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盛寧明,楊青,秦世福
出版社:東華大學出版社
在國際經濟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我國紡織行業開始積極拓展海外發展道路,在紡織科技與紡織貿易領域方面開展海外業務,以此提高紡織企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從而增強綜合競爭力。基于此,我國紡織行業對紡織專業英語人才的需求愈發旺盛,這對我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差異始終是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關鍵點,因此在紡織專業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需要重視與紡織領域相關的中英語言文化差異,促進學生掌握紡織專業英語知識的同時,能夠實現跨文化交流。文章結合《紡織專業英語》一書,就跨文化視角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策略展開探討。
由盛寧明、楊青和秦世福聯合編著,東華大學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的《紡織專業英語》一書,以紡織領域的行業英語表述和實際英語交流為編寫脈絡,系統講解與紡織相關英語知識以及紡織行業專業內容的英語表達技巧。該書章節安排以紡織大類全科為出發點,在介紹紡織工業及其歷史沿革等相關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用英語介紹紡織原料、紡織生產工藝、紡織生產流程、紡織成品產出以及紡織品維護等多個方面的紡織相關知識,內容涵蓋紡織科技、紡織貿易等諸多領域。該書每個單元中都設置有科技性文章或情景交流文章,并且文章后還設置了譯文部分和習題部分,以方便讀者深入了解紡織相關知識點和英語知識??傮w上看,該書不僅收錄了諸多紡織專業的基礎知識,還可以指導讀者如何用英語進行紡織行業交流,兼具學科教學作用和從業指導作用。
結合書中對紡織專業英語內容知識的講解與介紹可以發現,不同語言環境下的主體對紡織行業相關專業知識的記錄與表述方式有所差異,因此,在紡織領域國際交流中,文化環境的不同將對交流造成一定阻礙。結合書中觀點并總結分析作者給出的紡織專業英語內容發現,中英語言文化差異對紡織專業英語教學具有以下2個方面的突出影響。
其一,從專業詞匯的教學方面來看,紡織專業英語詞匯不僅量大,而且具有極強的行業專業性以及語言特殊性,加大了教學難度。通過分析書中紡織專業英語詞匯的特征發現,紡織專業英語詞匯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一方面是來自于國家或者國際所實行的硬性政策要求;另一方面是源自英語國家長期紡織生產加工實踐中所逐步形成的行業習慣。在行業特征和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特征的雙重影響下,紡織專業英語詞匯專業性較為突出,如關于紡織品成分信息的專業詞匯:fibre composition(纖維成分)、filling and foreign matter content(填充料和雜質含量)、absorbance(吸光度)等;有關織物結構信息的專業詞匯:counts of yarn(紗線支數)、stitch density(織物密度)等。除上述專業性詞匯外,在紡織貿易或者紡織科技論文等場景中還會出現大量縮略詞,如CVC為chief value of cotton(滌棉倒比,指滌綸含量低于60%),Tel為Tencel(天絲,萊賽爾纖維的商品名)。上述英語縮略詞的應用符合英語國家追求簡化溝通、高效表達的英語運用習慣,但無形中加大了我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的難度。
其二,從實務交流的教學方面來看,中西文化環境下的紡織領域實務有所差異,這就對紡織行業相關實務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在于培養能在國際紡織行業實務中完成語言交流任務的人才,因此,紡織專業英語教學活動需要深度結合紡織領域國際實務展開。但受到中西文化環境差異的影響,我國紡織領域實務操作、交流需求明顯與西方各國存在差異,對此,在國際性的紡織領域實務中,承擔語言溝通的主體必須具備足夠的紡織領域實務英語知識,滿足跨文化交流需求。以紡織國際貿易為例,為了培養出能夠在紡織國際貿易中有效發揮貿易溝通作用的人才,教學內容必須包括紡織品外貿的基本要素,包括進出口商號、交易場所、紡織品外貿業務流程,還要從“證、貨、船、款”等多個貿易環節出發,輔導學生對應的英語用法以及表達技巧。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流的現實要求下,我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亟待創新發展以增強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分析跨文化視角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所遇到的重難點,筆者認為我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需要盡快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核心調整教學階段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豐富學生紡織專業英語知識儲備的同時,逐步滲透中西方語言文化,推動學生在充分掌握我國中西語言文化差異的前提下,明確紡織專業英語學習特點與重點,靈活應用紡織專業英語。結合書中內容并聯系我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現狀,筆者認為基于跨文化視角的紡織專業英語教學創新應當實現以下3個方面的目標。
