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萍 高步剛 陳麗媛
(滁州城市職業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紛紛離開家鄉奔向城市打工,導致農村的青壯年持續減少,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兒童增多,這些人成為村莊長期居住的主要人群,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為主的農村問題越發的突出。隨著農村空巢老人數量的大幅上升,農村空巢老人已經成為當下一個特殊的群體。戴利朝等人認為慢性病、經濟自給、孤獨、子女缺位、精神與安全需求等養老保障方面的困境是農村空巢老人主要面臨的問題。他們中很多人由于文化程度低、勞動能力弱、情感交流障礙、慢性病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承擔著較大的生活、經濟壓力,出現身體和心理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讓人民能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保證所有人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有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3]。尤其在當前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目標下,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及養老更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解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現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幸福地安度晚年,這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一體化等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來,我國的出生人口數呈連續下降趨勢,同時老齡化的程度一直在持續上升。最新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在人口年齡構成方面,60歲以上人口占比18.70%,人數264 018 766人;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13.50%,人數為190 635 280人。我國人口構成中60歲和65歲以上老人占比較高,2021年的老齡化占比較2020年的老齡化占比上升了5.44%,預計到了2050年老齡化水平甚至會超過30%。中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是當前空巢老人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調查顯示,32.64%的中國家庭為空巢老人家庭,其中30.77%為農村空巢老人家庭。農村空巢老人現象十分普遍,預測未來幾年,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
空巢老人是指孩子成年后離開家庭獨立居住生活,剩下60歲及以上老年人或老年夫婦所組成的家庭。調查發現,空巢老人的形成有多種原因。穆光宗認為造成家庭空巢化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客觀的因素,老年人因為各種無法改變的情況,被動獨自生活居住。對于我國的農村地區而言,隨著周邊城市的發展,農村的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的日益增多,年長的老人和孩子們分開,導致在很多地區,老人和孩子是村莊里的主要人群。近幾年來,農村獨居老人的情況更加突出,前期農村外出忙于生計的大多為男性的勞動力,女人、孩子和老人則留守在村莊,但目前,很多打工族都是帶著妻兒外出務工,而老人則成了獨自一人在家生活的獨居老人,正是因為這種攜帶妻兒一起外出打工的趨勢,導致了農村留守的獨居老人數量快速上升,也就是當代被稱為最多的空巢老人。目前,空巢老人是農村占比最多的長期居住的人群。隨著農村空巢老人的增多,他們的生活狀況及養老現狀也成為當前需要研究和關注的問題。因為子女們長年在外務工、四處奔波,他們無法得到子女們的照料,有些子女因為忙于生計,甚至幾年都不回農村,有的與老人通電話都很少,長期以來,老人陷入孤獨與茫然,子女們很少能回家看望老人,有的一年也難得回家一次,無法在老人身邊多待幾天。除了外出務工的子女外,有很多子女并未外出務工,但他們像“親戚”一樣,雖然和老人居住的距離并不遠,但是由于代溝問題等原因,和老人溝通交流也不多,久而久之,老人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逐漸變得淡漠,所以老人們只能夠獨自生活在自己的空間,老人情感上無法得到宣泄和釋放,只會感到越來越孤獨和憂郁,從而導致很多老人出現身心問題。老人們長期生活在這種孤獨和憂郁的環境中一年又一年,除了沒有子女的陪伴外,他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更是缺乏一個“發泄口”及“傾訴處”,生活越來越枯燥無味,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直到他們孤獨終老至死亡永遠告別子女。因此,農村空巢老人如何養老、如何能高質量的生活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本研究以安徽省全椒縣某村空巢老人為例,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并分析原因,提出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境的策略與建議。
