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琴
(甘肅省金塔縣第三中學,甘肅金塔 735300)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主要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介紹和闡釋事物的性狀、結構、功能、制作方法、發展歷程以及內在事理。說明文具有顯著的知識性,其創作意圖是以知授人。教師要想讓學生充分領悟和吸納說明文中蘊含的知識信息,必須重視和落實說明文閱讀教學方法的優化。為此,教師有必要分析并明確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難點,積極采取科學策略消除教學難點,點燃學生主動研習說明文的熱情,引導學生在說明文閱讀中真正收獲知識和鍛煉思維品質,下面我們對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方法展開簡要探析。
說明文和其他文體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區別,議論文追求哲理性,記敘文強調形象性,而說明文主要是授人以知識,知識性是說明文的主要特征。但是就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教師對說明文閱讀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說明文教學遲遲難以收獲理想成果。經過細致分析,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難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一些學生認為說明文內容枯燥無趣,閱讀積極性低迷。問卷調查表明,大部分初中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都鐘愛記敘文或是散文,他們普遍認為說明文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比較枯燥乏味,參與說明文閱讀探究的積極性較低。學生研讀說明文的內驅動力不足,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說明文中知識信息的吸納效果,同時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和閱讀理解思維的協調發展,這是教師在優化說明文閱讀教學方法時亟待攻克的難點。
第二,教師忽略直觀閱讀情境的打造,加大了學生對說明文內涵的理解難度。說明文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其說明對象有些存在于宏觀世界,有些存在于微觀世界,對于抽象思維和知識視野都不夠完善的初中生來講,理解說明文內容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然而從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的現實狀況來看,很多教師沒有考慮到說明文的抽象性,忽視了直觀閱讀情境的打造以及形象化教學手段的運用,這些都是和初中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相背離的,不僅會增加學生對說明文內涵的理解壓力,甚至會引發學生對說明文閱讀學習的畏難情緒,以至于制約了語文說明文教學水平的提升。
第三,說明文閱讀教學缺乏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自主解析說明文的能力較為薄弱。說明文寓知識和事理于文章,其創作方法和語言風格都有別于其他文體,學生唯有吃透說明文閱讀方法,才能順暢開展自主閱讀,并扎實掌握知識和事理。但是很多教師缺乏科學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在說明文學習中通常是機械性地接收教師的灌輸,自主解析說明文的能力較為薄弱,這也會嚴重降低說明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點進行創新突破。
初中生正處于獵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最強烈的階段,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以及在說明文學習中的興趣,加強為學生創設直觀情境,這樣一來可以巧妙化解說明文內容的抽象性,二來能夠擴充閱讀資源,讓說明文學習的氛圍更加活潑,從而充分喚醒學生的說明文閱讀期待。針對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的直觀情境創設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視頻情境。在創設視頻情境時,教師應該根據文中說明對象的具體形態特點和構造,在互聯網資源庫中為學生精心搜集相關的視頻資料,比如在介紹古代建筑特點的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搜集、剪切與其相關的紀錄片,制作成短視頻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對說明對象的特征的形象感知。接下來,教師可以將短視頻定格在某一幀,然后讓學生認真觀察,分小組思考、討論,在課文中找出對應的說明句子,從而深化學生對說明文內涵的直觀理解。
第二,圖片情境。圖片也是創設說明文直觀閱讀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具體應用中,教師可以搜集和下載與說明對象有關的圖片素材,然后在電子白板上投屏展示給學生,以吸引學生的閱讀感官和注意力。在閱讀和分析說明文中的重要信息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圖片縮放功能,放大圖片的細節部位,使學生的觀察更清晰、仔細。教師還可以應用電子筆標注出文內對應的說明語言和信息,幫助學生直觀體會說明文內容,提升說明文閱讀興趣。
第三,生活事物情境。說明文中所闡釋的內容,和日常生活存在著緊密聯系,教師可以根據說明對象,選取適宜的生活事物創設直觀情境。比如在一些介紹自然現象和科學知識的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運用談話方式或是課件引出相關的生活現象,并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認知體驗,嘗試舉出與此類似的更多生活實例,學生此時會感受到說明文內容和日常生活距離很近,教師順勢揭示說明文的閱讀主題,在學生的濃厚期待中展開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和結構層次,學生只有先明確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才能對說明文的中心展開進一步探索。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優化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方法時,應該著重帶領學生梳理說明順序,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從而增強學生對說明內容的劃分能力,促進學生對說明文知識的高效吸收。具體的說明順序梳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明確說明對象。在分析文章說明對象時,教師必須先讓學生思考教材中的說明文屬于哪種類型,說明文主要可以劃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教師可以把這兩個類別寫在黑板上,鼓勵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和判斷。明確說明文類型后,教師可以繼續讓學生探討說明對象,一般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就是文章標題,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隱藏在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在學生探討過程中,教師可以加以點撥,比如找出事物說明文標題中的名詞或名詞短語,或是找出事理說明文首尾段中“介紹了……的……”形式的短語,這樣學生就可以快速掌握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及其判斷方法。
