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工匠精神不僅是新時代國家高等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涵,也是當前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民辦高校作為為社會培育應用型人才的搖籃,也是推動我國教育改革、服務人才結構升級、強化國家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力量,承載著將工匠精神的重要理念及時傳遞給社會有需人才,并能使之踐行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不斷進取、追求卓越的態度投入到社會的建設中的重任。因此,民辦高校更要堅持在“五育并舉”育人模式下融入工匠精神,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質量,以期更好地培養時代新人。
[ 關鍵詞 ]
民辦高校;工匠精神;五育并舉;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34
工匠精神由來已久,尤其到了2016年,這一概念被正式寫入政府報告之中,李克強在報告中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此,工匠精神作為重要精神內涵重新獲得社會各界的重視和認同,成為各界人士在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新的精神追求。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此論述為新時代如何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指明了道路,為其奮進新征程匯聚了強大正能量。本文通過探究工匠精神與“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契合程度,提出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價值及對策,探索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與“新時代工匠精神”相融合的實踐途徑,以期完善民辦高校學生的人才培養體系。
1 工匠精神的內涵及重要性
隨著大眾對工匠精神重視程度的提高,國內外涉及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著作和論述也隨之出現,呈階梯式趨勢,如亞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付守永的《工匠精神》、鄭一群的《工匠精神:卓越員工的十項修煉》等,這些著作論述從不同層面對傳統工匠精神和新時代工匠精神,做了創新和全面而又深刻的解讀,為國內外學者關于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理論研究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全面又系統地對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做出了闡述,即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該內涵適用于教育領域和其他工作崗位,例如,學生在學習上勤奮上進、迎難而上、積極樂觀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單位職員在工作上兢兢業業、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造福社會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因此,如果把工匠精神僅僅視為一個名詞,就嚴重低估它的價值了。工匠精神更深層的精神內涵應該是一種認真執著的工作品質,以及對待任何事物都力爭優秀,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工匠精神作為中國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辦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作用。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實現華麗蛻變離不開社會各家企業的工匠精神,而民辦高校作為直接向企業輸送建設人才的重要力量之一,更應該在對學生的日常教學與管理中重視并培育好工匠精神,為企業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高素質技術人才。因此,將工匠精神融入“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對作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民辦高校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工匠精神與“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民辦高等院校作為連接國家社會發展人才需要和立德樹人教育體系的重要樞紐,更應保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領會新時代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力量提出的新需求,積極踐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更快更好地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工匠精神與“五育并舉”的培養模式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契合。現代產業體系下所展現出來的工匠精神,不僅僅只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所呼吁號召的一種工作態度或者職業風貌,更應該是社會各界人士都應該奮力厚植的理想信念和奮力鑄造的卓越品質。“五育”這一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提出,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國家重新將“勞育”納入教育目標之一,這表明國家對教育所發揮的重要育人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其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定位更加精準明晰。這一重大轉變是國家對于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積極號召,大力提倡將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實踐成果,努力培育重視勞動、熱愛勞動、尊崇勞動的思想意識以及一絲不茍、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這與工匠精神在內涵上有實質的聯系。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實質其實也是一項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不能逃避無視,而更應該積極地應對新使命和新挑戰。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是提升新時代民辦高校技能型人才的思想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必要因素,能夠促進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產業戰略轉型培養更多優秀的“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工匠精神屬于精神范疇,涉及德、智、體、美、勞的方方面面,因此,民辦高校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五育并舉”的育人模式,使其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有機統一,努力培育大學生銳意進取的學習態度、克盡職守的職業風貌、千錘百煉的職業品質和扎實過硬的專業本領。
3 工匠精神融入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面臨的問題
3.1 工匠精神融入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存在現實困境
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和學生作為育人主體,在育人過程中均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責任。滯阻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主要原因包括國家教育方針與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學校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有所偏頗、家長教育觀念與學生自身追求不夠全面三個維度,應著力提高產教融合資源與服務資源的開放共享度,解決“五育并舉”及工匠精神實踐教學條件不均衡、實踐教學資源共享度不高的問題。
3.2 高校育人過程中工匠精神缺失
