和這個毛線團一樣,亂作一團,說也說不清。
心理教師:現在,請想象你正在拉這個線團中的每一根線頭,你需要給每一根線頭取一個“感受”的名字??赡苡行├щy,如有任何想法我們可以一起探討,“感受臉譜”(展示“感受臉譜”,包括35種常見感受)也可以幫你的忙,你可以從中挑選最貼切的那張。你愿意挑戰一下嗎?
來訪學生:我試一試吧。(拿起“感受臉譜”認真思考了良久,之后慢慢說出自己的想法)有擔心吧,還有害怕、無助,還有點兒絕望。(一邊說一邊從毛線團中“牽引”出幾條線,并將提到的情緒一一寫在了線頭的旁邊)
心理教師:嗯,你找到了這么多的感受,你愿意針對這些感受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嗎?
來訪學生:“擔心”主要是因為成績,老師說還有兩三個月就要小升初考試了,我擔心自己考不上本校好的班級;“害怕”主要是因為,爸媽說考不上本校好的班級就要把我轉到其他學校去,但是我不想轉學,我長這么大,所有的好朋友都在這里,老師對我也很好;“無助”主要是因為這幾次考試,我不但沒有進步反而一直在退步。
心理教師:擔心、害怕、無助,聽起來這些感受和目前的學習狀態及升學有關系。
來訪學生:是的,現在想來,從期中考試考砸之后我才這樣的。
畫出情緒毛團、理出線頭并命名,是在幫助來訪學生整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當來訪學生接受這個挑戰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自我探索開始了。不管來訪學生能否探索出內心的各種感受,也不管最后給出的答案是什么,這一探索都是有意義的。伴隨著整理線頭和訴說的過程,來訪學生內心的情緒和感受會慢慢清晰起來。此案例中,我成功幫助張某理清了自己的感受,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也找到了輔導的突破口。
二、挖掘感受的能量找方向
感受沒有好壞對錯之分,無論是何種感受,其中都蘊含著諸多的信息和能量,能指引個體做出反應、采取行動。善于挖掘自身積極能量的個體,可能會做出積極的反應和行為;相反,感受可能會讓個體離自己真正想要的越來越遠。因此,在輔導過程中,心理教師要善于幫助來訪學生挖掘感受傳達的積極能量。接下來,依然借助上文提到的案例,介紹一個我在幫助來訪學生挖掘積極能量的過程中屢試不爽的方法。
心理教師:剛剛你第一個說到的感受是“擔心”,和“擔心”比起來,你最想要的感受是什么?
來訪學生:(思考良久)自信吧!
心理教師:之前當你出現“擔心”的感受時,你通常會怎么做?
來訪學生:憋在心里,之后就不管它,也沒有做什么。
心理教師:這樣的做法可以幫助你獲得自信的感受嗎?
來訪學生:不可以,只會越來越擔心。
心理教師:看來你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你能想出其他方法來幫助你獲得自信的感受嗎?
來訪學生:用心學習吧。我之前遇到難題時總是特別擔心,我其實可以去問同學或老師,如果在他們的幫助下會做了,我可能就會自信一些。
心理教師:恭喜你找到了答案,只要用心學習就能幫助你減輕擔心,而遇到難題及時去解決就是改變的一小步。
“和現在的感受對比,你想要的感受是什么?”“現在的做法能幫你獲得想要的感受嗎?”能即保留,不能就一起探索新的行為和方法。用這樣的模式,我幫助張某找到了糾正目前應對感受的不合理行為,并引導他探索有效的、積極的行為模式來代替現有的不合理行為。
接下來,我們用同樣的模式處理“害怕”的感受。張某想要的感受是“確定的”,目前他的應對行為是生父母的氣(考不好就轉學)、生自己的氣(幾次考試都沒考好),這一做法并不能幫他獲得“確定的”感受,我引導張某找到了可替換的行動項: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愿望,考試再細心一點兒,努力學習,等等。
到這里為止,張某自我改變的方向和目標就很明確了。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幫助張某在目標的指引下,帶著勇氣在生活和學習中邁出每一個“一小步”,不斷實踐,不斷做功課。
三、感受理想的狀態促行動
在看到、了解自己的感受,通過挖掘感受的積極能量并找到方向之后,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促使來訪學生付諸行動。在這個環節中,仍然有許多感受是可利用的資源。
心理教師:剛才我們一起把這些有效的做法羅列出來并補充了一些,假如這些你都做到了,你的生活和學習會有哪些改變?
來訪學生:成績越來越好,能考上理想的班級,也不用轉學了,可以和好朋友一直在一起。
心理教師:那個時候的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來訪學生:應該會很開心,也很輕松。(沉默了一小會兒后會心一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很多很多事情。
心理教師:看來你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了,真替你感到開心。當然,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建議你在這些計劃中先挑一兩條做起來,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實現目標。
來訪學生:(頻頻點頭)可以!
心理教師:我很好奇,你會先從哪里開始呢?
來訪學生:先從不會就問、向父母傾訴開始,這周放假回家我就和爸媽說我對轉學的想法。
心理教師:我覺得這會是個很好的開始,期待你下周的反饋。
用“看到未來,并體驗達到理想狀態后的感受”這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幫助來訪學生緩解壓力,釋放情緒,建立希望;另一方面,有助于來訪學生堅定改變的決心和勇氣,做出改變的行為。當然,心理輔導中不能奢求快速解決問題,哪怕是進步一小步,都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也都會給來訪學生帶來好的感受,進而促使其做出更多的積極行動。
撥開情緒的謎團談感受,能幫助來訪學生看到、理解自己的感受;挖掘感受的能量找方向,能幫助來訪學生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及努力的方向;感受理想的狀態促行動,能激發來訪學生對未來的希望及努力追尋未來的勇氣,產生改變的意愿并付諸行動。
我通過上述方法幫助張某走出了抑郁的謎團,并掌握了應對感受的有效方法。在實踐這些方法的過程中,張某變得越來越有力量,重新獲得了面對生活的勇氣,提升了發現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
當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心理輔導方法,對具體的個案還需要具體分析。我期待自己在心理輔導實踐中發現更多有效運用感受幫助學生重獲幸福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孟昭蘭.體驗是情緒的心理實體——個體情緒發展的理論探討[J]. 應用心理學, 2001(5):31-34.
[2]琳·洛特,瑪麗琳·M. 肯特,德魯·韋斯特. 懂我就是愛我[M].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3]琳·洛特,芭芭拉·滿登霍爾.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療師[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
[4]Major B C,Le Nguyen K D,Lundberg K B,et al. Well-being correlates of perceived positivity resonance: evidence from trait and episode-level assessment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8,44(12):1631-1647.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