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星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村落;空間生產;空間設計;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6-0143-03
1傳統村落現狀分析
基于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思路,應深入了解和挖掘傳統村落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習俗,把握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傳統村落被視為人類發展演化的載體,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社會區域,也是一個地區甚至是一個民族的“活化石”。傳統村落中凝聚著村落原始地域社會中的村落形制與鄉土人情,是鄉村社會中本土文化的發源地,其能相對完整地反映該地域在某個歷史階段的環境、建筑、人文特色,且具有較高的歷史、人文等研究價值。
然而過度追求經濟利益盲目改建,使得傳統村落面臨著“千村一面”的問題。同時,傳統文化缺乏傳承創新發展,文化衰敗現象日益顯著。
2文化空間生產概述
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快速城市化反思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空間生產”理論,即“空間被社會開發、設計、使用和改造的全過程”[1]。空間開始擺脫傳統認知領域上一種物質性“靜態容器”的概念,強調空間的“非物性”“社會性”概念,將空間生產歸屬于一種生產方式,強調從歷史、社會和空間中分析現代社會關系[2]。
2.1文化研究的空間轉向
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伴隨著空間研究的不斷深入,空間被作為一種探討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研究視域,強調空間和各領域的融合關系,由此社會開始重視“空間”與“文化”的關系,進而引發了文化研究的“空間轉向”,即文化空間生產注重空間的文化性生產[1]。
2.2三元空間辯證法
空間生產的理論核心為空間三元辯證法,即“空間的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空間的實踐”包含空間中“可感知”的文化資源和物質形態;“空間的表征”是“可構想”的空間維度,是政府、設計師、規劃師等協同共建的空間形態;而“表征的空間”則對應生活化的空間形態,是一種“可體驗”的空間集合[2]。
2.3“三元空間”與“三維空間”的耦合
文化空間生產中存在著“可感知”“可實踐”的物質維度空間,也存在著“可構想”“可鑄造”的精神維度空間,還蘊含著“可體驗”“可共享”的社會維度空間。文化空間生產層級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物質維度生產、精神維度生產和社會維度生產三大部分。
3基于文化空間生產的傳統村落空間更新設計意義
3.1物質維度
有利于傳統村落物質基礎設施的完善。文化空間生產對傳統村落空間的保護與更新設計,以“保護和更新”為原則進行空間生產,最終通過設計更新,保護傳統村落中原有的空間形態,完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
3.2精神維度
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隨著人們精神意識的變化,不僅要對文化空間進行合理地更新利用,滿足當今社會發展的物質需求,也要充分考慮其歷史、文化、美學價值,豐富傳統村落的地域文化,重塑傳統村落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脈。文化空間生產中存在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當地村民和外來游客了解學習當地傳統習俗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場所,有助于提高村民的精神境界,改善村民的精神生活狀態。
3.3社會維度
有利于推動傳統村落經濟社會和人文社會的更新發展。文化空間生產,在物質性空間與精神性空間的基礎上,加強了與社會性空間的融合創新,加速了傳統村落的轉型發展,在傳統村落以第一產業為支柱的現有產業模式下,增添新業態,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等在傳統村落社會中的經濟比重,并以新的社會業態完善傳統村落人文社會關系的建構。
4基于文化空間生產的東蓮花村空間更新設計
4.1東蓮花村的空間現狀分析
東蓮花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擁有相對完好的歷史風貌,是一個自然村落。當地的村民多以農業為主要產業,除該村現有的農業、畜牧業、花卉業等,不少村民選擇去外地打工或做生意。當地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如西南地區特色的馬幫文化、伊斯蘭文化等。東蓮花村空間現狀分析如下:
1)地塊分析。東蓮花村擁有較大面積的樹林植被與蓮花池,是良好生態環境的象征,也是現代社會中人們所追求向往的田園生活。良好的空氣質量、優美的自然景觀是發展村落旅游產業的基礎,如圖1所示。
2)道路分析。村落中小道交叉錯落,與永勝公路相連,交通流線流暢,如圖2所示。
3)村落基礎設施不完善。村落中的大型集會活動多集中于清真寺,當地村民缺乏日常交流、活動、集會的場所,基層文化設施也相對匱乏。
4)村落建筑風格迥異。新建建筑與村落原始建筑風格不符,不合理、無規劃、無標準的民居建筑更新使當地的建筑樣式變得混亂。對村落的傳統風貌建筑造成整體破壞,改變了當地的自然人文風貌。
5)村落中景觀植被缺乏,綠化率偏低。在村落中缺乏相應的公共開放空間,村落中也難以形成獨具特色的景觀節點。
6)村民自發參與性意識薄弱[3]。在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中,當地村民自發參與性意識較為薄弱,部分村民對地域特色文化存在著不認同、不自信的現象。
4.2東蓮花村空間更新設計策略
以云南省大理市巍山縣東蓮花村為例,東蓮花村有著相對完好的民族風貌,是一個傳統民族村落。當地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容,如西南地區特色的馬幫文化、伊斯蘭文化,以及僑鄉文化等。基于文化空間生產的“三維空間”與東蓮花村空間設計相結合,有助于保護與傳承當地的建筑特色、空間結構。此外,還能繼承當地的特色非物質文化,創新文化旅游發展的模式,提供村民就業和鄉村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機遇。總而言之,既保護了村落的原生建筑、空間格局、文化脈絡,又帶動了村落新產業模式的轉型發展,推動了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4.2.1物質性文化空間生產:村落基礎性空間的組織與完善
