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楊,關宏志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 102206; 2. 北京工業大學 交通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24)
近年來,除了出租車以外,網約車由于其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出行者與司機信息的匹配而得到快速發展并形成了多家網約車平臺。盡管出租車和網約車提供的都是“個性化”和“門到門”的服務,從服務指標來看,兩者之間的出行特征差異沒有出租車與地鐵、出租車與公共汽車明顯,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1],并且,當選擇對象的效用差小到某個范圍(無差異區間)時,人們的出行選擇行為將趨于隨機[2],而此種情況下,出行者還是能夠清楚地區分網約車和出租車的服務,說明出行者在選擇出行方式時,受到一些難以用可觀測指標描述的因素——潛變量——的影響。
學者針對出行者出行方式選擇做了大量研究,B.D.SPEAR[3]認為抽象的運輸系統特征能夠被量化,并且能夠被包含到出行需求行為模型的解釋變量中;A.KUPPAM等[4]用態度和偏好變量解釋了通勤方式選擇行為,將認知、感受以及偏好等潛變量考慮到選擇模型中,證明這些潛變量對選擇結果有顯著影響;C.WATANABE等[5]認為Uber使用由數字技術驅動的顛覆性商業模式引發了一場共享出行的革命,從根本上提高了載客效率;K.KIM等[6]認為Uber和出租車可以通過善意競爭創造積極價值;M.DAWES[7]發現Uber或Lyft的出行特性與用戶特性和態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PENG Lifang等[8]分別用計劃行為理論(TPB)、理性行為理論(TRA)以及科技接受模型(TAM)研究了出行者使用打車軟件的行為意向;張夢瑤[9]通過PPM(push-pull-mooring)模型探究了網約車用戶的轉移意愿;朱喬[10]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建立了網約車用戶的滿意度模型;ZHANG Yujie等[11]通過建立兩項Logit模型分析了城市居民對出租車和網約車的選擇行為。
上述研究大都是討論網約車對市場的影響,并未深入探究出行者的選擇行為機理。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作為一種能夠描述潛變量之間及潛變量與顯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方法,近些年在交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2-13]。筆者以出行者對網約快車和出租車的選擇行為為研究對象,采用SEM分析影響出行者選擇行為意向的各種變量之間的關系,并探究了潛變量對選擇結果的影響機理。
在出行方式選擇模型中,效用函數的潛變量通常是方便性、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和經濟性5大類[14-15],因此,筆者選取這5類性質作為外生潛變量,并假設出行者的出行選擇行為意向受知覺價值(行為意向及知覺價值為內生潛變量)影響,而知覺價值又受到以上5類外生潛變量的影響,設計了出行者出行選擇行為意向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個人屬性、出行屬性和態度屬性3個方面。
1.2.1 調查樣本結果
問卷中態度屬性的題項釆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度量,即1、2、3、4、5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
態度屬性變量設計詳見表1,被調查者的個人屬性統計見表2,出行屬性調查結果見表3。調查時間為2018年12月19日至24日。通過網絡隨機發放問卷,實際發放問卷519份,回收有效問卷452份,有效回收率87.1%。

表1 態度屬性變量設計

表2 被調查者個人屬性統計

表3 出行屬性調查結果
1.2.2 調查樣本信度檢驗
調查潛變量的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α)如表4。由表4可見,所有潛變量的α均大于0.8,表明問卷調查的樣本信度良好,可以進行結構方程分析。

表4 信度檢驗結果
通常,結構方程模型包括測量模型與結構模型2部分,前者揭示顯變量與潛變量之間的關系,如式(1);后者揭示潛變量之間的關系,如式(2):
(1)
η=Bη+Γξ+ζ
(2)
式中:x、y分別為外生、內生顯變量;ξ、η分別為外生、內生潛變量;Λy為y在η上的因子載荷;Λx為x在ξ上的因子載荷;ε為y的誤差項;δ為x的誤差項;B為內生變量間的關系;Γ為外生變量對內生變量的影響;ζ為結構方程的殘差項。
結構方程模型的測量變量共有21個;數據點個數t= 231,待估計參數共有84 圖1 選擇行為結構方程模型 分別建立出行者出租車和網約快車選擇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型,并對路徑系數進行顯著性統計檢驗,結果見表5。由表5可以看出:p<0.05,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估計值具有統計意義。 表5 路徑系數估計值及顯著性檢驗 結構方程模型適配度表征所假設的結構方程模型與實際數據的適配程度,指標包括卡方值、適配度、均方根殘差等,檢驗結果如表6。從表6可以看出,除出租車模型的調整適配度(0.877)略低于標準(但檢驗結果可接受),其余各項適配度指標均能達到標準,說明結構方程模型擬合精度較高。 表6 適配度檢驗結果 由于路徑系數通過顯著性統計檢驗,適配度基本達標,因此可對結構方程模型結果(圖1)進行分析: 1)出租車模型與網約快車模型中知覺價值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826和0.729,表明:在出租車模型和網約快車模型中,知覺價值對出行者出行方式選擇行為意向的影響顯著且正相關,驗證了之前的假設。 2)方便性、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和經濟性與知覺價值均呈正相關關系;經濟性和舒適性是影響知覺價值的重要因子。模型中,經濟性和舒適性對出租車知覺價值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445和0.411,對網約快車知覺價值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582和0.369。說明出行者在選擇網約快車時更注重經濟性,而在選擇出租車時則兼顧了經濟性與舒適性。 3)根據路徑系數,在出租車模型中,影響知覺價值程度的潛變量依次為經濟性(0.445)、舒適性(0.411)、方便性(0.172)、可靠性(0.156)、安全性(0.130);在網約快車模型中,影響知覺價值程度的潛變量依次為經濟性(0.582)、舒適性(0.369)、安全性(0.193)、可靠性(0.158)、方便性(0.154)。可以看出,出行者在選擇出租車出行時,相對來說更加注重方便性;而在選擇網約快車出行時,則更加注重安全性。 選取方便性、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和經濟性等外生潛變量,以出行者選擇出租車或網約快車的決策過程為例,設計了出行者出行選擇行為意向的調查問卷,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分別建立了出行者出租車和網約快車兩種出行行為選擇的結構方程模型,探究了影響出行者選擇行為的機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知覺價值對出行者的出行行為意向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出行者對某一出行方式的知覺價值越高,選擇該出行方式出行的行為意向越強烈。 2)經濟性和舒適性是影響知覺價值的重要潛變量,說明出行者在選擇出行方式時主要考慮經濟性和舒適性。 3)出行者在選擇出租車出行時,主要考慮的是方便性;而在選擇網約快車出行時,則更加注重安全性。因此,在行業發展過程中,出租車應注重方便性的提升,而網約快車則應增強安全性的提升。

2.3 結構方程模型評價

2.4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3 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