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海
摘要:我國玉米需求量相對較高,因此相關人員應該根據玉米種植面積及玉米需求量對其種植方法進行研究。病蟲害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關鍵性因素,相關人員應在對玉米種植技術研究的過程中有效防治病蟲害,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真正達到提高玉米產量的目的。
關鍵詞:玉米種植;玉米螟蟲;防治
1玉米病蟲害防治與種植技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玉米具有較高的地位,種植量也相對較多,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玉米需求量較大,另一方面則在于玉米種植要求相對較低,在玉米種植過程中不需要給予高要求的條件,而且由于其產量高這一特性使得玉米種植逐漸增加。但是,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卻也會遇到一定問題影響玉米種植產量,導致玉米種植受到嚴重影響。其中,玉米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能夠大量提升玉米產量,而種植技術的應用則是降低玉米種植難度,促進其產量提升的另一關鍵內容[1]。
在傳統的玉米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進行翻地、播種、除草、除蟲等一系列活動保障玉米種植的順利進行,但是也使得種植人員勞動量有所提升,而且由于在種植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造成玉米種植數量有所降低,間接影響農作物收入。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也會嚴重威脅玉米生長狀況,影響玉米產量。對于出現的種些問題,相關人員需要通過專業的分析進行有效解決,保障農作物產量有所提升[1]。在嘉陵區玉米種植產業中,通過把握相關種植技術要點以及病蟲害防治方法,能夠有效提高當地農業經濟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等事業的推進奠定良好基礎。由于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相對有限,而對于玉米的需求量卻呈現出逐年增加的現象,因此,通過傳統的種植技術所產的玉米產量已經無法有效滿足當今對玉米的需求。由此可見,對玉米種植技術進行研究是促進玉米產量能夠得以提高的關鍵因素。因此,結合嘉陵區玉米作物種植情況,研究先進的種植技術,能夠促使當地農業收入增加,實現地區經濟總量提高,帶動區域整體發展。在提高玉米數量的過程中,一方面應該通過相應種植技術提高玉米產量,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有效防治減少不必要的玉米損害。在對玉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對其病蟲害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玉米病蟲害防治主要體現在玉米螟的防治、瘤黑粉的防治及草地貪夜蛾的防治過程中,及時防治能夠減少其繁殖,降低對玉米產生的損害。因此,在進行玉米種植時,首先應該對病蟲害進行及時防治,減少其產生的不必要影響,從而達到促進玉米產量提升的目的[2]。
2螟蟲形態特征
成蟲雄雌蛾體的顏色略有不同,體形相近。雄蛾體長10mm左右,翅展22mm左右。前翅呈灰褐色,外端邊緣呈鋸齒狀,后翅顏色稍淡,雄蛾腹部偏瘦。雌蛾兩翅顏色較淺,前翅淡黃色,偏暗淡,后翅黃白色,腹部肥大。卵。呈扁橢圓形,長約1mm,寬約0.8mm,初產出的卵粒為臘白色,而后顏色變深至黃褐色,臨孵化前卵粒顏色變為灰黃色,一般由30~40卵粒粘合排列成塊,邊緣卵粒雜亂不整齊。幼蟲。幼蟲期蟲態有5齡,體形由小變大,體色有淡變深。初孵化時幼蟲頭部黑褐色,蟲體乳白色呈半透明狀,而后顏色逐漸變深。老熟幼蟲體長25mm左右,頭殼深褐色有光澤,蟲體淡褐色,體節片面明顯,前胸背板黃褐色,背部灰黃色或微褐色,背線明顯并呈褐色,腹足幼趾鉤,適于攀爬。蛹呈紅褐色或黃褐色,體長15mm左右,形似紡垂,頭尾明顯,腹部末端逐變尖細,有5~6根褐色鉤狀尾刺,腹部1~7節生有毒刺毛,排列整齊成2列[2]。
3玉米螟為害癥狀