東蓮花村有著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與人文環境優勢,借助村落自身優勢條件與政策支持,保護與傳承當地特色建筑、空間格局等物質性空間場所,保護村落的傳統物質文化,發展現代社會的功能場所,提高村落的影響力與社會競爭力。物質性文化空間生產主要包括保護傳統建筑構件、傳統村落的空間脈絡結構,以及改造現代社會的功能分區、適應現代生活的文化空間場所等。
1)跑馬場空間設計。基于地域環境和文化資源,通過文化空間生產的設計思路,強化物質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的融合,以跑馬場的空間設計展現當地的文化資源生產。跑馬場既是一個現代性的娛樂場所,也是一個擁有文化古韻的歷史補給站。跑馬場中不但可以進行馬術等一系列活動,也能對東蓮花村的馬幫文化進行弘揚和宣傳,在傳承和創新中共同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同時,既要保護村落中原有的優秀文化遺跡,也要豐富其現代文化內涵,增強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活力,如圖3所示。
在跑馬場平面設計中,既要保證跑馬場的正常功能劃分,還要滿足游客等使用者的服務和體驗需求。在馬場空間中,設計規劃馬廄、倉庫(糧草間)、馬匹飲水處等馬場的功能用地,同時也規劃了如小型游客中心、器具室、文化長廊、觀景長廊、馬術培訓室等一系列服務空間用地,如圖4、圖5、圖6所示。
2)蓮花池駁岸景觀設計。基于東蓮花村的自然環境優勢和政策導向進行生態景觀規劃和養老社區設計。良好的空氣質量、優美的自然景觀是發展養老社區與村落旅游產業的基礎。養老社區的建立,不僅能促進東蓮花村新型產業的發展,還能改善當地的就業環境,當地村民可以在養老社區工作,緩解就業的問題。東蓮花村現有的游覽景觀節點多是以人文建筑為主,如清真寺、馬家大院等,缺少景觀建設。蓮花池的景觀規劃設計,改善了東蓮花村缺乏生態景觀的現狀,預期成為東蓮花村的標志性空間場所。
3)村落基礎設施空間設計。鑒于東蓮花村缺少集會空間、休閑空間、娛樂空間等基礎設施類空間,應強化該類空間的生產建設,以村民的本質需求為設計目標,為村民提供可觀、可用、可行的物質性基礎設施空間。
總而言之,物質性文化空間生產,不論是休閑娛樂場地、養老社區,還是景觀空間設計,都會帶動新的產業模式建立,促進東蓮花村的經濟建設,緩解村落的就業問題及改善村落老齡化、空心化的現狀。
4.2.2精神性文化空間生產:地域文化與村民意識形態建構
繼承與創新精神性文化空間,收集當地的文化精髓,挖掘傳統村落中文化體系的現實價值,創新鄉村建設的新模式是東蓮花村精神文化空間生產的主要目標和內容[4]。注重以精神文化為內核,強調設計的靈活性和參與的多樣性。精神文化空間生產在現代消費觀念轉型中也開始注重生產效益,在進行文化生產的同時發展精神空間,促進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如圖7所示。
精神文化重構和地域文化傳承再現是東蓮花村精神性文化空間生產的核心理念之一。東蓮花村擁有較為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在發展現代社會文娛性功能場所的同時,能提高村落的文化宣傳力和影響力。物質性空間在完善可感觀、可感知的休閑娛樂空間的基礎上,發揮其精神文化領域的體驗性與共鳴性,繼承與創新了東蓮花村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立了村民的文化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變現理念的轉化,在進行文化生產的同時發展精神空間,促進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4.2.3社會性文化空間生產:傳統村落生產生活更新升級
基于物質性空間生產和精神性空間生產,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文化特色等,發展現代社會文化空間智慧產品體系及創新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機制。通過這些方面對社會性文化空間進行再生產,一方面可以繼承發揚傳統村落中傳統的優秀非物質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加強非物質文化的產品創新,增加傳統村落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完善當地的文化旅游產業模式。加大文化旅游產業在傳統村落經濟體系中的比重,加快傳統村落的產業轉型發展。強調文化空間生產過程中新的社會關系建構,包括傳統村落的人際關系、消費關系、信息關系及生產關系等等,是綜合性的傳統村落社會性生產的凝聚[5],是人們在文化空間物質維度生產和精神維度生產基礎上對村落資源的再創造、再生產,以此提高東蓮花村文化空間生產的實際價值和社會效果。如基于良好的空氣質量、優美的自然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東蓮花村轉型發展的基礎與優勢。以物質維度空間設計為實踐基礎,改善了東蓮花村景觀休憩空間缺失的現狀,緩解了村落基礎設施和文化娛樂空間缺失的困境,傳承創新東蓮花村傳統精神文化脈絡,豐富了東蓮花村人際、消費、生產等社會關系空間的更新與建構。在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基礎上,保護村落中原有的優秀文化遺跡,豐富其現代文化內涵,帶動村落的經濟發展,改變村落的經濟結構。用設計來發展產業,帶動鄉村致富,以文化旅游融合等方式推動鄉村的產業發展,如圖8所示。
5結語
傳統村落的文化空間生產,既要滿足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又要滿足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繼承與創新,強化傳統村落在現代化建設模式中的物質保障、精神內涵和社會效益。物質性文化空間生產,其意義體現在完善村落基礎設施建設,而作為精神性文化空間生產,通過調動村落居民自發性參與的積極性,傳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內涵,挖掘和吸收村內優秀的地域文化資源,提高村民的凝聚力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