第二,時間順序梳理。時間是說明文中常用的說明順序,在帶領學生梳理時間順序的說明文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文章中表述時間的詞語,比如具體的年份、日期,或是介紹事物演化和發展歷程的詞句,然后把表述時間的語句以及相對應的說明內容整合起來,繪制成時間線思維導圖,這樣學生就可以對說明文的時間順序一目了然。
第三,空間順序梳理。在帶領學生梳理說明文空間順序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提煉文章中的空間方位詞,比如上下、里外、前后、左右、整體、局部等,學生找出這些空間方位詞之后,教師可以追加問題: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能否畫出文章中具體的說明語句?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運用空間方位詞和對應語句構建組織結構思維導圖。空間順序多出現在實物介紹說明文中,教師此時還可以搭配展示對應的實物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一邊觀察實物資料,一邊繪制思維導圖,這樣學生也能全面把握說明內容和空間順序。
第四,邏輯順序梳理。基于邏輯順序的說明文梳理,教師應該重點帶領學生剖析說明文中的邏輯關系,明確事理的起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主要到次要、個別到一般,等等,指導學生提煉文章中表示因果、邏輯關系以及事理順序的關鍵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等,還有一些具有連接作用的關鍵詞,如“此外”“還”“也”,等等,然后讓學生把這些邏輯詞語和對應語句整理成樹狀思維導圖或者輻射狀思維導圖,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分析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說明順序和結構形式的認識。
向學生講授說明方法,不僅是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的必經之路。學生深入了解說明方法,等同于掌握了獨立解析說明文的金鑰匙。說明文中常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以及作比較五種。
第一,下定義。下定義是說明文中對事物本質屬性進行簡明扼要概括的說明方法,教師在講授該方法時,可以讓學生找出文章中揭示說明對象特征和科學事理的語句。學生找到的語句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區別,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抓住說明對象的本質特征,分析自己找到的語句是否符合這一特征,最后篩選出最準確、最具有概括作用的語句,以深化學生對下定義這一說明方法的認識。
第二,分類別。分類別說明法主要是根據說明對象的各方面性質或者功能,將說明對象劃分為若干類別,然后進行細致介紹的說明方法。教師在講授這以說明方法時,可以讓學生合作閱讀分析文章,在草稿紙上羅列出文內對說明對象某特點和事理的類別,如功能、成因、形狀等,讓學生注意類別不可交叉重復。教師可以根據列出的類別,讓學生把課文中對應的說明語言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出來,或是通過標注特殊符號進行區分,這樣學生就能認識到分類別說明法全方位、多角度、有條理的表述作用。
第三,舉例子。舉例子說明法是借助通俗、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來闡述說明對象的特點或事理。教師在向學生講授時,可以先讓學生識別和摘錄說明文中的例子,然后為學生設置問題:通過了解這些事例,你掌握了說明對象的哪些特點?這些例子的作用是什么?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對教師的問題做出回答,體會到舉例說明法在真實、有力地說明事物和事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追加問題:針對說明對象的某個特征,同學們也嘗試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吧!學生通過舉例活動,可以更扎實地掌握舉例說明法的特點及其運用方式。
第四,列數字。列數字說明法主要有確數和約數兩種形式,教師在向學生講授該方法的過程中,應該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向學生發布“找數任務”,也就是找出文章中的確數和約數。學生合作完成任務后,分小組輪流匯報“找數”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聽取學生的匯報,如果發現學生找到的數中出現表示年、月、日的內容,教師應及時加以糾正,告知學生這些并不屬于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而是時間表述語,從而深化學生對列數字說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作比較。作比較說明方法在增強說明效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實際講授時,可以讓學生針對文章中的類比和對比兩種形式展開閱讀分析,如對于類比說明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探討文章采用了哪些同類事物進行比較,闡釋了說明事物的哪些共同點;講解對比說明法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煉文章中的不同類別的事物,合作思考和總結這些事物的區別之處,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作比較說明方法的化繁為簡、化深為淺的說明作用。
通過閱讀探究,學生在對說明文說明順序、層次結構、說明方法產生總體感知和把握后,教師有必要延展讀寫結合思維,為學生設計說明文寫作任務,強化學生對說明技巧的運用能力,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將說明文語言藝術滲透到實際創作中,也能鞏固提升說明文閱讀效果。
教師在為學生設置說明文寫作對象時,可以選取學生身邊的事物,比如說明校園中的某座建筑、教室環境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自主命題。在學生正式寫作之前,教師應該在電子白板上展示學生繪制的各式思維導圖,講授說明方法的板書和課件等,以此擴展學生的說明文創作思路。在學生進行說明文寫作時,教師應該及時進行指導,這種隨堂訓練形式的寫作篇幅不宜太長,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說明文閱讀收獲,在寫作訓練中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一兩種說明方法,著重說明對象事物的某一項本質特征,同時注意說明語言的簡明和準確,從而達到增強學生說明文閱讀能力和寫作運用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當前初中生閱讀語文說明文的興趣普遍偏低,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直觀性不足,教學方法欠缺科學性等,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了學生說明文閱讀能力的強化和完善。針對這些難點,教師在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中,應該為學生創設直觀閱讀情境,帶領學生梳理說明順序、講授說明方法、開展讀后寫作訓練,以喚醒學生的說明文閱讀期待,引導學生對說明內容進行整體把握,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說明文的能力,幫助學生將說明技巧滲透到寫作中,從而實現對說明文閱讀教學手段的全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