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溥泓 黃樂樂
(中國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培養造就本國需求的高質量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創新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選擇。江西省人口結構相對年輕,勞動力流失情況較少,可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較強的人力資源支持。“十三五”期間,江西省公民科學素質發展勢頭較好,在中部地區排名有較大幅度提升,但仍存在人群、區域科學素質發展不平衡,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融合不充分等問題,不利于人才素質的進一步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見推動中部地區在“十四五”攻堅階段進一步走高質量發展道路,需要在人才培育體系中注重科學普及工作的比重與成效,增強科普賦能,提升科普效能。因此,思考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提升江西省科普供給有效性與深化開展新時期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對江西省進一步蓄足后勁加強核心競爭力、深化高質量人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比江西高素質人才質量與科學素質建設成果,進一步探討省內人才建設的不足,就如何通過科學素質提高人才質量提出建議。
自2006年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江西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大幅提升,超過“十三五”發展目標預測區間。根據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2020年江西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9.62%,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排第18位,比2015年的5.10%提高了4.52個百分點。“十三五”時期,江西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總體增長率在中部地區6省中排第3位,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排第13位。整體來看,江西省在“十三五”期間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成果顯著,不僅在中部地區6省中科學素質水平發展情況表現優異,同時在全國各省域的科學素質水平發展情況中也有較好表現。
盡管江西省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在“十三五”期間得到較大提升,全國排名相較2015年提升了6位,但地市間差異較大,省會城市與贛南地區差異顯著,絕大部分地市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未超過10%,與“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其中,江西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不強,與中部地區6省相比,南昌市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僅高于太原市(11.5%),低于武漢市(16.1%)、合肥市(14.5%)、長沙市(13.5%)和鄭州市(12.8%)。而地處革命老區的贛南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在省內處于較低名次,人口基數大且受教育程度較低,成為全省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主要制約因素。
與相鄰6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相比,盡管江西省大學專科及以上人群科學素質在相鄰6省中位列第2,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這些高層次人群占總人口比例相對較低,依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江西每10萬人口中僅有11.90%擁有大學(大專及以上)學歷,明顯低于浙江省(16.99%)、廣東省(15.70%)、湖南省(15.70%)等省份。另一方面,在江西省內占人口基數較大的城市居民、18~39歲青年人群、高中(中專、技校)及以下學歷水平等人群的科學素質水平相對較低,也為江西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整體提升帶來阻力。由此可見,高層次、高素質人才規模不足是制約公民科學素質進一步發展的影響因素。
江西省科普信息化基礎較好。2020年江西省公民使用互聯網及互動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比例達75.5%,在中部地區6省中排名第2。“十三五”期間,江西省通過“科學傳播融媒體聯盟”等形式,形成了有效的科普體系建設機制,為公民科學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江西省科普服務體系仍大多停留在知識傳播層面,互動性有待加強,科普體系線上線下融合度較差,不利于形成跨平臺、跨設施共同發展的科普教育協同體系,科普媒體平臺價值有待進一步提升,科普事業的全面數字化轉型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人才是江西省下一步加快構建“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區域格局的重要資源,打造全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地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高地,離不開高質量人才的支撐。依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江西省人口結構相對年輕,具備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與相鄰6省相比,江西省在適齡勞動人口的總量規模上保持較高水平,青少年比重最高,老齡化程度較低,整體人口結構呈現年輕化、活力化特點。其中,0~14歲人口占比21.96%,大幅高于排名第2的湖南省(19.54%)。60歲以上人口占比11.89%,僅次于廣東省(8.58%)和福建省(11.10%),且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十四五”時期,江西省應進一步加大高質量青年人才后備力量的培育力度,充分發揮江西省人才后發優勢。
