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梅 李雪
[ 摘要 ]
本文以國際化背景下的需求分析為理論基礎,簡述了在國際化背景下需求分析的理論來源、涵義、概況和使用范圍,提出了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需求分析來了解學生和教師的現狀并進一步改進教學,闡述了以需求分析為導向的哈工大碩博英語課程群建設的主要目標與主要研究內容,通過滿足學生的學術、職業、應試、素養提升、海外研修等多種需求,從而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課程教學質量。
[ 關鍵詞 ]
需求分析;碩博英語;課程群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58
近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深入促使世界各國紛紛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國際化水平,加快國際化進程。高等教育會議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價值取向等議題進行了重新評價和審視,由此帶動國內教育界將關注焦點從“跨國教育”轉向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本質問題。具有指導作用的綱領性文件《大學英語課程指南》強調了培養學生兼具國際化視野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致力于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國際化視野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因此,外語教育更新觀念、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迫在眉睫。碩博研究生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對于進一步提升研究生素質修養,拓寬學生國際視野,提高學術水平,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需求分析理論源自20世紀60年代的課程開發理念,指通過對相關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來確定教學目標,最終滿足學習者的學習要求。應用語言學家James D.Brown認為需求分析在語言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外語教學的需求分析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主要包括由Munby和Allwright分別提出的目標情景分析模式、由Hutchinson & Water和Dudley-Evans & St. John分別倡導的需求分析模式。余衛華簡述了需求的五種涵義、開展需求分析的步驟及應該注意的問題。依據需求分析理論,一些大學進行了大學英語和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體系構建。
需求分析作為一種語言教學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是評估研究范疇中為實施和改進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教學計劃而開展的一種診斷過程。它涉及為了解決問題而先了解具體問題的一個過程以及需求的涵義。需求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形成決定、改進教學,因而有效避免了用某種主觀推斷或者主觀評判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改革的問題。構建英語課程體系必須以分析國家社會需求、學習者的個人需求、教師的職業發展需求等方面為基礎。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完成學業后所具有的實際能力,重視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作為博士后從事科研工作)或者適應社會實際工作的綜合能力。本文基于這一理念,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明確學生對碩博英語教學的真實需求,建設模塊化英語課程群,以滿足學生未來學術發展和職場成功的需要,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科研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本文提出的課程群建設,將為其他高校非英語專業的碩博研究生英語教學,提供一個學習的樣板和可以借鑒的模式,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 課程群建設的主要目標
厘清課程群內關系,確保指向明確。梳理25門英語必修課和選修課,完善由學術英語、技能應用、應試技巧、實用英語類課程組成的課程群模塊。技能應用、應試技巧、學術英語、實用英語類課程對應工具性,素質提升、文化拓展類課程指向人文性,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課程群都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修訂課程大綱,明晰教學旨歸。課程大綱是指導教學的主要依據,因此大綱的科學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育質量。被歸入課程群后,各門選修課要打破原來各自為政的狀態,要圍繞學生實際需求同時結合各自的特點修訂大綱。每門課程或偏重外語的工具性或強調其人文性,切入角度雖不同,但落腳點均須指向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的培養、文化素質修養的提高和整體國際國內競爭力的提升。
精煉課程內容,滿足學生需求。每種課型只有32學時,因此要精煉課程內容,把精華部分與學生在課上分享,避免課程內容設置的重復性與模糊性。根據Dudley-Evans與St. John的理論模型,學生在學習中的需求為即時需求,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感知到的需求為延后需求。將實踐環節融入授課中,激發學生感知延后需求,從而提升他們學習的熱情。
改革教學方法,引入先進模式。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經歷幾次教學改革之后,學校的碩博英語教學已基本實現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技能知識的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根據不同課程類型,注重培養語言運用和自主學習能力模式的轉變。課程群建設大力推廣混合教學模式和翻轉課堂,大力推廣網絡平臺在教學中的使用。
2 課程群建設的主要內容
2.1 國際化背景下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課程群建設的學術性與專業性
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碩博研究生培養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工業化、信息化和國防現代化,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服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人才。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側重于面向國際學術前沿,著力培養能進一步在學術領域深造的高素質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著力培養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2.2 國際化背景下滿足學生需求,實現課程群建設的多元化與個性化
在碩博英語課程群建設中,考慮到不同專業、不同英語水平和不同興趣學生的需求,體現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征。既要保證碩博研究生在整個學習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的專業、職業的發展需要。因此,在9門學位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增設了16門選修課,用于豐富之前相對單一的碩博英語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選擇。