其一,引導學生尊重中西文化差異,積極應對紡織專業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文化差異問題。由于紡織行業國際交流的進行基于和平、對等、公正以及相互尊重的態度,作為語言交流橋梁,紡織專業英語人才必須尊重差異、求同存異,正確看待紡織實務中存在的各類文化現象,不能貶低和輕視不同語言環境下的文化現象。
其二,引導學生深度了解紡織專業英語交際特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了培育出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紡織英語人才,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滲透英語文化環境下的紡織相關知識,包括西方國家的紡織歷史、紡織貿易發展、紡織相關機構等,以此推動學生了解更多西方國家紡織領域的文化現象,最終推動紡織英語學習。
其三,培養學生環境適應能力以及獨立思辨能力。在紡織領域的跨文化交際中,語言溝通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環境適應力以面對各類突發情況,獨立分析、判斷和解決紡織領域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英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交際過程中如果遇到對方人員語言表達不清晰的情況,應當多使用描述性語言進行回應,不能直接作出肯定回答。
綜合上述紡織專業英語教學的目標分析,充分聯系書中內容,筆者就跨文化視角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創新提出以下3項策略。
其一,積極順應時代發展特征以及學習環境特征的變化趨勢,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促進紡織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的直觀化和多元化?;诳缥幕浑H能力培養需求,紡織專業英語教師應積極開辟新型課堂教學渠道,利用多媒體教學法促進中西紡織文化的融入以及紡織領域專業知識的滲透。具體比如,英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投影儀投放與中西紡織文化相關的視頻或者照片,幫助學生直觀了解中西紡織工業歷史發展、中西紡織科技差異、中西紡織貿易現狀等方面的知識。多媒體教學法符合時下信息傳播趨勢,也符號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知識探索習慣,深受學生青睞,其以可視聽化的方式呈現紡織專業英語教學內容,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紡織專業英語知識的效果。
其二,重視紡織專業英語的應用環境,善于開發各類紡織英語實踐資源。書中指出,語言實踐是接觸、認知、接收、感悟以及反思語言內容的現實活動。對于學生來說,英語實踐活動可以推動其了解紡織專業英語的實際使用場景以及應用思路,從而在實踐中逐步養成紡織專業英語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诖?,英語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發利用各類紡織專業英語實踐資源,組織以紡織國際交流為主題的英語實踐活動,具體比如,組織參觀類活動,帶領學生參觀紡織博物館,學習紡織歷史知識;組織娛樂類實踐活動,開辦中外文化交流會,邀請本校留學生參加聯歡活動,促進學生在實際交流中學習更多有關紡織文化的內容;組織競賽類實踐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西方紡織文化主題演講活動等。紡織專業英語實踐活動的組織有助于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第二語言習得環境,有效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英語進行紡織領域交際的能力。
其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增強教師執教能力。英語教師是紡織專業英語教學活動的規劃者和組織者,因此,教師自身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面對跨文化交際需求,英語教師除了要針對教學活動進行創新改革外,還應積極促進自身執教能力的提升,增強對中西語言文化的了解。面對教學創新需求,英語教師需要不斷自我發展,通過自我提升的方式為紡織專業英語教學創新提供內生動力,具體措施比如在教學工作之余,英語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等渠道拓寬紡織領域的知識面,在規劃教案時,將所學習到的紡織領域文化知識融入教學計劃中,促進教學內容的創新發展,進一步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西紡織領域實務中存在的文化差異。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視角下,紡織專業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需要進一步創新發展,增強文化育人效果,在豐富學生紡織專業英語詞匯、語法等書面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其能真正在中外紡織領域國際事務中發揮語言溝通橋梁的作用,為我國紡織行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助力。(作者簡介:簡仕慧,講師,碩士,重慶外語外事學院國際傳媒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