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翔

借著2022年元旦休假大家對娛樂內(nèi)容的需求,《孤泳者》成了2022年電競里的第一個熱門話題。
在不久之前,BLG官宣陣容的時候,我寫了一篇講Uzi正在重新出發(fā)的文章(「今天屬于在瑜伽墊上出汗的簡自豪」)。從行業(yè)觀察者的角度來講,翻舊賬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更愿意看到一些新的變化,趨勢才是更重要的東西。
我以為,電競行業(yè)正在學(xué)會如何塑造一批明星選手,最終尋找一個契機,讓其中的一些人成為神,所謂的成為神就是被提煉,符號化,以此被更多的人接觸到,記住。
就像古希臘神話一樣,其實在任何一個體育項目里,從來都不止有“一尊神”,大家為了哪位更神通廣大爭論,本就是雅典人熱衷的事情。這在才讓荷馬和赫西俄德有了市場,后面也衍生出了那么多詩歌和戲劇故事。
說回《孤泳者》,如今一周時間過去了,按照一般的流量規(guī)律,這是一個早就該被消化掉的話題,可是在電競的社區(qū)里好像還沒有平息的樣子。這就讓這件事從一個單純的流量話題變得有了繼續(xù)討論的價值——我們該如何思考在體育項目中讓一個球員成為明星,進而尋找一些進階成神的機會。
在雜志的報道里,我們很多次提到過,對于如今影響力巨大的英雄聯(lián)盟社區(qū)來講,需要榜樣,甚至是更多的神,可結(jié)果卻是在中國大陸地區(qū),我們一直沒有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榜樣。所以,我一點兒都不反對在電競行業(yè)里快速地造星或者造神的運動。
但是,即便是造神,可能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方法論。
下面說的這些話,我本以為都是廢話,電競行業(yè)的賽事和俱樂部早就應(yīng)該比我們這些觀察者要純熟得多,畢竟他們有更一線的經(jīng)驗,對于方法論的優(yōu)化應(yīng)該足夠快??涩F(xiàn)在看到《孤泳者》之后的一系列討論,好像并沒有人愿意把造神的邏輯擺出來讓我們看看。那我只能按照過往的經(jīng)驗來講講這件事,提供一個思路,也許還可以接點兒造星的單。
我們先講講一些基本的規(guī)律:
第一條,廣撒網(wǎng),多斂魚,擇優(yōu)而從之。
對于賽事來講,造星一定是廣撒網(wǎng),俱樂部則相反,力量需要相對集中,一對兒是比較好的選擇,有主有輔,相互提升。這是過往很多團隊類項目的經(jīng)驗,沒有什么特別的。主要是在賽事層面上,押寶任何選手永遠都不明智,因為一旦失敗,整體的反噬是無法承受的。簡自豪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他是被押寶的那個人,如今也只能承受這些爭議。
所有有可能進季后賽的隊伍,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明星選手,只不過是誰登上神壇的問題。這里面不是絕對的平均主義,有側(cè)重地廣撒網(wǎng),不要抓著一只羊薅。
第二條,建功立業(yè),安身立命。
作為一個選手,最開始被觀眾發(fā)現(xiàn),必須有能被識別的地方。這里指的地方不是成績,而是可以被描述的能力或者叫技術(shù)特點。這東西就是評論員們結(jié)合項目的特征憑空捏造的,沒有什么太值得糾結(jié)的地方,但沒有又是萬萬不行的。
還是拿Uzi舉例子,薇恩作為他被識別的記憶點,就是一個更適合2013年英雄聯(lián)盟發(fā)展邏輯的產(chǎn)物,對于如今的英雄聯(lián)盟來講就非常不合適。
因為2013年LPL是游戲的市場推廣手段,向玩家推薦一個熱門英雄的操作者,最終通過他的精彩表現(xiàn)讓大家看完比賽打開一盤游戲也試試自己的薇恩是不是稍微變強了一點點。