為了滿足學生的應試需求,尤其是參加國際考試、出國深造的需求,為學生開設了應試技巧類課程;為了滿足學生的求職需要,尤其是在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中的求職需求,為學生開設了實用英語類課程;為了滿足學生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學術需求,為學生開設了學術類課程;為了提升學生的素養、交際思維能力,讓學生對中外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為學生開設了素質提升、文化拓展類課程。
2.3 國際化背景下滿足教師需求,實現課程群建設的發展性與建設性
師資隊伍建設是我校人才隊伍綜合培養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唯有通曉國際化慣例,具備開闊的國際化視野,教師才能以開闊的胸襟向國內外優秀專家、學者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職業化素養;對為師之道有充分認識的教師,才能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參與到對外交流中。
很多語言專業教師具有職業發展需求,我們要重視教師的發展,滿足教師的需求,為教師提供各類出國項目,鼓勵教師前往國外一流大學研修。海外研修經歷能夠使教師開闊國際視野,提高語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教學能力,從而不斷發展和提升自己。訪學教師依托所主持的科研項目,前往國外高校進行語言、文學等領域的研究,這種兼具國際化和專業化的學習經歷,對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型學習起到了引領作用。
此外,結合教學實際需求,還應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教學方法、寫作教學、網絡教學、課堂教育心理、教師發展、教育理念等。通過這種充電式培訓,幫助教師獲取新知。
在課程群的設置中,充分考慮到了任課教師的科研興趣點和專長,使教師能夠立足于本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科研項目申請工作,建立網上慕課、實施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改革,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通過兼顧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和職業化建設,倡導教師在立足國內的教學實踐中,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教育理念與具體的教學工作結合起來,通過不同層面的國際交流,提高教師的全球化意識和國際化理念,從而培養出更多職業化素養強、教學科研意識強的優秀教師。
2.4 國際化背景下滿足校園文化需求,實現課程群建設的“輻射性+成效性”
在常規的授課教學活動以外,為師生營造體驗英語、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的語言生活環境。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以豐富的資源為載體,開展一系列開放性、多樣化的活動。這些活動分為:論壇及講座、學生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例如外語實踐教學周、英語交流沙龍等,教師參與指導國際交流與合作聯合會、模擬聯合國協會、空中英語協會等社團精品活動。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提高。
此外,依據學校研究型大學的定位,不斷深化英語教學的學術化程度,例如,以博士模擬學術研討會、碩博科研論文修改工作坊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活動;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從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到編輯潤色、投稿發表,指導論文寫作發表的全過程,強化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能力,切實幫助學生提高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質量和效率。
3 結束語
在國際化背景下進行課程群設置,可以明晰把握高等教育國際化新趨勢。英語教育不局限于英語教學自身的國際化,還要能夠服務于我校其他學科與專業,目前我校已經完成碩博學術英語教學一體化改革,正在進行研究生學術英語類課程以教促研定制化改革。
以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群設置,避免了教學改革主觀性的問題。針對社會、學生、教師和校園文化需求,客觀合理地設置非英語專業碩博英語課程群。通過個性化課型設置方案,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培養,解決了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通過需求分析,學生的需求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且學生可以選擇他們認為對自己的發展有幫助的課程,這使得他們對參加課程學習的態度會更加積極,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自然也會有所提升。通過滿足學生在學術、職業、應試、素養提升、海外研修等方面的多種需求,使學生覺得英語課程學習重要且必要。
需求分析不僅有助于課程設計,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也意義非凡。需求分析讓課程目標更加清晰、直觀,消除了教師在教學中可能存在的盲目性。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和個人能力,開設不同種類的課程,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此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修相應的課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對教師授課的滿意度,從根本上解決了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問題。
在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一門學位課成為省級思政課程,7門學位必修課和7門選修課成為校級思政課程,1門學位課成為校級精品培育課程。課程群建設解決了課程思政內容不好融入的問題。通過素質提升、文化拓展類課程的學習,深化了學生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最終形成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全球化意識,從而實現了碩博外語教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Brown J D.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余衛華. 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8):20-23.
[3]韓紅建,王紅梅. 需求導向的多元生態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以獨立學院為個案研究[J]. 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14(2):156-159.
[4]晏颯綺. 以需求為導向的校本大學英語后續課程設置探究——以江西財經大學涉外專業后續課程開發為例[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4 ):151-153.
[ 作者簡介 ]
常梅,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應用語言學。
李雪,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應用語言學。
[ 項目名稱 ]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際化背景下以需求為導向的碩博英語課程群建設”(SJGY20200256)。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面上項目“研究生學術英語類課程以教促研定制化改革”(21MS042)。
研究生精品課程培育項目“研究生實用英語課程建設”(JPPY-2021052)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