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超 呂順清 潘 健 呂彩云 王德青*
(1.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安徽 黃山 245021;2.黃山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安徽 黃山 245021)
我國的農業在改革開放以后,經過40來年的發展,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等方面都展現出巨大的飛躍。然而,隨著環境、科技、人口等諸多方面的變化,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進行的深刻變革也迫在眉睫。在2019年,國家啟動了新農科的建設,即以“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為主的一系列新農科的建設事項與建設工作。高校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是新農科建設的“實驗田”,因此,新農科建設對高等農林教育提出了非常迫切的改革需求,需要高校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新農科建設進行大膽的探索。在隨后的“北大倉行動”方案中,教育部提出了“八個行動”,即專業優化攻堅行動、新型人才培養行動、課程改革創新行動、實踐基地建設行動、優質師資培育行動、協同育人強化行動、質量標準提升行動、開放合作深化行動,旨在利用這八個措施來推動新農科的建設,進而深化農林教育改革。新農科的建設目標為“一年成型,即發生農林高校基本面的改變;三年成勢,即產生農林教育基本格局的變革;十年結碩果,即形成農林教育的中國方案、中國理論、中國范式”。
在新農科建設大力發展的背景下,高校中的生物學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和改革內容。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生物學是一門相對傳統的學科,該學科理論和實踐并重。在當前新農科建設的形勢下,高校的生物學教育需要改革以往的教育模式,利用符合新時代的教學手段和模式促進生物學教學已經尤為重要。在眾多教學模式和方法中,觀鳥這項新時代的時髦運動為生物學的教學提供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實踐探索。因此,本文以黃山學院觀鳥活動的開展,探討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觀鳥活動在高校生物學教育的實踐意義,旨在符合生物學教育發展改革思路的基礎上,通過實際案例為高校的生物學教育的改革作出一定程度的探索,助力農林高校的新農科建設。
觀鳥又稱作賞鳥,是指借助望遠鏡等光學設備,利用鳥類圖鑒等工具,在野外自然環境中,以最大限度不干擾野生鳥類正常活動的前提下,觀察和欣賞野生鳥類的一種娛樂活動。觀鳥活動最早在18世紀興起于西歐的英國和北歐地區,之后漸漸地在歐洲和北美的國家中興盛。該項活動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目前在國外已經成為公眾廣泛參與,活動組織規范的時尚戶外活動。在中國,宋勝利于1985年最初提出在我國發展觀鳥旅游的理論,之后,我國的觀鳥活動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這種全新的野外觀鳥活動隨之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各地的觀鳥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的成立,參與的公眾人數也在逐年的遞增,這代表著觀鳥活動從國外傳播到中國,拉開了觀鳥序幕之后,被民眾所接受,站穩了腳跟。
在觀鳥活動傳播的過程中,最先接受觀鳥的領域是教育行業,即各地的高校。同時,高校也是最開始承擔進一步宣傳觀鳥活動的組織。高校對于觀鳥活動的接受和傳播具有天然的優勢。第一,高校中的師生具有較為先進的思想,他們對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高。第二,高校具有相關專業和人才的儲備。很多高校設有生物科學類專業,而鳥類是生物學科基礎課程普通動物學教材中的一個教學單元,相關師生已經在課程中了解鳥類最基本的生物學、生態學乃至分類學的基本知識。第三,相關設備的保障。望遠鏡是觀鳥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最初專業觀鳥望遠鏡的不菲價格是觀鳥者不可忽視的經濟負擔。在高校中,望遠鏡作為教學的基礎設備,是課堂教學的要求,這無形中為高校觀鳥活動順利進行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這種背景下,觀鳥活動在全國各高校中迅速地蔓延,成立的觀鳥活動組織越來越多,參與的學生規模也慢慢擴大,黃山學院就是這些高校其中之一。黃山學院坐落于安徽省黃山市,該地區為濕潤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四季分明,因此孕育了較為豐富的河流和多樣的植被類型,這些河流和植物為鳥類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棲息地。據調查,黃山地區的鳥類為16目45科160種。該地區在地理分區上處于東洋界和古北界的交界,鳥的種類豐富多樣,為觀鳥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無比優厚的自然條件。黃山學院作為黃山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在服務黃山生態旅游產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黃山學院開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林學、園林等與生物學相關或相近專業,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從事動物學、生態學教師。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新時代耕讀教育的新內涵,黃山學院在2021年3月成立了觀鳥興趣小組,該小組以研究鳥類的專業教師作為骨干指導教師,創建之初有20多名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參與。該小組以黃山學院為主要實踐基地,識別鳥的種類,記錄鳥的數量,觀察鳥類的活動,并且在此基礎上,在黃山地區調查鳥類的分布和數量,了解該地區的鳥類多樣性、鳥類的分布以及研究鳥類的生態學。該觀鳥興趣小組成員還積極利用相關知識和技能服務地方,參與黃山市舉辦的鳥類科普講座、愛鳥周以及鳥類救護等活動,為群眾宣傳鳥類保護知識。此外,興趣小組成員積極利用觀鳥活動中收集的鳥體死亡個體制作標本,參與學科競賽并獲得不菲成績。隨著興趣小組活動的有力開展,興趣小組也得到越來越多同學的認可,截至2021年年末,小組成員已增加到百余名,學生專業構成也從原來的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兩個專業擴充到林學、園林、環境科學等其他專業。
