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董苗苗
近年來,獨樹一幟的中國網絡文學,憑借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深厚的粉絲文化基礎和豐富的故事屬性,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讀者,在傳播中國文化、塑造中國形象上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網絡文學作為數字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歷史使命,其海外出版是當前出版“走出去”的重要課題。
中國網絡文學在短短的二十幾年間,從萌芽到“野蠻生長”,再到走出國門、走遍東亞、走進歐美,其海外出版和傳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形成了以中國為圓心,以泛中華儒家文化圈為核心圈層,向周邊乃至更廣范圍擴散的輻射狀傳播路徑[1]。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展”,“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同年12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了《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網絡文學作品積極進入國際市場,在世界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示中國風貌”。得益于國家文化政策、海外市場環境與國內外網絡文學企業的開拓發展等諸多因素的積極推動和正向加持,網絡文學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新途徑。
從發展歷程來看,我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出版始于東南亞,在歐美地區蓬勃發展,現在逐漸向東亞以及非洲地區擴展。目前,網絡文學已經深入到“一帶一路”沿線40余個國家和地區,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其題材涵蓋了仙俠、言情、玄幻、都市等不同類型。在政策引領和業界支持下,我國網絡文學從1.0時代發展至3.0時代,在海外掀起一股熱潮,對于傳播中華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等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網絡文學海外出版的1.0時代,即海外授權出版時代。早在2004年,起點中文網就開始向海外出售中國網絡文學版權,成為國內首個探索網絡文學出海的網站。此后,《誅仙》《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翻譯作品在越南、泰國等地大受歡迎,并逐漸進入東南亞市場。2012年,晉江文學城和多家東南亞國家的出版社開展版權合作。在此階段,通過直接輸出版權的方式,中國網絡文學出版商實現了由本土出版向海外授權出版的跨越,初步完成了對周邊國家網絡文學市場的布局。但國內出版商在整個授權出版過程中的介入程度并不高,簽訂版權授權協議后,后續的改編、翻譯、出版、發行等環節一般均由外方出版商承擔。1.0時代的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出版,還處于售賣“原材料”的初級階段,未能真正實現國際化出版。
2012年以后,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聲勢日隆,僅僅依靠中方授權出版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廣大海外讀者的旺盛需求,網絡文學海外出版由此進入2.0時代。此階段主要是由海外粉絲自發搭建網絡文學翻譯平臺積極進行內容引進。2014年,美籍華人外交官賴靜平翻譯的玄幻小說《盤龍》(Coiling Dragon),廣受海外讀者青睞,隨著越來越多讀者打賞和催更,賴靜平創立了專門對中國網絡文學進行英文翻譯的網站WuxiaWorld(武俠世界),吸引了眾多海外網絡文學愛好者,他們以“道友”相稱,目前該網站已成為北美最大的網絡文學翻譯網站。隨后,海外相繼出現英文翻譯網站Gravity Tales(吸引力故事)、Volare novels(沃拉爾小說),俄文翻譯網站Rulate(集體翻譯系統),以及多語種翻譯網站Bar(書聲)等。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翻譯網站的出現,網絡文學的授權范圍開始向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等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擴展。網絡文學翻譯作品數量增加迅速,在介紹亞洲文學作品的網站Novelupdates(最新小說)上,中國網絡文學成為最大的分類,其中許多作品長期占據榜單。起點中文網海外版“起點國際”的英文名稱“Webnovel”被海外讀者廣為接受,并專門指代中國網絡文學[2]。
