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穎

為了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上海積極發揮中醫藥的作用
為了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上海積極發揮中醫藥的作用:今年3月初,上海市衛健委、市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由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制定的《2022年春季易感人群外感疫病中藥內服預防方案》,向隔離點及重點封控的街鎮、小區、樓宇人群提供中藥預防方藥,截至2022年4月5日,中藥發放量達2300余萬份,陽性感染者中藥使用率保持在98%以上,已初步建立全民中醫藥抗疫屏障。
面對依然嚴峻的抗疫形勢,如何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引發了人大代表們的思考。代表們認為,上海市中醫藥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創新不足、人才緊缺、宣傳普及不夠等問題,只有有效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上海市人大代表劉民鋼表示,中醫藥不僅在歷史上保護了中華民族,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傳統中醫藥在利用現代科技理論和手段創新發展方面還存在不足。
“現代西方醫學正是充分地吸收利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和手段,才有了巨大的進步。”劉民鋼表示,盡管中醫藥在與現代科學結合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但是大部分還是采用傳統的方法,不利于中醫藥走向世界。“這就有點像別人已經發明了步槍,而我們仍在苦練弓箭的百步穿楊。別人已經有了巨型計算機,我們還在苦練打算盤。這必然會使中醫的發展之路越走越窄。”為此,他建議,借助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這一有利時機和態勢,在上海市的中醫醫療機構和有關高校設立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推動中醫與現代科學的結合,運用現代科學理念和技術手段,對中醫的傳統理論和方法進行解釋,并最終建設成為國家實驗室,使之成為張江國家科學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民鋼表示,這也是貫徹落實《中醫藥法》中“國家鼓勵科研機構、高等學校、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企業等,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醫藥研究方法,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加強中西醫結合研究,促進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繼承和創新”這一法律條款的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令中醫藥人才有機會大顯身手,發揮其在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環節的獨特作用。中醫藥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持,談到人才的培養,上海市人大代表王芳表示,目前基層社區醫療機構普遍缺少中醫人才,對中醫醫生的進一步培養也還不夠。由于基層中醫人才的緊缺,導致日益增長的中醫藥服務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
“近年來,上海對中醫藥人才積極培養,有上海市中醫師帶徒培養、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班和社區千名護士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等課程,但基層留下人才的概率較低。”王芳表示,按照《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標準》(2019版)要求,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人員數為每萬名居民配備0.6—0.8名,以金山區山陽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目前山陽鎮常住人口12.54萬,至少應配備中醫醫師8名,但是實際上,配備人數是不足的。
如何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建設?王芳建議,建立相關激勵機制,對培養對象給予多方面支持,市級層面針對遠郊應給予相關政策傾斜(如出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專項補貼政策),吸引中醫人才和年輕中醫醫生加入遠郊社區的隊伍,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中醫藥服務需求。她還建議,對社區推廣有一定影響力的新技術,并予以專項獎勵,鼓勵推動社區中醫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此外,要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資金投入力度,改善中醫設施設備:“目前基層醫療機構中醫堂服務面積有限,相關設施配備投入尚不夠,治療床位少,不能滿足中醫藥服務患者的大量需求。”
“疫情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從目前抗疫成功的實踐來看,這也是中醫藥知識普及并走進百姓生活的一次機會。”上海市人大代表嚴俊瑛認為,進一步提升公眾對中醫藥療效的認識,有助于提高中醫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參與度。
2020年下半年,嚴俊瑛和同事對中醫藥健康知識普及的現狀和主要問題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疫情暴發之后公眾對中醫的認可度有所提升。有大約6.5%的受訪者對中醫的態度較為肯定,但是仍有46.67%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很難找到好的中醫醫師”;36.41%的人認為“宣傳欠缺或不足”。
調查還發現,人們對中醫的認可度隨年齡增長呈現“U”字形變化。“青少年中,對中醫認可度是隨年紀增長而下降的趨勢。而很多成年人,通過自己的經歷和長輩的經驗逐漸認識到中醫的有效性和價值。”嚴俊瑛道。
針對這一現狀,嚴俊瑛建議:
一是在公衛醫師的規范化培訓中增加中醫課程,并使之成為規范。讓公衛醫師對中醫藥在防病抗疫類公共衛生事件中具有的獨特作用有直觀認識。
二是改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方法,以普及中醫藥文化的思辨思想為重點,從源頭上提高中華傳統文化自信。“可將中醫的辯證觀、整體觀等中醫藥文化的思想方法納入學校的思政類課程。既有現代實驗科學的研究方法,又有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方法,在學生內心種下兼容并蓄的種子。”
三是大力培育一支“專家+專業”的中醫藥科普專家隊伍,“把深奧的中醫藥文化用通俗易學的科普語言講出來,把簡單易行的中醫藥知識和方法送到老百姓身邊”。
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為了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作用,一些城市將部分中藥制劑和中藥處方納入醫保結算。“這些中藥在緩解癥狀,減少輕型、普通型患者向重型發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以及促進恢復期患者康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市人大代表陸永妹說,將這些中醫藥制劑納入醫保,有利于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新冠肺炎診療的全過程,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
從上海的情況來看,2021年9月,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上海市新冠肺炎中醫藥預防工作方案(2021版)》,提出針對重點人群和風險人群服用代茶飲預防方。陸永妹說,由于代茶飲預防方未納入醫保結算,且無專項資金支持,普通人群對于自費服用代茶飲預防方的意愿并不強烈。
為此她建議:一方面,上海市衛健委、市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專家,結合奧密克戎等毒株的特點,根據不同人群分類制定中醫藥預防方劑和舉措;另一方面,上海市醫保局可以參照浙江等省份的做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將上海市衛健委、市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針對新冠肺炎的中醫預防方式,如代茶飲、中醫自制劑等臨時納入醫保結算,從而更好地推廣中醫藥預防方式;結合“三件套”“五還要”,更好地抵御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