在黃山學院觀鳥興趣小組的觀鳥活動中,觀鳥成員對于專業學習呈現正面的反饋,提高了自身的鳥類識別技能。觀鳥興趣小組的成員是該校的本科生,“普通動物學”是他們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該必修課主要講解動物的身體基本結構組成、分類以及生態知識。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學生們不僅在吸收和理解該課程復雜知識時存在一定的難度,而且枯燥的理論知識也減少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觀鳥興趣小組組織的觀鳥活動帶領學生們提前了解鳥類身體各部位的名稱、鳥類的生態知識,增加學生們對于動物基本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們以點帶面,以鳥類為中心,向其他脊椎動物乃至無脊椎動物類群的知識進行輻散理解,增加了普通動物學課程的實踐性和趣味性,無形中也加強了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學習熱情。不僅如此,在觀鳥活動中,學生們所掌握的鳥類識別技能對于他們的未來具有非常大的潛在幫助,主要體現在就業、深造和科普三個方面。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的觀鳥活動如火如荼,以觀鳥活動為中心所衍生出的產業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力,鳥類向導行業和自然科普教育產業是其中的主要方面。這兩個方面都需要觀鳥經驗成熟、技能高超的人員作為核心,因此觀鳥興趣小組的成員在觀鳥中所磨煉的技能為自己未來的就業提供重要保障。深造是當前生物學科眾多莘莘學子的第一選擇,就讀研究生成為他們在本科畢業后的首要目標。研究生教育側重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科研知識的了解。觀鳥興趣小組的成員在觀鳥的過程中,會總結分析鳥類的分布、行為等方面與植被、食物資源、季節等自然生境因素的關系以及人為因素對鳥類的影響,積極對自己欠缺的生物學知識進行補缺補差。同時參與生命科學競賽和校級省級標本大賽等賽事,進行鳥類方面的有關研究,這無形中加強了自身的科學研究素質,了解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最后,觀鳥作為一項重要的科普活動內容,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高超的觀鳥技能可以迅速拉近成員自身與科普對象的距離,有效地達到科普活動的目的。
觀鳥活動可以促進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優良品質的養成。觀鳥活動是屬于戶外活動的一種,需要良好的體魄作為支撐,觀鳥活動中來回奔波的必要路程在無形中鍛煉了觀鳥成員的身體,強壯了成員的體魄。觀鳥活動中所存在的不確定性,即風霜雨雪等不利因素、鳥類難以尋覓以及活動中所存在的意外情況等等都會造成觀鳥活動未按照預定計劃進行,可能給觀鳥成員帶來心理上的挫折。盡管這些挫折可能會暫時打消成員的觀鳥熱情,但是它更能鍛煉成員對于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強成員之間的溝通能力,凝聚團隊的力量,這無形中將成員培養成一位心智成熟、具有堅韌不拔品質,善于團隊合作的大學生。
在全世界,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生態保護的觀念已經在廣泛地傳播,盡管人們對于該觀念持贊同的意見并普遍接受,然而生態保護的意識卻與保護觀念呈現不同步性,這直接導致了生態保護的行動的進展受到阻礙。有句俗語說“只有了解,才能喜愛,只有喜愛,才能保護”。觀鳥活動作為人類理解自然世界的窗口,令人們了解鳥類種類的豐富多樣、鳥類世界的絢麗繽紛、鳥類野外生活的規律、感受鳥類為人們帶來愉悅的心情以及認識鳥類對于人類所生存環境的保護作用。在觀鳥活動中,鳥類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讓人們熟悉鳥的種類,了解它們的習性,進而無形中也讓人們保護它們的棲息地,救助受傷的鳥類個體,制止濫捕亂獵等危害鳥類的行為等。這些行動都意味著,生態保護的意識在無形中已經進入觀鳥者以及公眾的思想當中,生態保護的意識被人們所接受。
在當前的中國,大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山水林湖草”綜合性立體的保護已經展開,鳥類作為適應生態環境的多面手,棲息于眾多的生境當中,成為生態環境的指示劑,對生態環境的健康和物質循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觀鳥活動是大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通過觀鳥活動、科普宣傳可以帶領公眾了解不同的生態類型和生態系統,正確的理解鳥類和公眾之間的聯系等。由觀鳥所引申出的這些行動都在積極推動著大生態文明的建設,讓生態文明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實踐表明,黃山學院觀鳥興趣小組的成立及活動開展對該校生物學專業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具有正面作用,能有效促進其專業能力素質的提升,對其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養成也具有積極作用。但因該小組成立時間不長,興趣小組成員目前僅限于生物學相關專業學生,在今后,還需要開展校園觀鳥比賽等活動,吸引更多專業學生參與到觀鳥的相關活動,同時與黃山市林業局等部門聯系,利用節假日積極參與本地的鳥類調查等活動,助力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為黃山市成為生態型國際化旅游目的地發揮高校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