海外粉絲自建平臺的興起使得國內網絡文學企業捕捉到商機,專業的網絡文學企業通過整合海外內容平臺,打造全產業鏈的IP化內容生態,由此開啟了網絡文學海外出版的3.0時代。2017年,Webnovel成為中國企業開創的第一家面向海外用戶的正版網絡文學平臺,并與Gravity Tales達成合作,為其提供海量作品授權和技術支持。2018年,Webnovel上線支持海外用戶的原創功能,目前,其海外原創作者數量已超過6萬人。2019年,一些網絡文學頭部企業紛紛加快海外市場的戰略布局,積極謀求融入全球文化內容產業鏈,例如閱文集團啟動網絡文學IP全生態輸出計劃,將《香蜜沉沉燼如霜》《瑯琊榜》《慶余年》等頭部IP電視劇改編版權輸出至海外并進行譯制;掌閱科技海外版支持14種翻譯語種,并將100多部原創作品授權到海外,翻譯成多種語言文字。至此,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出版從出售版權到合作出版、再到IP運營,完成了從內容輸出到文化輸出的轉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生態。
《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達到了4.6億元人民幣,海外網絡文學用戶達3193.5萬人,相比上一年增加了73.7%。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拓展,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在海外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中大部分海外讀者表示,當本國小說無法滿足需求時,他們會選擇用手機App閱讀具有新奇情節的中國網絡小說。調研發現,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海外網絡文學用戶幾乎每天都會看中國網絡文學,平均閱讀時間為117分鐘。海外網絡文學讀者的用戶黏性很高,閱讀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3]
目前,網絡文學海外出版主要有三種模式:直接出海、翻譯出海和改編出海,其中翻譯出海是當前最主要的網絡文學海外出版模式,并在長期的業務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由內容創作方、國內內容提供方、翻譯合作方、海外平臺方、需求方構成的網絡文學海外出版產業鏈。(見圖1)

圖1 網絡文學海外出版產業鏈
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出版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的同時,翻譯和版權等問題也成為影響網絡文學海外出版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從網絡文學海外出版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內容供給端作品儲量豐富,題材廣泛,需求端的用戶數量持續增長,需求旺盛,關鍵問題在于中間的翻譯環節。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數量累計達到2594.1萬部,且仍處于高速增長態勢,而海外平臺上的作品總量僅1萬部左右,出海的網絡文學作品數量不到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總量的兩千分之一,[3]其中顯然存在著巨大的供需“鴻溝”。研究數據顯示海外網絡文學讀者最看重的是網絡文學作品的更新速度,超六成用戶表示所閱讀小說的翻譯質量不高導致閱讀體驗差[3]。由此可見,提高翻譯效率、改善翻譯質量迫在眉睫。
目前網絡文學翻譯主要采用個人翻譯和專業翻譯兩種模式。早期的網絡文學翻譯完全依靠個人翻譯,是一群有雙語背景的網絡文學愛好者出于個人興趣愛好的自發行為,英文翻譯網站Wuxiaworld、俄文翻譯網站Rulate等都屬于此種模式,其劣勢主要表現為翻譯的效率過低。在國外受到熱捧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其譯者大多是熱愛中國文學的華裔,如翻譯莫言作品的葛浩文、翻譯《三體》的劉玉坤,以及翻譯《盤龍》的賴靜平,都是精通雙語的跨文化譯者。但是面對數量龐大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僅僅依靠由粉絲轉變而來的跨文化譯者顯然是杯水車薪。
隨著網絡文學海外市場需求的擴大,一些專業的翻譯團隊和機構應運而生。專業翻譯的優勢在于擁有官方授權,翻譯質量相對較高,但翻譯成本高、翻譯速度慢,導致規模化輸出受限。在網絡文學領域,中譯英的人工翻譯費用一般是每千字200元人民幣,動輒百萬字篇幅的網絡文學作品僅翻譯費就逾20萬元人民幣,令許多企業難以承受。但對譯者來說,每千字200元的翻譯費并不具有吸引力。總之,翻譯專業人才匱乏、翻譯質量不佳、翻譯效率低下、翻譯費用高等諸多問題是制約網絡文學海外出版規模化的最大障礙。
目前網絡文學海外版權市場較為混亂,網絡文學作品的海外版權保護機制尚未建立。研究數據顯示,Webnovel上的熱門翻譯作品被海外英文盜版網絡小說站點侵權盜版的比率高達83.3%[4]。相比于國內網絡文學侵權盜版現象,跨國的維權更加困難。由于網絡傳播侵權行為的隱蔽性增加了取證難度,針對海外的盜版取證更是增加了維權成本。此外,國內還沒有建立與網絡文學出海相對應的版權輸出機制,各國對于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法律法規適用及訴訟流程也千差萬別,加之語言文化差異等各種客觀因素,導致權利人維權周期長、回報低,這都使得中國網絡文學的跨國維權之路舉步維艱。
