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偉 周可心 孫澤琳
摘要: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影像學檢查是重要的輔助手段,且隨著近年來醫療衛生水平的提升,其準確性、操作便捷性均有了顯著進步。肝癌作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采用影像學檢查是其主要的診斷手段。本文基于此,介紹了當前肝癌診斷中常見的影像學方法,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肝癌;診斷
一、超聲檢查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
在肝癌的篩查及診斷中,超聲檢查是最為常用的一種醫學影像學方法,現階段,肝癌診斷中的超聲檢查主要包括普通超聲、彩色多普勒超聲及三維超聲成像等幾種手段。超聲檢查因其具備操作簡便、準確性較高、價格便宜等優勢,因此成為了臨床診斷肝癌的首選。應用超聲檢查技術來對肝癌進行診斷時,主要是借助超聲影像及回聲來對病灶的部位、大小、周圍組織進行判斷,從而判斷出患者肝臟是否存在占位性病變以及對病變性質進行準確判斷,從而為臨床診斷及下一步治療提供影像學資料支持。
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應用于肝癌診斷當中,主要用于肝癌的鑒別診斷,該方法的應用原理是肝癌組織血流較為豐富,且很多癌腫組織都是通過肝動脈進行血液循環以及血流支持的,因此,倘若患者肝內存在占位性病變,病變部位便可以檢測出較為豐富的動脈血流信息。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在肝癌診斷的準確性較高,基本上可達90%以上。根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肝癌診斷中的研究,可以將肝癌的超聲表現分為回聲增強、回聲減弱、彌漫型、混合型以及等回聲型幾種類型,而這其中,回聲增強變化在肝癌患者的超聲變化中最為常見,彌漫型超聲影像類型為第二。
最后,三維超聲成像技術作為一種近年來興起的超聲影像技術,該種技術是指借助計算機輔助技術、根據既定的順序來對采集的二維超聲圖像及信息進行整理和處理,形成三維圖像結果,從而為肝癌的診斷提供更加直觀的影像學支持,方便臨床醫師作出更加準確的診斷及下一步治療。有學者研究顯示,應用三維超聲成像技術來對肝癌進行診斷,同時借助計算機輔助技術來對超聲掃描的二維圖像及信息進行進一步加工,能夠將病灶的血管分布、空間位置以一個更加明確、清晰的模式呈現,同時也能夠將病灶表面的特征進行明確展示,方便臨床醫師來對肝癌腫瘤進行準確定位。另外,還可以根據超聲掃描的腫瘤形狀來對腫瘤全貌進行了解,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加清晰的參考。
二、CT檢查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
近年來,CT掃描檢查在肝癌診斷中也得到了廣泛、普遍的應用,通過CT掃描檢查來對肝癌進行診斷,不僅能夠幫助臨床醫師準確掌握肝癌的病灶位置以及病灶數量,同時還能夠借助CT增強掃描了解肝癌的浸潤深度,方便臨床醫師進行影像學分期。另外,CT檢查結果還能夠幫助臨床醫師對肝臟周圍的病變組織有所了解,方便其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有研究顯示,通常來說,采用CT對肝癌患者病灶部位進行掃描,影像學結果多提示為低密度占位性病變,且病灶邊緣普遍較為毛躁,不均勻。而對于大肝癌患者,掃描結果提示其可能存在中樣壞死或者液化情況,對于臨床診斷及后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
采用磁共振成像技術來進行肝癌的診斷,是指借助核磁共振產生的信號變化,結合病灶部位在圖像中的分布,通過斷層圖像重建技術形成清晰、準確的影像學結果,從而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影像學資料支持。在通過磁共振技術來對肝癌進行診斷時,磁共振檢查過程中的射頻脈沖對磁場分布的具有一定規律特征的原子核產生作用,使其產生相應的變化反應,同時,當射頻脈沖停止之后,借助感應線圈來進行信號采集,然后根據相應的數學方法來進行分析和重構,使之成為對應的數字圖像,最終形成準確的圖像,臨床醫師可以借助該中圖像來進行信息判斷,最終對病灶部位的性質進行診斷。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磁共振技術來對肝癌進行診斷時,通過橫切面或者其他不同切面的斷層圖像能夠對病灶部位進行較為準確的描述,且形成的圖像當中并沒有偽影干擾,同時,和增強CT掃描不同,磁共振檢查技術的應用并不需要注射造影劑,且對機體的輻射也比較小,因此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
四、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
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來對肝癌進行診斷,是指對造影劑注入前后獲取的圖像進行記錄和對比,然后借助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及轉化技術來對圖像進行數字化轉化,借助圖像減影、增強以及其他處理,從而獲取清晰度最高、最直觀的血管影像,根據可疑病灶內血管的分布及信號變化,繼而對肝臟的病變情況進行判斷,最終實現肝癌診斷及指導治療的目的。有臨床數據統計顯示,借助數字堅硬血管造影技術來指導肝癌診斷應用,優勢較傳統的超聲、CT及磁共振檢查技術更加明顯。具體來說,不僅能夠獲取高清晰度的肝臟病灶血管內情況,同時檢測操作簡單、時間更短、造影劑依賴程度更低、檢測準確性更高。因此我們可以說,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在肝癌診斷及治療中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五、放射性核素顯影技術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種檢測方法外,放射性核素顯影技術也是近年來肝癌檢查及診斷中常用的辦法,同時其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也較為明顯。研究結果顯示,借助放射性核素顯像技術來輔助肝癌診斷,是指將放射性藥物注入體內之后,根據其在各臟器及組織中的濃度變化及分布情況,獲取其在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中的分布差異,在最終獲取放射性藥物和機體臟器及不同組織當中的影像顯示結果下來分析病變組織的性質,從而實現肝癌的診斷。
六、結語
綜合全文,隨著醫療檢測水平的不斷發展,肝癌的影像學診斷手段越來越豐富。因此,在對肝癌進行診斷時,需要將常用的影像學檢測手段進行分析和總結,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技術及診斷方法,在短時間內獲取最準確的結果,從而及時進行治療和干預,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張鐸蠐.探究醫學影像學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9,26(S1):297-298.
[2]趙海賓.探究醫學影像學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04):56-57.
[3]獨建庫,李冠海.醫學影像學在小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刊),2012,41(08):806-808.
[4]周海珍,梁定.醫學影像學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和選擇[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11):186-189.DOI:10.13194/j.jlunivtcm.2010.11.188.zhouhzh.118.
[5]蘇贊瑞,莫定彪.醫學影像學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醫學綜述,2009,15(16):2502-2506.
姓名:孫振偉,性別:男,籍貫 :山東省聊城市,民族 :漢族,出生年月: 2000年2月6日,學歷 :本科,研究方向 :腹部腫瘤影像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