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婧杰 王奇 趙梅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云南定位建設面向南亞和東南亞的輻射中心,為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走得更遠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根據“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省高原特色農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即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優化云南農產品出口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產品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以及借力云南自貿區和RCEP實現快速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出口
由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的建設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高舉構建和平發展道路的旌旗,積極建設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沿線各國的積極響應下,截至2021年4月,中國已與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包括中國在內,“一帶一路”沿線共計66個國家,貫穿亞歐非大陸,涵蓋了中亞、南亞、西亞和中東歐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東南亞地區在“一帶一路”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與沿線國家進行貿易合作的主要區域。而云南,東連黔桂通沿海,北上川進中原,南下越老大新馬,西接緬甸連印巴,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是中國唯一一個可以同時從陸上溝通南亞、東南亞的省份,同時也是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聯通樞紐。
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之地,地貌復雜多樣、生態環境優美,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其高原農產品更是一大特色,出口規模西部排名第一。而農產品貿易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合作內容,農業發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至關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耙粠б宦贰背h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深入實施,為云南和沿線國家包括東盟、南亞等國的農產品貿易帶來巨大機遇。擴大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出口貿易,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也將推動云南深度有效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一、“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出口現狀
(一)出口規模穩步擴大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云南農產品出口額不斷擴大。2019年,云南出口農產品創新高,出口農產品共計331.2億元,增長29%,首次超過300億元。水果、蔬菜和花卉等特色商品均保持增長。其中:云南省出口水果148.2億元,增長81.9%,占全省農產品出口額的44.7%,是最大類農產品出口種類;出口蔬菜101.3億元、增長10.2%;出口花卉4.2億元、增長29.7%。
近5年來,在云南省“一縣一業”、“十大名花”和“產業集群”等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云南花卉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構建了從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選育到生產加工、交易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花卉產值從2015年的400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830億元,實現了5年倍增。云南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鮮花交易中心,是全國及亞洲地區的花卉生產中心、交易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數量和推廣面積全國第一、花卉綠色高效無土栽培規模亞洲第一。在保持鮮切花產量產值連續27年全國第一的同時,精品盆花、食用及加工花卉已躍升至全國領先地位,云南已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花園。
(二)東盟成為云南出口農產品最大消費目的地
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深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青睞,2019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額達222.3億元,占全省農產品出口額的67.1%,增長56.5%,多元化市場開拓效果明顯。東盟成為云南出口農產品最大消費目的地,2019年對東盟出口農產品213億元,增幅達六成,占全省農產品出口額的64.3%。
(三)玉溪市外向型經濟走在全省前列
昆明、玉溪和紅河占據云南農產品出口來源地的前三位。2020年,云南省第一批外向型農業發展百強企業玉溪上榜73戶,外貿綜合貢獻百強企業玉溪上榜47戶,上榜數量居全省首位。從出口商品情況看,果蔬出口保持10%以上的增幅,茶葉出口超過5600萬美元,增長4倍多;花卉出口近2000萬美元,增長近3倍。從出口國家和地區看,玉溪市產品出口越南、泰國等68個國家和地區。
(四)民營企業主力軍地位進一步凸顯
從貿易主體看,民營企業主力軍地位進一步凸顯,成為拉動云南省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云南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外貿發展活力強勁。2020年,云南省民營企業外貿進出口1531.8億元,增長39.6%,拉動同期云南外貿進出口整體增長18.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進出口則有所下降。2021年1月至7月,云南省民營企業外貿進出口額達951.9億元,同比增長96.7%,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額的54.6%,為全省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從貿易形式來看,云南省農產品以一般貿易出口為主,占比約九成,邊境小額貿易方式出口受疫情影響有所下降。其中:2020年,云南對東盟農產品出口一般貿易方式占比達到91.67%。