隨著中國在全球文化產業中整體實力的提升和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對網絡文學傳播中國故事的重視,未來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出版將朝著規模化、智能化、主流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網絡文學出海的版圖不斷拓展,網絡文學企業的商業模式也日趨完善。從最初的海外授權出版、在翻譯網站投放廣告、內容眾籌等營利模式,到后來借鑒國內付費閱讀的成果經驗,開始嘗試會員包月、付費訂閱等商業模式。從1.0時代出售網絡文學海外版權,到2.0時代粉絲自發搭建海外翻譯平臺進行內容輸出,再到3.0時代打造全產業鏈的IP化內容生態,網絡文學海外出版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規模和較為成熟的產業生態。
以 Webnovel、Wuxiaworld、Novelupdates和Gravity Tales四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平臺為例,對比其規模情況(見表1),可以發現當前網絡文學產業規模化趨勢明顯。值得一提的是,Webnovel引用國內網絡文學模式,將章節付費、打賞、排行榜等創作鼓勵機制和模式帶到海外,建立了“讀者——作者——平臺”三方共同受益的良性運行模式,受到了海外用戶、創作者和平臺的認可。

表1 海外網絡文學平臺規模情況
在作者規模方面,成熟的市場環境和諸多政策利好吸引了眾多網絡文學創作者。截至2019年,國內數字閱讀內容創作者的規模已達929萬人[4]。此外,國內網絡文學核心企業近年來還培養了大量創作者,專門創作以海外讀者為目標讀者的網絡小說。據閱文集團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Webnovel的英文內容庫已上線超過88 000部英文原創文學作品,累計產生的評論量超370萬條。在海外原創方面,目前Webnovel已有超過6萬名海外原創作者,累計上線海外原創網絡文學作品61 000余部,有的作者月稿酬分成超過1萬美元[5]。美國作家靈厄(Tina Lynge)創作了4個系列,共計17本東方玄幻小說,并均已在亞馬遜電子書平臺出版,在最具有代表性的《藍鳳凰》(Blue Phoenix)系列中,主角名稱和故事背景均為中國風格;俄羅斯作家科羅維斯基(Kirill Klevanski)創作的武俠小說《龍心》(Сердце дракона)是俄羅斯最受好評的武俠小說之一,俄語版已被閱讀超過1000萬次[6]。可以預測,未來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的國家和地區會進一步拓展,語言翻譯種類也會更加豐富多元,海外網絡文學及其IP改編作品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內容創作、審核、流量預測、運營、推薦、交互等諸多環節,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在不斷拓展,并在翻譯應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來還將在其產業鏈上游的內容生產環節和下游的內容傳播環節進一步得到應用,以適應日益增長的海外網絡文學需求,助推網絡文學的智能化發展。
“推文科技”是一家專注于研發AI翻譯生產分發系統的技術公司,準確抓住了網絡文學出海人工翻譯周期長、成本高等痛點,致力于“讓中國好故事全球傳播”,促進版權方、內容平臺與翻譯合作伙伴“三者共贏”,以提升網絡文學出海的整體效率。公司自主研發了全球首個文學領域人工智能翻譯系統,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網絡文學翻譯成多種語言,為網絡文學海外出版解決翻譯難題,促進了網絡文學高質量且規模化出海傳播,為網絡文學企業在海外市場快速布局提供了便利。其基于語言轉換技術的網絡文學AI翻譯系統,能夠自動從全網監測、抓取、翻譯和發布獲得版權的中文小說[7],與人工翻譯相比,工作效率能提高3600倍(人工翻譯1000字需1小時,AI僅需要1秒),成本降低為不到原來的1/200(人工翻譯100萬字需20萬元,AI需不到1000元)。在保證翻譯速度的情況下,根據BLEU算法(一種機器翻譯自動評價方法)的評測對比,AI翻譯系統在網絡文學垂直領域的翻譯質量已經超過谷歌,直追人工翻譯,在保證質量的同時,翻譯效率也不斷提高。以掌閱科技和推文科技的合作為例,推文科技作為技術提供方,在一周內完成了380部作品的文本清洗、術語提取及翻譯、人工標注、全本機翻、指代檢查、封面英文化等工作,這幾乎等于之前兩三年時間內國內依靠人工翻譯實現出海的網絡文學數量的總和[8]。對于網絡小說這種專業性要求不高的通俗作品翻譯,人工智能翻譯的準確度已經非常接近專業的人工翻譯水平,且通過AI翻譯和人工翻譯相結合的模式能夠進一步提升翻譯質量。截至2020年10月,已有超過70家網絡文學公司入駐推文科技搭建的網絡文學出海開放平臺Funstory,包括掌閱、磨鐵中文網、咪咕閱讀、網易云閱讀、阿里巴巴文學等,平臺日更英文小說突破4000部,成為中國日更量最大的網絡文學出海平臺。
在內容生產環節,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用戶閱讀習慣、閱讀偏好、閱讀行為的綜合研判,制定出基于用戶畫像的網絡文學策劃方案。雖然電腦寫詩、機器新聞寫作方興未艾,但都面臨內容質量不佳的問題,而網絡文學在故事文本層面具有“套路化”“程式化”的特征,相比于對文學性、邏輯性要求較高的詩歌或新聞,智能算法不僅能滿足網絡文學創作的要求,還能提高網絡文學內容的供給和迭代速度。網絡文學作品由于體量大、更新快導致的人工編校環節缺失一直飽受詬病,智能編輯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不僅能自動過濾敏感詞匯,而且對一些常識性錯誤、語法和字詞規范問題修訂的質量甚至高于人工,從而提高了網絡文學的審讀質量和編校效率。