如果今天,我們稱LPL的版權(quán)所有方騰競是一家體育公司,那么對于Uzi的描述可能是他非常擅長在小范圍內(nèi)進行精細的操作,對于距離,速率和攻擊速度有非常強的反饋??瓷先ビ悬c長,至于再怎么簡化描述就需要評論員、解說員、導(dǎo)演導(dǎo)播去提煉了。
我們不能只是外面的logo像體育,里面的每句話就都得是體育的。
相比之下,射擊類的項目就簡單一些,無論是AWP用得好,還是大盤雞用得好,這天然是更貼近選手能力的描述。觀眾認識s1mple確實比認識Uzi要更容易一些。
那么,當(dāng)描述好了這個選手的技術(shù)或者能力,讓觀眾意識到他的不同一般之后是什么,這是整個《孤泳者》時間里最重要的沖突點。
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我們的選手少有比賽之外的曝光。一方面是賽場之內(nèi),比賽鏡頭之外的部分,這兩年B站的紀錄片算是一個為數(shù)不多的補充;另一方面是賽場之外的部分,在家庭、興趣等方面的表現(xiàn)。這中間一方面是由于電競的訓(xùn)練過于不科學(xué),很多選手一天要練10個小時往上,也就沒什么生活,但這絕不是電競選手不能“立命”的理由。觀眾們還是愛看“海邊少年”的故事。
我們會把一個選手的定位描述為職業(yè)特質(zhì)、職業(yè)人格、社會人格、本我。滿足了前三點,我們就能成功地描述一個明星選手,讓觀眾們一點點地接受這個人。當(dāng)一個人認知和接受另一個人的時候,數(shù)據(jù)是沒有用的,人們總能找到爭論的地方,但如果我們是在和一個謙遜、自律、有進取心的人認識,才能真正的認可他。
想成為優(yōu)秀的選手,必須先是個優(yōu)秀的人,想要襯托技藝的剛,最好的辦法是人性的柔。
第三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從明星選手成為神,需要一些契機,不是推上去的。簡單來講,成神這事首先得自己愿意,自己愿意成為別人的榜樣,那么就意味著要做更好的自己。這東西是有公共評價的,可以演,但要演得萬無一失很難,什么時候露餡兒,什么時候就跌下神壇。
我們不知道Uzi本人對成神這事怎么理解,顯然在2018年之前,他更多時候是被動的。
從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在這個階段有爭論,但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松散的情緒。從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Uzi到了必須登上神壇的地步,可是在上臺之前,對于職業(yè)人格和社會人格的內(nèi)容太過于稀少,沒有在人的層面上的認可,造神就成了“邪教”。從2018年10月之后,反噬就已經(jīng)開始,而當(dāng)Uzi想要回到職業(yè)賽場的時候,無論是他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的神經(jīng)都受到了刺激。
我還是和之前觀點一樣,在BLG宣傳陣容的發(fā)布會后,我們看到了B站給Uzi拍的短片,那個短片里,觀眾們難得可以捕捉到更豐富的Uzi。但這僅僅是個開始,想要扭轉(zhuǎn)局勢,Uzi必定要比其他選手付出更大的代價,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好了準備。
從有人決定不講基本法的造神開始,Uzi就注定了難以逃脫輿論的旋渦。對于個體而言,確實只能說是電競系統(tǒng)不成熟的犧牲品;對于社區(qū)而言,只有真正讓大家能接受的、像李相赫一樣的榜樣出現(xiàn),也許才能夠真正平息關(guān)于Uzi的爭議。
關(guān)于造星、造神,大多難以逃脫上面描述的這些路徑。只要講基本法,在意項目技術(shù)和能力評價語言體系的搭建,重視選手作為一個人、作為社會中個體的重要性,那么《孤泳者》就會很少出現(xiàn),觀眾們也能更好地享受比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