(五)多舉措并舉抑制疫情對農產品出口的不利影響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和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云南省各地積極幫助企業保訂單、保市場,圍繞通關、物流、市場開拓、融資、退稅中存在的困難加強協調,最大限度地緩解疫情對農產品出口的沖擊,使企業能夠在疫情下依然能夠繼續尋求新市場、新訂單,幫助農產品出口企業在下行壓力下保證市場與訂單量。
2020年,云南省出口農產品323.8萬噸、出口額36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4%和8.9%。鮮花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居全國各?。ㄊ?、自治區)第一位。其中:云南省出口鮮切花1.7萬噸、出口額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4%、19%;出口水果134.8萬噸、出口額18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8%、23.9%;出口蔬菜135.6萬噸、出口額10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3%、5.4%。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發展高原特色農產品出口的優勢
(一)氣候優勢
云南地處高原,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7個氣候類型,光熱充足、雨熱同季、春早冬晚,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俗有“十里不同天”的說法。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特色農產品,云南享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和“藥材之鄉”的美譽,為對外貿易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另外,云南省有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南盤江、紅河、伊洛瓦底江等6大水系,人均水資源超過100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云南省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南部部分地區可達1600毫米,充沛的降雨和發達的水系是支撐云南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二)生態優勢
地形上看,云南屬典型的低緯高原立體地貌,山地、丘陵、盆地、河谷都有分布,山多壩少, 壩區面積占全省陸地面積的6.45%。共有18個土類,占全國的1/4,涵蓋了288個土種。擁有天然草山、草原面積2.29億畝。同時,云南是國家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森林覆蓋率居全國前列,大多數地區沒有重工業,土壤、水質無污染、空氣清新、病害少,適合于發展優勢特色生態農業。
(三)區位優勢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連接交匯的節點,云南不僅從南北方向貫穿中國、南亞和東南亞泛亞鐵路等國際通道,并連通太平洋與印度洋;從東西方向上看,云南連接亞非歐三大洲。東連黔桂通沿海,北經川渝進中原,南下越老達泰柬,西接緬甸連印巴,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形成了云南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不可或缺的戰略地位。作為國家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云南目前有25個國際口岸、多個跨境經濟區和邊境合作貿易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和投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19年,云南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3.51億美元,占云南對外投資的70%,雙邊貿易合作發展迅速,其中:緬甸和越南是云南進出口最多的國家。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
(一)特色農產品知名度低
云南出口的特色農產品集中在果蔬、煙草、咖啡和花卉等品類,產品優勢主要來源于原料端和生產端,能夠帶動農產品創新升級、進行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有實力龍頭企業較少,多為“原字號”和“初字號”產品,導致云南的特色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知名度較低。農業產業鏈條短是軟肋,云南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為1.68:1,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4:1。主要原因在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產后儲藏、保鮮、包裝、分等分級和商品化處理能力不足,大量農產品集中上市,往往造成價格下跌、產品賣難,既影響農民增收,又造成很大的浪費。
(二)出口農產品結構單一
從出口貿易交易量來看,果蔬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始終占據著農產品出口的大頭,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特色農產品出口較少,導致農產品出口量雖大,但價格低廉,收益淺薄,打擊了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云南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競爭力。
(三)互聯互通尚待完善
云南受地形影響,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水運、空運等方面的運輸方式較為匱乏,陸運主要采取公路運輸,運輸方式單一。云南作為“一帶一路”倡議藍圖中的重要結點,具有不可或缺的先天區位優勢,云南省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將給云南區位優勢的作用發揮以及實現云南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帶來巨大阻礙。
(四)貿易摩擦時有發生
云南大多數農產品都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深加工水平匱乏。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農產品容易遭到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難以實現高效益與高競爭力。
云南農產品出口市場除了東盟以外,主要集中在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往往又是綠色壁壘實施的“重災區”。綠色壁壘也已成為限制云南省農產品貿易的重要因素。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出口促進對策分析
(一)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