在內容傳播環節,人工智能可以實現網絡文學“一次創作、多次發布”的智能分發和個性化推送,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數字內容具有突出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特征,人工智能算法通過對內容的結構化和標簽化處理,再借助用戶畫像抽取用戶標簽,以實現內容與用戶的智能匹配,從而完成針對每一位用戶偏好的個性化推送。比如將一些已完本的網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橋段、經典臺詞通過語義標注和碎片化拆分,可以實現同一作品的多種形態傳播,或是同類作品之間基于主題的聚合重組,從而源源不斷地為讀者推送個性化、定制化的內容。
草根性是網絡文學的顯著特征,誕生于20世紀末的中國網絡文學一開始就是以鮮明的草根屬性登上歷史舞臺的,它徹底革新了故事的生成機制和文學的生產方式,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如此廣泛的全民參與式文學創作活動。這些故事生產者用獨特的(往往是俚俗的、時髦的)話語、自成體系的敘事結構(時空架構、人物設定、情節線索、價值觀念)和完完全全貼近讀者的寫作態度,直接取源于流行文化而非精英文化,形成了極富草根屬性和平民精神的網絡文學敘事“圈子”[9]。但多年的草根化發展逐漸暴露出創作主體的文化擔當缺失,作品內容質量良莠不齊,文學的獨立性和文化堅守喪失,助長了網絡文學讀者的泛娛樂化甚至病態需求等問題。因此,以草根創作為顯著特征,又因草根創作零門檻和文學獨立性喪失而導致庸品橫行的網絡文學,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力量改造。
近年來,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進行引導,扶持網絡文學產業向主流意識形態靠攏。2020年6月15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學出版管理的通知》,要求“規范網絡文學行業秩序,加強網絡文學出版管理,建立健全網絡文學內容審核機制,引導網絡文學出版單位始終堅持正確出版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高質量發展,努力以精品奉獻人民,推動網絡文學繁榮健康發展”。
網絡文學的題材逐漸呈現出主流化的趨勢。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多年來以玄幻、奇幻等超現實的幻想類題材為絕對主流,而此類題材往往最容易滋生快餐化、套路化、脫離現實、格調不高等問題,從講述中國故事的角度,玄幻類作品在反映中國現實和彰顯時代性方面乏善可陳,當傳統網絡文學的線性敘事造成“小白式”思考和文學價值低下時,就需要現實題材對傳統網絡文學進行生活化的調節與彌補[10]。
社會生活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反映時代風貌是網絡文學創作的本體屬性之一,當代讀者更愛當代表達,貼近社會熱點、國民興趣的接地氣、有溫度、正能量的作品更易引發讀者共鳴。[11]在政府倡導、網站規制以及作者自律的共同作用下,現實類題材作品成為網絡文學新的創作高地。網絡寫手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不能僅僅關注市場利益,越來越多的作者在價值導向、人物塑造、情節設計上都呈現出積極向上的一面,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值得一提的是,閱文集團連續幾年發起“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一些以寫實見長的行家里手開始深耕現實,不斷探索與挖掘自身及社會生活的可能性。在現實題材逐漸成為網絡文學主流風向標的語境下,2019年閱文旗下的各大平臺推出的作品,文學主題更加豐富多樣,創作風格更加多姿多彩。例如在2019年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名單中,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較前兩年明顯增多,且唐家三少等玄幻作家也開始將視角投向現實領域,嘗試現實題材創作。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網絡文學產業未來將涌現出更多現實題材作品,在故事內容和傳播方式上更契合社會主流價值必將是網絡文學今后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而這顯然為網絡文學更好地傳播中國故事奠定了良好的內容基礎。
網絡文學海外出版為中國故事國際傳播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推動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表達。面對當前存在的翻譯困境和版權困境,人工智能技術在提高翻譯效率、翻譯質量,降低翻譯成本,以及網絡文學海外出版產業鏈的上下游都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新效能。在未來的海外出版實踐中,網絡文學仍要借助文化和技術的翅膀,植根精品內容,通過對產業鏈的全方位布局,打通網絡文學創作、譯介、傳播、接受等多個環節,以形成產業規模更加龐大、產業生態更加健全、傳播渠道更加暢通高效的海外出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