高校重視程度不高、教師培育能力不足、工匠精神內涵界定模糊都是人才培養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所凸顯出來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想認識不到位、對培育工匠精神的意義理解淺嘗輒止且流于表面、教師對于培育工匠精神的意識淡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未系統化建立。
3.3 以“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為背景的工匠精神培育實踐缺乏研究
從實踐層面探究,目前已有的涉及民辦高校學生的培育方案和指南還比較新,沒有經過長時間的社會檢驗以獲得相關實踐結果,其育人效果如何仍是未知數。并且相關理論研究欠缺,比如通過中國知網平臺檢索時發現,以“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為背景、以工匠精神培育為主題詞的論文篇數少之又少,且在大多文章中,其培育主體并非針對于民辦高校學生。
4 工匠精神融入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舉措
4.1 依托“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助力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五育并舉”育人模式是根據目前教育的發展和社會存在的不良現象提出的,是根據黨和國家對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提出的,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提出的。現在的教育正處于新征程,即邁向一條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融合育人的教育實踐之路——“五育并舉”,這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五育”之間具有獨立性,但又相互交融,任何“一育”都有助于其他“四育”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面、全方位育人的效果。通過“五育”相互貫通、相互融合和相互推進,培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為學生的終身幸福與發展奠定基礎是 “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最終目標。
4.2 以培育工匠精神為抓手,強化制造強國的文化建設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每個時代的發展理念都是照亮社會向前發展的燈塔,能夠引導社會各個行業在發展的同時注入文化內涵。工匠精神是新時代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也是完成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教育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目標是在“十四五”發展背景之下提出的,要完成這個偉大目標就需要用工匠精神作支撐。縱觀華夏歷史,五彩的絲綢、精美的瓷器,無一不是靠卓越的品質走出國門,邁向了世界,促進了世界文明的大交流和大融合。在新時代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背景下,我們要完成從“制造大國” 到“制造強國”的轉變,這就需要以工匠精神為抓手,豐富文化建設,達到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4.3 借助培養工匠精神打造專業人才隊伍,推動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
大力弘揚和培育 工匠精神是落實制造強國戰略思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有力支撐。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一朝一夕的積累。自工匠精神這一詞匯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之后,承擔著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教育使命的工科學校在培養人才方面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培養。民辦高校應加快完善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辦學條件,改進并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良好學習與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國家和社會培育出高素質、高質量的應用型活力人才,為強國建設筑牢人才基礎。
4.4 工匠精神滲透專業教育,提升教學效果
以專業課為主要依托,在教學中滲透“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理念和工匠精神教育,深入剖析并提煉本專業知識體系當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與精神內涵,彰顯“大國工匠”在技藝上的創造性及文化價值上的傳承性。這樣,既使得教學有效,又體現了教學的價值,使學生感受到了技能品格和文化品格統一性,從而實現從“專業知識—內在素養—精神動力—行為習慣”這四方面的有效轉化,這就將工匠精神從最初的器物層面發展到意識層面最終又上升到品質層面,讓工匠精神形成其自身的文化內核、價值取向、職業素養。
4.5 工匠精神融入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深化民辦院校教育產教融合
工匠精神融入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是深化民辦院校教育產教融合的內在需要,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僅是在課堂的專業課教育上,還在于與市場的相互適應。企業是順應市場而生的存在,通過企業可以洞察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可以使得“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工匠精神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五育”與工匠精神對市場的重要性,促進高校學生樹立崇高的道德素質,踐行工匠精神,將“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理念和工匠精神作為自己的職業信仰,成為能夠肩負起社會使命的高素質、高質量“工匠”型人才。
5 結語
本文基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的前進方向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創建的行動指南,即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深入分析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以構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導向,希望通過對新時代工匠精神內涵和價值的詳細闡釋,能在“五育并舉”育人模式下喚醒大學生自身對新時代工匠精神養成的重視,敦促民辦高校加緊在新時代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改革,使之在新時期的時代背景下煥發生機與活力。同時,通過構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引領機制、協同育人機制、資源整合機制、評估考核機制等機制,全面構建一體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在該體系的基礎上,提出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對策,從而探索出民辦高校“五育并舉”育人模式與新時代工匠精神相融合的實踐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勝男,姚遠. 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養方案研究[J]. 大眾投資指南,2019(2):274.
[2]付旭華,李宇. 用工匠精神涵養民辦高校學風建設路徑探析[J]. 青年與社會,2020(30):60-61.
[3]李海萍.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問題及策略研究[J]. 勞動哲學研究,2021(02):177-184.
[4]胡偉芳. 工匠精神在民辦高校學生教學與管理中的應用[J]. 教育現代化,2017,4(21):110-111.
[ 作者簡介 ]
黃喆,女,湖南邵陽人,廣東科技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項目名稱 ]
本論文為廣東科技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五育并舉專項)“工匠精神融入“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實踐探索——以廣東科技學院為例”(項目編號:GKY-2021KYWY-17);
廣東科技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五育并舉專項)“五育并舉視角下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KY-2021KYWY-1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