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和

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7年4月英勇就義。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稿,其中有近30首詩歌。李大釗曾回顧自己的革命歷程,“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他的詩文大多貫穿著一個豪邁的主題:“再造神州”。
1913年冬,從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的李大釗赴日本留學。離別祖國前夕,他寫下一首七律《南天動亂,適將去國,憶天問軍中》:
班生此去意何云?
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國徒深屈子恨,
靖氛空說岳家軍。
風塵河北音書斷,
戎馬江南羽檄紛。
無限傷心劫后話,
連天烽火獨思君。
當年,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后,孫中山領導南方各省發動了“二次革命”,但袁世凱靠帝國主義的力量,打敗了討袁的隊伍。李大釗問朋友,你像東漢時的班超一樣投筆從戎,能否實現自己的心愿?山河破碎,就像當年的屈原,李大釗對祖國的前途極其擔憂,嘆息沒有岳家軍(即南宋岳飛統率的抗金軍隊)那樣英勇善戰的討袁部隊。此時北方有戰事,和朋友們音訊斷絕;江南的軍事活動正展開,消息紛紛傳來。李大釗分外懷念朋友,希望他能夠有所作為。這首詩寄托了在連天烽火中懷念朋友的深情,更表達了對“破碎神州日已曛”的無限憂慮。
1914年9月,李大釗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在日本學習期間,他受到社會主義相關思想的影響,同時關注著國內的政治風云。1915年1月,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憤然而起,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抗議斗爭。他起草了《警告全國父老書》,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圖謀,呼吁全國人民共同挽救祖國危亡。袁世凱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后,李大釗編印了《國恥紀念錄》,撰寫了《國民之薪膽》一文,號召全國人民堅持斗爭到底。
1915年12月,袁世凱上演稱帝鬧劇,蔡鍔在云南起兵討袁,全國各地紛紛響應。留日學生總會積極支持討袁,李大釗負責宣傳工作。1916年1月底,為去上海聯系反袁事宜,李大釗在橫濱登上回國的輪船,經太平洋途中,寫下一首五言詩《乙卯殘臘,由橫濱搭法輪赴春申,在太平洋舟中作》:
浩渺水東流,客心空太息。
神州悲板蕩,喪亂安所極。
八表正同昏,一夫終竊國。
黯黯五彩旗,自茲少顏色。
逆賊稽征討,機勢今已熟。
義聲起云南,鼓鼙動河北。
絕域逢知交,慷慨道胸臆。
中宵出江戶,明月臨幽黑。
鵬鳥將圖南,扶搖始張翼。
一翔直沖天,彼何畏荊棘!
相期吾少年,匡時宜努力。
男兒尚雄飛,機失不可得。
輪船行進中,李大釗望著水波浩蕩、浪濤東去的太平洋,想到國內的政治風云,感慨萬千。“神州板蕩”“八表(即八方)同昏”,喪亂無窮無盡。袁世凱竊國稱帝,中華民國的五彩旗黯然失色,辛亥革命的成果即將毀于一旦。討袁的義聲此伏彼起,匡時救國的“機勢”已經成熟。李大釗感當下之時局、憂國家之存亡,以愛憎分明的情感,勾勒出一幅民初神州政治風云圖。
應該是看到海鷗飛翔,李大釗聯想到了鵬鳥,一種傳說中的大鳥。《莊子·逍遙游》云:“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李大釗借用鵬鳥圖南這一典故,來抒發“一翔直沖天”、討袁為救國的雄心壯志,表達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他希望熱血青年都行動起來,像鵬鳥一樣展翅“雄飛”,投身到討袁的斗爭中,努力匡時濟世,挽救國家危亡。
李大釗于2月初到上海,兩周后返日本,繼續從事反袁的工作。春日里,李大釗到江戶送友人回國,與幾個同學相聚小飲。席間,他們“風雨一樓,互有酬答”,“相約再造神州”,李大釗“口占一絕”:
壯別天涯未許愁,
盡將離恨付東流。
何當痛飲黃龍府,
高筑神州風雨樓。
這首送別詩豪氣沖天。國內反袁斗爭轟轟烈烈,友人回國,投身“再造神州”大業,這是英雄之舉,沒有離愁別恨。黃龍府,為宋代金人都城(在今吉林省農安縣)。金人進犯南宋,岳飛率兵抗擊,對部下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李大釗借用這一典故,表達了推翻袁世凱反動統治、重建神州的堅定決心。
與此同時,李大釗還撰寫了《青春》一文,大聲呼喚“青春中華之創造”。他指出:“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國之茍延殘喘,而在青春中國之投胎復活。”“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是“吾輩青年之大任”。李大釗“青春中華之創造”的呼喚,是對“再造神州”相約的闡釋,也是對“高筑神州風雨樓”詩句的注解。一詩一文,交相輝映,盡顯李大釗朝氣蓬勃、慷慨豪邁的青春風采。
1916年四五月間,李大釗中斷了在早稻田大學的學業,回到上海,投入反袁斗爭。不久,他應約到北京創辦《晨鐘報》。8月15日,《晨鐘報》問世,李大釗任總編輯。他在《晨鐘報》創刊號發表了《“晨鐘”之使命》,號召青年擔當起創造“青春中華”的大任,“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鼓舞青春中華之運動,培植青春中華之根基”。他高昂地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在創建“青春中華”的道路上,“惟知躍進,惟知雄飛”!“青春中華之創造”是《“晨鐘”之使命》的鮮明主題,它對《青春》一文中的有關論點進行了系統的論述,還對“在太平洋舟中作”詩中的“男兒尚雄飛”詩句作了深入的詮釋。
李大釗懷著熾熱的愛國情懷,堅持不懈地探索著。當北方吹來十月之風時,他從俄國十月革命中看到“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堅信“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熱情地向中國人民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情況,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認定這是“再造神州”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李大釗完成了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到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