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1.問題的提出
使用傳統分數對中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評價存在一些弊端。如傳統記分方法不能反映一個學生的成績在團體中的位置,傳統記分方法不能在多次考試中體現出同一科目的變化情況等。而采用標準分評價學生學業成績是客觀的、具有可持續發展性。通過標準分的評價,能使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的考試中看到標準成績的變化。
中學階段是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面臨生理與心理的急劇變化,加上緊張的學習,學生的心理容易產生不適應,如情感與理智的不協調統一、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等。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中學生應該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并且以標準分評價作為客觀依據,找到影響自己學業成績的原因,通過調整學習策略促進學業成績的提升。
2.研究過程與分析
在研究過程中,共發放調查問卷203份,有效調查問卷188份。調查問卷是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科學業成績提升(標準分不斷增大的科目)進行歸因分析,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從“成就目標、自我監控、外部因素”三個方面,“外向型、直覺型、思考型、判斷型”四個維度進行整體歸因分析。
整體情況分析。有79.25%的學生認為成績的各種圖表對學業成績的提高有促進作用。有84%的學生認為自我監控因素是影響學業成績提高的最重要因素。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對學科學業成績有提高的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關注在“成就目標、自我監控、外部因素”三個方面下,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因素與學生的性格類型之間的關系。
從四個維度進行歸因分析。在對學生性格特點的分析中,采用“MBTI性格類型測試法”將學生的性格類型歸類。維度一:外向型(E)學生有106人,內向型(I)學生有82人;維度二:直覺型(N)學生有101人,感覺型(S)學生有87人;維度三:思考型(T)學生有100人,情感型(F)學生有88人;維度四:判斷型(J)有學生89人,感知型(P)有學生99人。
3.研究結論
一是從學生整體的角度看性格特征與學業成績提升的歸因分析。學生根據階段性考試中學科標準分的變化情況判斷自己的學業成績是否提高,并結合自身的性格特點,對提高或者降低的學科進行歸因分析。從“成就目標”“自我監控”“外部因素”三個維度10個指標分析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目標是明確的,也能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精力。對于外向型、直覺型、思考型、判斷型的學生來說,更加偏重于理性思維、更重于表達,所以能有較強的計劃性,能控制自己,有很好的聽講效果,同時,他們認為教師對自己的關注程度高也是學業提升的主要因素。教師應從學習方法、情感溝通等方面給予這類學生更多的指導。感知類型的學生更加注重自己學習方法的調整,因此教師在關注這類學生學習情況時,應更多地和他們討論學習方法的最優化、解題過程的程序化。
二是從學生個體角度看性格特點與學業成績提升的歸因分析。以下五種性格特征的學生對學業成績的提升因素有較為集中的歸因分析。
從縱向來看:INTP型(內向、直覺、思考、感知型)的學生中,有37人認為學業成績的提升與自身因素有著強相關性,尤其是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較高的作業質量,與外界因素的影響關系不大。因此,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內動力,促使學業成績提升。ESFP型(外向、感覺、情感、感知型)的學生中,有37人認為學業成績的提升與自身因素有著強相關性,但是,更加關注自己上課聽講的效率,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同時,也更關注自己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對這類學生,教師要與家長充分溝通,指導家長對孩子適時適度關注,從而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ESTP型(外向、感覺、思考、感知型)的學生中,有36人更加關注家庭環境對自己的影響,也是從家庭的期待中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學校和教師對這類學生的指導應該更加關注他的家庭成長環境,指導家長做好孩子的引導啟發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學生雖然也屬于外向型,但對學習同伴的關注極少,學習同伴因素并不能影響到他的學業成績。ENFP型(外向、直覺、情感、感知型)的學生中,有26人認為自己是教師眼中“聽話”的孩子,如果有較強的執行力,學業成績將會非常容易提升。此類學生中,學業成績提升和上課聽講效率、課后作業質量有強的正相關,和家庭環境的和諧也密不可分。只要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做,就能有所突破。當然,如果這類學生沒有強的執行能力,靠課后補課等方式是不容易提升學業成績的。ENTP型(外向、直覺、思考、感知型)的學生中,有31人認為自己是教師眼中“聰明”的學生,這類學生較為自信,比較關注家庭和教師對他的評價,在課堂上和教師的互動較多,注重自己課堂聽講的質量,注重在家庭中和父母的交流,并不是很在意自己是否有明確的目標,因為他相信結果一定不會差。由于有較高的自信,他對學習同伴的關注并不在意,因此,教師只需要適時適度地鼓勵、贊揚這類學生,即可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從橫向來看:在自身因素中,大部分學生關注“有明確的目標”,解決了學習動機問題;關注“課上聽講效率”,解決了新知獲取渠道問題;關注“課后作業質量”,解決了鞏固提升問題。經過這樣的強關注,讓大部分學業成績提升的學生有了較為完善的閉合學習系統。在其他因素中,如投入時間、投入精力、方法調整,這些因素受學習時間、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限制,并不能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在外部因素中,學校里的學習環境、教師和同學對學生的影響是短暫的,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將“家庭環境影響”作為自己學業成績提升的重要指標,這說明原生家庭對孩子的重要性,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父母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基于標準分評價的中學生學業成績影響因素的研究”(立項編號:CBDA1809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