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歌。一晃大學畢業已經整整三十年了。同學相約歡聚的日期一推再推。但什么也阻隔不了同學間的手足深情,我們相約下載騰訊會議App軟件,天南海北的同學通過視頻連線,線上線下互動,一同分享相聚的喜悅,一同追憶同窗的往事,一同重溫暖心的情誼。
視頻正連線,思緒已飛遠。二○二一年九月十九日是一個特殊而美好的日子。說它特殊,因為這是我們長春地質學院社會科學系8871班自一九九一年七月畢業后,時隔三十年的第三次歡聚之日;離開校園時,我們風華正茂、青春似火;再次相聚時,我們人到中年,華發已生。說它美好,因為盡管相隔了三十年,我們依然親如兄弟姐妹,離開時,我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相聚時,仿佛從未遠離,依然能在彼此的雙眸里、記憶中,找到當初的自己。
同學情,手足誼。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感謝為這次線上線下相聚奔走忙碌的各位同學!感謝一直以來牽念于心、熱心參與的各地同學!感謝為這次活動鼎力相助的張遠同學!感謝精心籌劃與奔波辛勞的長春大本營的十位同學!歡迎回到朝思暮想的長春第二故鄉的七位同學!格外惦念思念屏幕前未能返校的十六位同學!
談笑間,難忘師恩;回憶時,滿腔感動。誠摯感謝、由衷感恩幫助我們插上騰飛翅膀的各位恩師!由于各種原因,我們沒能一一邀約給我們真知灼見、諄諄教誨的老師們參加我們的聚會。輔導員鄭曉輝老師作為唯一特邀代表光臨晚宴。在此,謹向陪伴我們成長、給了我們無私幫助的老師們真誠地道一聲:老師,您辛苦了,謝謝你們!
清晰地記得,那時社科系主任是焦書武,系書記是高忠林,系副主任是毛健、牛玉峰,系副書記先是何堅,后來是楊永祺。記得《中國革命史》老師那蔭桐、《公共關系學》老師林叢、《思想品德修養》老師王榮光課上課下那溫和的笑容,笑容里包含著真摯的愛和殷切的希望;記得《邏輯學》老師趙繼倫、《政治經濟學》老師毛健、《心理學》老師王秋華思路清晰、文思泉涌、滔滔不絕的學者風采;記得《領導科學》老師朱鐵生、《地質經濟學》老師趙如堂、《應用寫作》老師于秋洋循循善誘、傾囊相授的苦心;記得輔導員宋戈老師和藹溫潤,讓人如沐春風,輔導員鄭曉輝老師嚴慈相濟、關愛有加;外籍教師斯蒂溫,中文名字——黃冠純正的英語、幽默風趣的課堂為我們打開了新的世界……
畢業三十年了,一切依然歷歷在目、印象深刻。有的老師西裝筆挺、嚴謹細致、一絲不茍;有的老師威嚴博學、說古論今、灑脫酣暢;有的老師厚厚的鏡片后閃爍著知識的深邃和愛生若子的綿長情懷……老師們如山厚重、如海寬廣的關愛讓我們至今難以忘懷……
記得我們曾經就著三舍樓里透出的燈光在門前小攤吃茶蛋、餛飩、豆腐串的情景;記得我們清晨在地質宮廣場外語角學習世界語、英語的一幕幕;記得天未亮,操場上響起我們的跑步聲;記得在大連市金州區滿家灘實習,我們或蹲或站,將不那么好吃的飯菜吃得津津有味;記得宿舍里有校內校外聯誼班級、聯誼寢室來訪時,仿佛過節一般的歡笑聲;記得系里舉辦紅歌賽,我們排練大合唱時那高亢嘹亮的歌聲在校園里回響;記得地質宮前的滑冰場,我們在一次次摔倒中學會了飛翔……人過五十歲,現在的事情記不住,過去的事情忘不掉。清晰的青春一幕幕,暖心的回憶一樁樁,是一生寶貴的財富。