因此,江西省應進一步抓住機遇,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訓力度,最大化發揮人口潛力優勢,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與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提升青少年知識儲備水平與個人實踐能力,在加大人才培養與發展力度的同時,做好人才資源儲備工作,使青少年群體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高質量人才后備力量,在省內形成具有獨特優勢的高質量人才儲備中心。對于適齡勞動力群體,應進一步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從科學素質水平、專業技能水平兩方面提升適齡勞動人才質量,通過提升人才軟實力推動省內創新發展,助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
依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受教育程度與平均受教育年限上,江西省存在高學歷人才數量相對不足,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對較低等情況。其中,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為11 897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7年,在中部地區6省中均排在第5位,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情況在中部地區發展中相較其他省份稍顯弱勢,經濟社會發展與公民科學素質發展、受教育水平發展間不平衡問題較為明顯,不利于江西省開展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在“十四五”時期,江西省應進一步加強人才自主培養力度,完善人才自主培養體制機制建設,在強化高素質人才的同時,提升本地技術人才的培育質量。
因此,江西省應進一步探索高素質領軍人才引進與一般技術人才的協同培育機制,完善特色產業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促進多層次梯度化的人才隊伍建設,形成頂尖科技人才引領、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的團隊建設模式,以人力資本提升帶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以特色產業結構升級帶動人口結構優化與城市空間重構。通過進一步打破傳統產業研發壁壘,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通道,加強重大產業項目與重點產業人才的匹配機制,最大化發揮人才服務創新優勢,在省內形成“城市群、產業群、人才群”的協同運行、技術共享良性氛圍,助力構建“多元、開放、合作”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紅色文化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贛南地區是紅色文化歷史在當今時代下的具體體現。回溯原中央蘇區開展的大量科普工作與有效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光榮傳統發現,在原中央蘇區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全面勝利后,贛南地區一直以發掘紅色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與人文精神為導向,從文化宣傳、價值引領、特色發展三個角度,豐富贛南地區社會文化發展內涵。這不僅有利于進一步強化黨領導下的新時代科普工作對于地方的引領作用,同時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新時代科學素質提升工作在贛南地區等革命老區人民心中的效能。
從革命時期的“科普為民”和“科普救國”,到新時代“科普富民”和“科普強國”,贛南地區可繼承好中央蘇區科普與紅色文化融合的基因,做好新時代紅色科普文化的傳承與價值引領,利用好本地遺址、史料等資源,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建設數字時代下的紅色基因傳承創新示范區,讓科普理念成為公民的價值引領,作為思想輿論建設陣地,將紅色思想輻射全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西時指出,“要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更大功夫”。積極促進科學技術與產業創新升級相融合,有助于推動科學技術帶動科學普及發展,有助于促進科技人才水平的整體提升。建議加強重點產業與行業領軍人才的技術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高素質人才大軍建設,運用特色資源開展契合地域特色、貼合人民生活的特色科普活動,發展適應性更強、針對性更強的多梯度人才科學普及與培育體系建設。由此形成產業助推、科普助力、人才聯動的協同發展模式,營造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互促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西時指出,“人口規模與市場潛力,是中部地區的最大優勢”。數字時代下,智能化與網絡化的普及不僅對人才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社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服務“數字化改革”、使用新媒體等數字技術服務居民生活,提高生產生活質量與效率,均是社會建設邁向新階段的優秀嘗試。建議科普工作也應緊抓數字時代機遇,促進科普數字化建設與生產生活相融合,讓科普工作在形式上與新技術密切聯系,在內容上與新成果相互融合,以智能化發展帶動科學素質建設,以增強熱點性、時效性帶動科學素質培育提升效能。全面促進青少年人群提高科技創新知識、增強科學素質水平,促進適齡勞動力群體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自身能力,為高質量人才體系建設注入科普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西時指出,“要飲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老區和革命先烈”。加強贛南地區紅色文化建設,不僅有助于保留紅色精神本源,更有助于高舉革命精神旗幟,在新征程中不忘初心,“重整行裝再出發”。建議依照贛南地區特色,利用當地獨有資源,促進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紅色資源中的運用,促進“黨建+科研+教學”建設的融合,溯源展現原中央蘇區在公民科普培育上的成果與功績,結合新時代黨建與科普需求思考科學素質建設全新發展方向,打造贛南地區新時代“紅色+科普”雙向示范先行區,活用紅色資源建設“江西名片”,將贛南地區的“紅色科普基因”向全國傳播,引領新時代紅色科普發展。
江西省人才后發優勢顯著。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形式,加強契合省域功能定位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對打造具備“江西特色”人才、促進人口紅利發展、服務產業創新、建設新時代江西具有顯著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