牢固樹立品牌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高原特色農產品競爭力的根本出路。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發揮云南生態多樣性的先天優勢發展綠色農產品,構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改善農產品出口質量,確保農產品足夠綠色安全,全力推進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的整體形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品牌,突破綠色壁壘的障礙。
疫情常態化背景下,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貿易合作,拓寬貿易市場,推動農產品貿易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轉移,改善農產品出口環境。同時,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撬動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農業合作,以農業技術合作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為龍頭,不斷提高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優化云南農產品出口結構
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產業革新,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改進農產品加工工藝,提升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在農產品出口中的占比,解決出口產品結構單一問題。按照“科研+種養+加工+流通”全產業鏈發展思路,通過推進綠色農產品原料生產、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一體化發展,推動形成高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提升云南省高原特色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依托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內生動力,加快推進云南出口農產品結構升級。以云南特色文化包裝云南特色農產品,利用文化交流、交融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進行貿易往來,促進云南農產品出口多元化。
(三)完善交通和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先導。加快對“一帶一路”周邊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物流合作體系,優化國際運輸路線及節點布局,形成高效便捷的一體化交通網絡,有效降低云南省高原特色農產品的貿易成本。
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為解決農產品企業因疫情導致銷售途徑不暢的問題,積極推進貿易便利化,加強農產品大數據化和互聯網建設,實現邊境口岸的數字化通關管理,提升邊境檢驗檢疫與貿易互通的效率。同時,應積極發展跨境電商貿易合作,降低疫情對農產品貿易的不利影響。
(四)加強農產品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
在農產品科學技術、利用農產品特性進行加工等方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融入云南本土以及產品文化,突出特色農產品的“特色”所在,加強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的對外輸出。
加強技術革新,將先進技術引進農業生產中,利用與“一帶一路”聯通國家與地區的貿易往來機會,加強技術交流,提升農產品質量,促進農產品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
(五)借力云南自貿區和RCEP實現快速發展
云南的鮮花、咖啡、煙草、茶葉、食用菌、蔬果等高原特色農產品深受國外市場歡迎,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及RCEP的簽署為云南農產品進出口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云南自貿區將跨境人民幣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運用到農產品進出口領域,有利于縮短貨物和資金的周轉時限,促進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進出口的效率和規模的擴大。
云南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的大通道,與東盟國家有天然接壤的開放優勢,與RCEP成員國有長久的合作基礎。在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方面,RCEP整體水平超過了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TFA),簡化了海關通關手續,采取預裁定、抵達前處理及信息技術運用等促進海關程序的高效管理手段,盡可能在貨物抵達后48小時內放行。對快運貨物、易腐貨物等,爭取在貨物抵達后6小時內放行,這勢必將推動云南與東盟國家果蔬、肉、蛋、奶制品等生鮮產品的快速通關和貿易增長。RCEP的簽署,將有利于云南開展跨境農業合作,延伸“世界綠色食品牌”產業鏈和供應鏈。同時,RCEP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限制與取消政策將推動協定成員之間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將加快云南進一步拓展農產品海外市場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劉宏楠,唐力施.“一帶一路”戰略下云南省農產品出口對策分析[J].金融經濟,2016.
[2]王振.云南省農產品出口的機遇與挑戰[J].熱點透視,2019.
[3]陳鶯.云南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J].農業經濟,2017(03).
[4]馬莉.“一帶一路”下云南農產品貿易分析[J].中國市場,2019(05).
[5]李夢琪.多邊合作機制下云南省與周邊國家貿易便利化問題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20.
[6]廖桂蓮,張體偉.改革開放以來云南開放型農業發展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9(02):81-87.
[7]馬莉.“一帶一路”下云南農產品貿易分析[J].中國市場,2019(05):86.
*本文系教育部農經教指委本科教學改革與質量建設研究項目“疫情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國際貿易課程案例建設與運用研究”(NJX20216);2021年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制度創新研究”(YB202016)以及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KCSZ2022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奇為本文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