時光如白駒過隙,將點點滴滴留在了過去。三十四年前,一九八七年九月,我們走進了長春地質學院這所由李四光擔任名譽校長的美麗校園,張貽俠擔任校長的魅力校園,那時的我們意氣風發、朝氣蓬勃;那時的我們豪情萬丈、理想沖天。我們在這里同窗四年,朝夕相伴,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最美好的時光,也結下了讓我們回味一生、珍惜一世的情誼,這段歲月給我們的人生增添了新的底色,這份情誼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盈。三十年前,我們從這里再度起航,天各一方,我們在各自的城市生活著、在各自的領域耕耘著。盡管因為工作的繁忙,盡管因為為人父母的各種瑣碎事情,我們的聯系時斷時續,但是四年朝夕相處的時光從未忘記,這段記憶隨著歲月的過濾,愈發清晰和醇香。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們社科系8871班,學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同樣心系祖國,情系發展,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光華。王江同學為精準扶貧工作奉獻忠誠和智慧;張立群同學一度遠赴西藏,參與援藏建設;張遠同學三十載殫精竭慮、上下求索,傾心傾力傾情創辦公司并成功在創業板上市,在創新引領、投資拉動、解決就業、捐資社會等方面樹起了一面旗幟。留守長春的十名同學團結和諧、互助友愛、家庭幸福、事業順達。母校發展好,校友事業好,這是各地同學回到長春的豪邁底氣。
校友們雖然身處天南海北,卻都是母校放飛的風箏,飛得不管多高多遠,線的一端始終在母校這里。畢業十年聚會、二十年聚會,我們8871班的大部分同學跋山涉水,在長春重逢。在畢業三十周年之際,在線上線下歡聚,彼此的容顏在記憶中從未淡去,昔日的嬉鬧聲仍不時在耳邊響起。廣州的邱祚平同學,家里備上豐盛的晚宴,把漂亮的妻子和一雙兒女招呼到鏡頭前逐一介紹,長春的同學們一起舉杯暢飲,祝福這幸福的四口之家;北京的楊文悅同學,也備上好酒好菜,與長春的同學在屏幕前舉杯對飲,他的愛人鄧華也是大家熟悉的物探系校友,彼此的祝福和牽掛當然是雙份的情誼;昆明的楊紅雨同學,寧波的戚霞同學,一次次連線長春大本營現場,說不完的祝福,道不盡的情義……同系86級的學姐董淑娟遠在珠海,委托快遞小哥送來了大花籃助興,賀卡上的對聯:“三十載歲月猶記寒窗聽風雨,五百年緣法再繼溫情訴春秋”寄托了殷殷祝?!裉欤覀兿嗑墼陂L春,沒有距離的遠近,沒有時間的隔閡,沒有身份的高低,一聲“同學”是最真誠的呼喚;今天,我們相聚在長春,眼睛里是彼時的容顏,笑容里是最初的純真,手心里是曾經的溫暖,一句“好久不見”便道盡了所有的心情;今天,我們相聚在長春,回首如歌的歲月,體味重逢的喜悅,共話珍貴的友情,暢談對未來美好的期待。即使用長白山的青松做筆,用松花江江水做墨,用東北平原做紙,也寫不盡我們8871班同學的手足情誼,道不完對美好明天的期許與祝愿!我衷心希望并祝愿我們繼續青春四射、活力四射、魅力四射、激情四射!
時光從指尖悄悄溜走,歲月隨飄零的樹葉不斷流逝。有一部電視劇,名字叫《三十而已》?;厥淄?,我們不過是“三十而已”!再過十年、二十年重逢歡聚,那時我們會說“四十正好”“五十更帶勁”。感謝讓我們羽翼豐滿的歲月,感謝助我們成長的老師,感謝讓我們溫暖的同學,期待更多的相聚,期待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 張建華,曾任高校校報主編、宣傳部部長、黨委書記。主編《歲月有痕》《歲月留痕》《春華秋實》等8部著作。發表新聞與文學作品1000余篇,獲全國及省市新聞與文學獎項60余篇次。作品散見于省內外報刊,并入選優秀作品集。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