選取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某村空巢老人作為本次調查對象。該村由于經濟較落后,青壯年大多外出到合肥等附近城市打工,留守的空巢老人較多。本次共調研了該村70戶空巢家庭的老人。考慮農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低、行動不便等狀況,筆者采取實地走訪、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調研內容包括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壓力情況、經濟來源、營養狀況、心理需求、日常生活等方面等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增快,農村的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方面主要是靠自己的比例最高,占85.71%;還有少部分是靠親戚和鄰居,分別為10%和7.14%;生活照料靠村委會的最少,僅占2.86%。
從老人對經濟、家庭、健康、監護孫輩這些問題的壓力程度來看,空巢老人特別是農村老人在沒有退休工資的情況下來看,對經濟來源比較關心,特別是70多歲的老人依舊在干活,維持家庭資金來源。此調查發現,農村空巢老人經濟問題壓力達到68.57%,健康問題對于老年人也是尤為重要,老年人對此關心程度達到52.86%也是占據多數,而對家庭關系和監護孫輩占據少數,為40%和14.29%。
空巢老人在家庭經濟來源方面,靠自己勞動所得的占大部分,為67.14%,只有少部分老人依賴子女供養,為28.57%,靠政府支持的比例也只占27.14%,農村空巢老人有退休工資的僅為15.71%。
絕大多數老人在遇到煩心事的時候喜歡自己憋在心里,不愿意向別人傾訴,哪怕是自己的老伴,自己的兒女他們也不愿意說。這導致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出現了心理方面的疾病。調查發現,農村空巢老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達到25.71%,有家庭照顧問題的達到48.57%,有社會關愛問題的為18.57%,由此更應關注老人心理方面,對空巢老人多一點關愛。
很多老人在飲食上對待自己比較將就,勤儉節約,盡量是能省就省的原則對待自己,對兒女則是完全不同,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兒女。此調查明顯看出老人為了節儉而缺乏營養的達到38.57%,而營養均衡的老人很少,只有10%。
調查表明,老人平時多數時間都在操勞家務農活,占據了42.86%,在空閑還會進行一些棋牌類的活動,用來休閑娛樂,達到27.14%,而主動運動健身的還只是少數,只有17.14%。
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現狀不容樂觀。本次調查表明,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及經濟方面主要都是靠自己。雖然子女通過外出打工獲得一定的收入,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經濟,但因為他們一般收入都較低,而且還要首先負擔自己的小家庭,在城市生存也要花費很大的開銷,比如租房、孩子上學等,難以在經濟上給老人較多幫助,因此很多空巢老人還是要去干農活來掙錢維持生活。在走訪調查時還發現,很多的農村老人仍然在田間辛苦勞作,操持著繁重的農活,其原因主要是,老人們通過自身的勞作可以獲得一些經濟收入,維持自己基本的開銷和生活;另外,還有很多老人堅持從事田間勞作,是為了避免自家的農田荒蕪。調查還表明,經濟和健康問題是困擾農村空巢老人最主要的壓力來源,這提示政府、社會和子女應給予空巢老人適當的經濟幫助和疾病醫療救助。由于子女長期不在身邊,老人缺乏交流和溝通,感到很孤獨和無助,進而出現心理問題,本次調查也發現,有心理問題的農村空巢老人占有相當的比例。由于收入較少帶來的生活壓力,再加上老人長期以來保持的節儉習慣,導致很多農村空巢老人營養缺乏。本次調查還發現,農村空巢老人空閑時主要的休閑娛樂是進行一些棋牌類的活動,主動運動健身的很少,這可能與農村缺乏健身運動的器材和設施有很大關系。
目前,我國養老的主要模式還是依靠家庭養老。因此,要大力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留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讓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就業工作,不僅可以免去外出打工奔波的辛苦,還可以在家照料年老的父母。當地政府應拓展農業發展的各種途徑,如鼓勵小規模地進行創業,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承包農村的田地和魚塘,大力發展各種農業項目。另外,積極引進知名企業推進農村地區經濟轉型,使富余勞動力得以減少。聘請農業專家,指導農民培育產量高、收益高的農作物,提高種植的規模,吸引青壯年勞動力都回到家鄉。
通過制定政策措施,不斷完善農村養老保障系統。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空巢老人加大經濟補助,解決經濟上的困難,讓老人衣食無憂,提高生活質量。加強農村老人的常見病、慢性病的醫療保險和大病的救助,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社區或村委會協調醫療衛生機構到空巢老人家里,為老人開展疾病護理、健康咨詢等醫療服務,減少老人到醫院就診的麻煩。組織人員經常去看望老人,陪伴老人,送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給老人帶去溫暖和關愛。鼓勵青年大學生參加送溫暖志愿活動,如陪老人聊天、給老人按摩等,有才藝表演的可以排練些節目去展示,為老人孤獨的生活送去色彩。
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關系人民的幸福、社會的和諧。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對于鄉村振興的戰略和城鄉一體化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讓他們能幸福養老、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