玉米螟又稱玉米鉆心蟲,玉米螟是多食性的世界性玉米大害蟲。寄主植物多達200種以上,但主要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和粟等。玉米螟幼蟲是鉆蛀性害蟲,造成的典型癥狀是心葉被蛀穿后,展開的玉米葉出現整齊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蟲就鉆入雄花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斷。雌穗出現以后,幼蟲即轉移雌穗取食花絲和嫩苞葉,蛀入穗軸或食害幼嫩的籽粒。另有部分幼蟲由莖稈和葉鞘間蛀入莖部,取食髓部,使莖稈易被大風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飽滿,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無籽粒,造成嚴重減產。
4綜合防控對策
4.1農藝措施1)合理密植:根據玉米播種季節、品種、株高、生育期長短而定,一般每畝種植2400~3200株。春播玉米可以適當密植,夏播玉米適當稀植;緊
湊型和半緊湊型品種可以適當密植,平展型就稀植;株高品種玉米適當稀植,相反就密植。避免過度密植,不利通風透光。)2水肥管理:加強肥水管理,在大喇叭口期、抽穗灌漿期增施鉀肥(硫酸鉀、氯化鉀和草木灰等)或磷鉀肥(肥磷酸二氫鉀),同時有條件的田間干旱時可以適當滴灌或噴灌水分。避免偏施氮肥,氮肥過多導致植株貪青招蟲。3)清除作物秸稈:集中處理越冬寄主作物秸稈,要對當年的玉米秸稈和玉米穗軸進行粉碎,或者進行高溫漚肥來滅殺玉米螟蟲體及卵塊,應在春季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前處理完畢。4)殺蟲燈誘殺:利用螟蟲的趨光性來進行燈光誘殺,便于管理的原則可利用太陽能自控殺蟲燈,畝用2盞太陽能殺蟲燈或高壓汞燈對成蟲進行燈光誘殺[3]。
4.2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的最佳時間是心葉末期(剝去心葉叢外面的綠色葉片,僅有2~3片黃白色嫩葉包著尚未抽出的幼嫩雄穗),此時是低齡幼蟲最大限度地潛伏在心葉叢中為害的時刻。每畝用3.6%殺蟲雙顆粒劑或1.5%辛硫磷顆粒劑每株3~4粒施于玉米苗心部。每畝用20%百螟清水劑80mL或18%殺蟲雙水劑300mL對水50kg噴霧。
4.3生物防治
釋放赤眼蜂,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性昆蟲天敵。能寄生在多種農、林、果、菜害蟲的卵和幼蟲中。用于防治玉米螟,安全、無毒、無公害、方法簡單、效果好。由于生物防治中赤眼蜂的活動范圍具有不固定性,此種方法最好由當地政府統一組織。
4.4藥物防治
1)防治標準:①在春玉米心葉末期,花葉株率達10%時要進行普治。心葉中期花葉率超過20%,或100株玉米累計有卵30塊以上,需藥劑再防一次。②夏玉米在心葉末期防治一次。穗期蟲穗率10%或100%穗花絲有蟲50頭時,要立即防治。2)藥劑防治:在玉米株生長過程中特別是喇叭口期實施藥劑防治。①畝用50%辛硫磷乳油顆粒劑500mL兌水適量對玉米植株葉片噴施。②畝用50%的辛硫磷乳油顆粒劑500mL與10~20㎏細沙顆粒充分拌勻,撒施于葉腋及葉上即可。③畝用25%的殺蟲雙水劑1000mL拌20㎏過篩煤渣或細沙,撒施于葉腋及葉上即可[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玉米螟蟲是玉米生產過程中極為常見的蟲害之一,對玉米的產量、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在通過相關技術提高玉米產量的同時,也要減少蟲害侵襲所造成的玉米損失。相關人員在展開研究的過程中,總結工作經驗,加強玉米螟蟲防控技術策略的落實,供廣大玉米種植戶參考,期盼對玉米生產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韋中勝.田間玉米病害防治與種植技術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2):109-110.
[2]劉慧春.田間玉米病害防治與種植技術應用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1(16):53-54.
[3]莊順軍.田間玉米病害防治與種植技術應用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1(10):91-92.
[4]張愛花.榆社縣玉米種植現狀與新技術應用的效率研究[J].農家參謀,2021(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