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倩倩 王 磊
(合肥學院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數學與統計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推進的大環境下,國家對教學改革及發展的態度愈加重視,要求高等院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巨大需求。其中,數學作為高校很多專業的一項重要課程,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領域。數學分析作為數學專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是實現初中數學與高等數學相連的重要橋梁。因為數學分析課程中展現出來的數學思維、邏輯推理等知識,對數學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發揮著巨大作用,事關人才培養的關鍵。數學分析課程內容較為抽象,邏輯性及系統性非常強,很多進入高校的大學生不具備較強的數學邏輯思維,因而使得部分大學生對數學分析課程學習心存一定的畏難情緒。因此,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對數學分析課程的教學現狀和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并以此構建數學分析一流課程的創建路徑,對于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數學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具體地,本文的研究結論將有助于人們深入了解數學分析課程在數學知識的銜接性、知識與能力培養、過程評價及激發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的挑戰,并提出了重構課程建設目標、優化教學評價體系、變革教學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創建數學分析一流課程的路徑,促使數學分析課程教學效率不斷提高。
數學分析是許多課程學習的基礎性課程,因此數學類專業教學體系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開展數學計算、從事數學實驗等課程的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從而數學分析課程的教學效果關乎數學專業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甚至會對數學人才培養質量產生影響。
數學分析課程是很多數學專業學生在大學階段必須接觸和學習的課程,授課時長為3個學期,從而對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該門課程所蘊含的專業知識點較多,提高了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相關性和完整性,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技能的要求也非常高,是部分學生課程學習中較為難以理解的一門課程。在新時代背景下,構建數學分析一流課程將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
1.2.1 數學知識的銜接性挑戰
數學分析作為一門大學數學課程,比中學數學需要學習的內容更多,且課程的知識點較為抽象。從思維模式的角度看,中學數學更加重視數學知識的應用,但數學分析更加注重對數學概念、性質的理解,強調數學概念的抽象應用及對數學推理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學習數學分析課程時,數學學習思維及學習內容與中學數學相比,都發生了十分明顯的變化,要求數學專業學生應當做好自我轉變,轉變數學學習思維,改進數學學習模式,更加注重對數學學習內容的抽象化理解及邏輯思維的培養。但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在短期內難以轉變角色,進而造成數學分析課程學習給自身帶來非常大的學習難度,也是廣大學生在學習數學分析課程面臨著數學知識學習帶來的銜接性挑戰。
1.2.2 知識與能力培養帶來的挑戰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一流課程建設與發展,應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要加強學生的知識學習,還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及數學思維,充分發揮數學的價值及核心作用,從而實現數學知識、能力及價值的綜合培養,這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對數學分析課程進行教學及學習應當注意的重要事項。因此,時代發展及社會進步對數學人才培養要求具有知識與能力的雙重培養,也是數學分析課程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面臨的巨大挑戰。
1.2.3 過程評價及激發學習興趣帶來的挑戰
當前,大部分教師往往采用“一站式”的教學方法,以數學專業理論知識講解為主,任課教師起著主導性作用,很少關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進而造成學生對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的參與度較低,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任課教師不能夠有效推動數學課程評價的多元化發展,進而造成數學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不僅影響了數學教學成果,還造成數學分析課程教學難以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進而導致數學分析課程改革難以實現實質性的進展。
在開展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對數學分析一流課程建設進行總體規劃,明確課程建設的具體建設目標。任課教師應當根據課程分析教學目標及教學方向,對數學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分解,讓不同任課教師分別負責一部分數學課程及內容的教學工作,并將教學任務落實到個人,使得數學分析課程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開展。同時,任課教師應當對數學分析課程的發展歷史及知識框架、結構體系都應當有所了解,并加以深入掌握,以便能夠將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能夠與任課教師的真實需求相結合,重視培養數學專業學生的數學思維、實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并且還要結合實踐需要,適度改變部分教學內容,使得數學分析課程能夠適應課程建設目標的需要。
在開展數學分析課程教學時,應當將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為此,任課教師可以借助智能化教學工具,如學習通、雨課堂等數字化教學工具,提前為數學專業學生布置好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及學習任務,讓學生做好提前預習準備,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使用線上學習平臺對提前完成的課程學習情況進行測驗,以便能夠有效驗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對數學分析課程內容進行講解時,應當著重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深入推進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個性,使得數學教學工作能夠因人而異,切實提高數學專業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熱衷于學習數學分析課程,增強數學學習的熱情與活力。最后,任課教師還可以借助學習通等教學工具,幫助學生對疑難數學問題進行集中解答,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鞏固數學學習內容及學習成果。
數學教學活動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兩方面,根據數學分析課程的主要特點,不斷深入開發精品課程,打破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積極引入網絡、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技術,從而形成多位一體的教學方法。數學專業學生可以借助手機、電腦等工具學習網絡數學學習資料,使得數學網絡課程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推動數學分析課程的靈活性教學,從而實現數學教學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形成,既要重視課程學習的動態實時監控,又要將日常與期中、期末考試及與數學課程有關的考試結合起來,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從而及時掌控數學專業學生的學習情況,向任課教師反饋教學意見,便于任課教師改進數學教學方法,調整數學教學內容,最終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分析課程的學習興趣。
在推進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有些數學內容與中學數學具有較高的重復性,因此,任課教師開展這部分教學時,應當注重與中學數學的有效銜接,可以對數學內容進行簡單教學,加強對數學內容的重復學習,通過這種精講多練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給學生節省很多時間,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同時,在對數學分析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當將容易講解及難度較小的課程內容進行刪減,不斷精簡教學內容,使得數學教學活動能夠有效開展。同時,根據數學分析課程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并優化數學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整合該門課程所有的教學資源,突出重點教學。此外,支持廣大任課教師參與數學分析課程改革,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加強對這門數學教學課程教學內容的研討,不斷深入挖掘數學分析課程,從而提煉出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的精華及重點,注重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及數學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推進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傳統+現代”教學方式融入數學課程教學中,即可以通過采用板書書寫和多媒體教學工具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開展數學分析教學活動。通過板書教學方式,使得這種教學方式的德育作用達到最大化,不斷增強廣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與了解,進而將美育功能融入數學教學中,從而體現出數學教學的個性及勞動之美。同時,幫助數學專業學生加強智育功能開發,從而讓學生對數學分析課程的整體框架及結構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而重塑學生的知識體系及知識結構,增強學生數學知識的積累,并通過有效互動來幫助學生開發數學思維。此外,在開展數學分析教學時,可以將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融入數學公式證明及解題思路中。并且關于數學概念及認知形象的數學知識,采用板書教學的方式開展教學,不僅不是很生動,還耗費了大量教學時間,因而需要明確教學內容,使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數學教學,能夠較快地解決數學教學問題,節省教學時間,增加數學教學容量,促使數學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推動數學分析一流課程創建路徑的深入探討,促進數學分析課程教學內容的不斷優化,改進數學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推動數學教學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對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及高能力數學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新時代背景下數學分析一流課程創建面臨的挑戰,發現數學分析課程教學面臨著數學知識的銜接性挑戰、知識與能力培養帶來的挑戰、過程評價及激發學習興趣帶來的挑戰等諸多挑戰。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數學分析一流課程創建路徑,包括明確數學課程建設的總體方向,確定課程建設目標,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深入融合數學教學活動與評價,形成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注重精講多練,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采用“傳統+現代”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