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淼

“凌源市地處冀蒙遼交界處,是紅山牛河梁遺址所在地。這里發掘出紅山女神,把中華文明的歷史提前一千多年。”三十家子中心小學,便是處于這片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土地上。或許正因如此,校長岳廷君對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著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他踐行“紅色文化育人理論”,創新發展“紅色文化”,提出集“樸素、經典、拓展”為一體的“大紅色觀”,完善“養德培根、勵志鑄魂、正行世范”育人理念,構建“紅色文化育人體系+主題課程群”育人模式,明確“根植紅色文化,打好生命底色”育人目標。在這里,紅色文化教育不僅是德育的內容,還貫穿、浸潤于學校發展、師生成長、家校合作等教育的各方面。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岳廷君認為,紅色文化教育應該從小抓起。“青少年是人生的起步階段,也是實現社會成長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經歷對人的一生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紅色文化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紅色,因這位校長、這所學校、這片土地的教育實踐而被賦予了更豐富、更生動的教育內涵。
紅色,是校長治校的熱忱色
三十家子中心小學是當地農村的第一大校,有兩千多名學生。到校長任上,岳廷君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是來領著大家干活的。接下來兩個月,他每天六點到校,六點下班,沒睡過午覺,疫情期間依然堅持每天到校。全體教師被感動了,上完網課就參與到紅色文化教育的建設中。紅色文化研學基地里的紅色文化綜合館、檔案室、藝術館、圖書館、科技館、黨史館、豐碑館、教育館、郭俊卿展廳、毛主席詩詞長廊等十大展館匠心獨運,凝聚了全體師生和家長的智慧。大家在這里流連忘返,制作、欣賞自己作品的同時,體會共產黨百年走過的風雨歷程,沐浴那穿透時空的紅色精神,講述自己在紅色燈塔指引下砥礪前行的感人足跡。
一次,也許是多項工作湊到了一起,也許是連續地起早貪黑,岳廷君竟“破天荒”地于工作時間在辦公椅上睡著了。當時,為了便于研討紅色文化,學校領導班子六名成員都在一個辦公室辦公。而當岳廷君醒來后,卻發現辦公室里僅剩自己一個人,于是便出門去找。在隔壁辦公室的吳春書記這才告訴他:“大家看你太累了,為了讓你多睡一會兒,都默默地退出來,找別的屋去辦公了。”聽到這里,岳廷君的眼眶濕潤了:這是多好的戰友,多好的團隊啊!也正是因著這群“戰友”、這個“團隊”的共同努力,紅色文化教育得以在三十家子中心小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紅色,是家庭教育的溫暖色
岳廷君說:“給孩子進行紅色教育,首先需要獲得家長認可。否則,當學校多把時間用到德育和社團活動上時,家長可能會提出一些質疑和反對意見。”磨刀不誤砍柴工,他首先做起了家長們的思想工作。打鐵還需自身硬,他自己的孩子自小便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今已是一名中科院博士,這也成了家長們信任他會做教育的一塊“招牌”。他經常跟家長們說:“我的孩子最值得我驕傲的不是他考試有多好,而是不管他在哪,我都能放心。”他認為,做教育應該是培養一個個“無論走到哪都讓人放心”的孩子。通過一次次語重心長的促膝談心,家長們也漸漸地認同他的教育理念,這也為紅色文化教育在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相輔相成提供了有力支撐。
“教育離不開家長。我們身處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勞動人民愛勞動。”家長們來校學習紅色文化后回到家里,與孩子們熱烈討論學校手工制作的話題。有個孩子的父親是修家電的,就和孩子一起用紙殼、磁鐵、線圈、開關做了個磁力發電機,共同探究,共同成長。有個留守兒童,平時和奶奶一起生活,祖孫倆花了半個月時間一起編了個小蒲團,摸上去暖暖的,就像她們的親情一樣溫馨。
紅色,是師者育人的關愛色
有個孩子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享受了很多減免學雜費用的政策,這讓他很感激,可有時候也讓他覺得很沒面子。這些都被岳廷君看在眼里,他總能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保護孩子們幼小心靈。其實這孩子家以前是個富裕家庭,三十家子的石頭適合制作石器,這孩子的爺爺是遠近聞名的石匠。那時候,山區還很落后,很多糧食要靠石磨、石碾破碎,石匠很吃香,掙錢也容易。隨著科技進步,機械更深入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石匠的用武之地大大縮減,又因為這孩子的父親生病,家庭開始轉貧。聽說學校正在創設以延安“大生產運動”為背景的“紅色文化農耕館”,這孩子就親手制作了一套包括石碾、石磨、石槽、石磙、石碌碡的微型石制品送給學校。岳廷君對大家說,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級別的作品。同學們邊看邊羨慕,這孩子臉上綻放出久違的笑容,自信心也漸漸提高了。
有個孩子一到上學時間就哭,無論家長怎么說,就是不愿去學校。黨支部副書記邵武老師主動請纓承擔引導該生的工作。剛開始,他把多年的工作經驗、心理學知識都用上了,也沒多大起色。于是,他就把這孩子領到剛畫完的紅色文化墻前,講王二小、雷鋒的故事……慢慢地,這孩子的話開始多了起來,還主動講起自己聽過的紅色故事。后來,學校展廳建成后,邵老師便天天領這孩子到十大紅色展館。漸漸地,這孩子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自己的作品“狼牙山五壯士”也入選了精品屋。就這樣,不知不覺間,這孩子開始好好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家長感激不盡,特意給學校送來了牌匾,逢人就夸紅色文化教育好,夸紅色文化教育出的老師好。
紅色,是地域文化的熏染色
岳廷君說:“教師和家長固然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引路人,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應當具備獨立思考的品格。”在制作紅色粘畫時,作品先由社團成員在自己的紅色積淀里或在自己看過的紅色書刊、紅色電影里選出來;然后由社團成員討論通過,定稿;再由社團里的繪畫高手完成初稿;修改后由社團成員選種配色粘貼完成。孩子們在家里帶來五顏六色的種子,在粘貼的過程中掌握了許多的小竅門兒:抹膠應該抹多少,種子按怎樣的順序排列才會讓畫面更美觀……于是乎,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展現出來。同學們通過自己的親力親為、眾人拾柴,宛如走了一次新的長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不再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里。
在岳廷君心里,自己不能僅局限于將紅色文化在校內生根發芽,更應以點及面地帶動更多人來學習和感受。順著這份執著于傳播紅色文化的決心,三十家子中心小學成了村民們茶余飯后的休閑之所。每天晚飯后,勞累了一天的人們聚集在校園里,在綠樹下談論著自家孩子最近又有了哪些變化,在紅色文化長廊里講述著從孩子那里聽來的紅色故事,帶著孩子徜徉于文化墻前……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文化已經悄然影響了地域文化,“連大媽們跳的廣場舞背景音樂都是在學校學來的紅色旋律”。岳廷君說:“一所學校可能不僅僅代表著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可以引領一個地方的文化趨向、文化氛圍。”
在這里,紅色文化教育觀,從設施到課程再到教材,無處不在,是大手筆的教育觀;從校長到教師再到學生,皆有所得,是大范圍的教育觀;從學校到家庭再到社會,皆受其益,是大格局的教育觀。在這里,紅色文化教育是把愛國主義貫穿于教育全過程的生動實踐。紅色是什么顏色?在這里,它或許有了一個別樣的答案:紅色,是為人師的一片“丹”心,是對教育的無限“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