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北京建筑大學圖書館,北京 102616)
基于智慧化建設背景下,面對讀者服務面臨的挑戰,高校圖書館應緊跟時代發展變化,通過智慧化建設對服務模式進行創新,改善讀者服務氛圍,強化圖書館的教育職能。 因此,本文目的在于通過構建多元化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激發讀者閱讀積極性,使其在閱讀中能夠享受高品質的閱讀服務, 與此同時,通過該讀者服務模式搭建也可有效助力高校培養專業化人才,進一步提高人才培育質量。
讀者服務指館員根據讀者的需求,以合適的方式和手段,指導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與服務,幫助讀者解決問題,使讀者查詢和獲取館藏資源需求的行為得到滿足。 而讀者服務主要是立足于信息傳播功能,將讀者需求作為依據所開展的相關服務業務。 高校應明確讀者是圖書館所服務的主要對象,其屬于圖書館存在的重要意義,從某種角度講,圖書館的建設質量與讀者服務質量有直接關系,所以,高校在針對圖書館進行人才引進、資源優化、軟件更新以及各類資源購置時都應立足于讀者服務來開展。 只有將讀者服務工作有效落實, 才能將圖書館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并且其也能更好適應時代發展。
智慧化圖書館建設的理念下,高校圖書館在創新讀者服務模式時應注重強調“智慧化服務”,并且要以此為根據引進各種先進的服務理念與智能化設備,提高強化讀者服務力度,使廣大讀者能夠感受更好的校園服務。 例如,北京建筑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北建大圖書館)已將智能座位預約系統引入,師生可提前進行網上預約, 面對受眾群體直接反映館內人流情況,減少人員接觸,縮減座位尋找時間,還提供預約超期提醒、導讀導借等閱讀服務,通過移動圖書館、自助借還(RFID)系統、自助圖書消毒機、自助復印機等實現智能化。
智慧化圖書館的全面建設需要對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先進化設備加以引入,因此,需要有充足的建設資金進行設備更新、技術開發和軟件升級等相關工作。 但部分高校能夠投入到智慧化建設方面的資金較少,使高校圖書館智慧化建設以及讀者服務模式優化深受影響。
高校建設智慧化圖書館確實能夠為讀者服務模式優化提供全新的發展機遇和可行性,但是對于信息安全防護難度明顯增加。 無論是個性化服務方式還是學生檔案建立皆與個人隱私問題相關,所以校內信息安全防范極為重要。 因此,對于落實高校學生信息保障以及安全管理等工作,校內智慧化服務建設人員以及圖書館工作人員皆應加以重視。
圖書館智慧化建設中運用的新興技術越來越多,使得智慧圖書館館員必備的技能也越來越多。 智慧圖書館館員是圖書館智慧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既承擔著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創造者和執行者的角色,同時又是智慧形態的建設者,這對于一直從事傳統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館員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
為確保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逐漸優化,圖書館管理者及工作人員應結合時代變化轉變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意識。 為滿足學校師生的不同需求,全方位、多樣化提供科研、學習、工作乃至于休閑娛樂的敞開式服務。 對服務模式進行創新時應不斷開創發展渠道,可結合自身條件合理選擇館外機構進行合作,以此構建多樣化的讀者服務模式。
首先,在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 高校圖書館可與同地區內其他智慧圖書館展開橫向合作,構建網絡資源共享、實體資源互動、特色資源互借的讀者服務格局,以聯盟合作的方式搭建圖書館資源共同體,確保讀者能夠享受豐富的資源服務。 其次,可面向社會進行招商。 由此為讀者提供形式多樣的有償服務,圖書館為其提供場地、 社會機構則要承擔資金和技術支持,最大限度地將高校圖書館場地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 例如,北建大圖書館聯合新華書店、西單圖書大廈等優質書商,建立實體書店“三味書吧”,建設影音室以及休閑會客區;引進了朗讀亭、自助咖啡機、自助販賣機等,通過與社會資源的合作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人臉識別、神經網絡等技術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將為圖書館智慧化建設帶來新的機遇。 圖書館的智慧化建設方向具有鮮明的特點, 將打破傳統圖書館的局限性,在時間和空間利用上凸顯優勢,智能地感受到用戶的需求,在交互、共享的模式下推進資源、技術和服務等的相互融合,全面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效率和效果。 人工智能促進讀者智慧服務模式的創新,在實際建設任務中圖書館應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具體運用給予高度重視,將其視為整個智慧化建設的動力和導向,以促使智慧化讀者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強化讀者智能體驗,由此將智慧化服務效能充分彰顯。
首先,在智能檢索、智能關聯和智能推送方面。 人工智能系統可根據讀者的檢索行為,借助語義分析技術、關聯信息挖掘、知識圖譜以及機器學習的技術來解讀用戶的檢索目的, 通過算法推測讀者的檢索意圖,對館藏資源進行智能篩選后,將推送符合讀者需求的資源,快速定位檢索目標,準確地為師生群體提供差異化推送服務;其次,在人工智能服務體系方面。 科學構建智能感知體系,在讀者服務模式中,將依托于RFID 技術的智能導航機器人加以融入, 實現機器人分揀定位圖書、機器人咨詢服務等,通過該技術的結合可大幅降低讀者搜索書籍資源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工成本的投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有利于疫情防控。 還可充分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紅外檢測技術,通過將這兩項技術在智慧化圖書館建設中加以運用,有利于智慧館員更為全面地收集讀者行為數據,并構建具體的讀者行為模型,通過對讀者進行全方位了解,給予其個性化服務,大幅提升讀者的閱讀滿足感。 與此同時,人臉識別技術可自動完成身份驗證,方便讀者進行資料查詢和閱讀。 最后,高校可規劃建設“圖書館+”服務體系,突破傳統圖書館地域和時間的限制。 比如“圖書館+教學樓”“圖書館+科研中心”“圖書館+食堂”“圖書館+宿舍”等,在不同的角落增設智能書柜或智慧書屋,將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場所進行分散,擴大讀者的閱覽空間。 另外,為促使讀者臨館智能體驗感增強, 智慧化圖書館還可引進VR 眼鏡,在多維信息空間創建一個虛擬信息環境,使讀者具有身臨其境的沉浸感,走進虛擬的現實世界,為讀者構建智慧型模擬空間以及眾創空間。
智慧化管理體系構建應從三方面同步落實,首先是管理制度方面, 隨著智慧化圖書館建設日漸深入,傳統管理制度弊端更為凸顯,而這一情況對于高校優化和創新讀者服務模式構建十分不利。 鑒于此,高校應結合發展實情對智慧化管理制度加以完善,以此為高校構建智慧化讀者服務提供基礎保障。 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學校結合時代發展趨勢, 合理優化管理制度,并且要針對新技術進行詳細且科學的規劃,與此同時,應注意對相應數據格式進行統一和規范,為高校圖書館構建智慧化讀者服務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另外,高校也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完善的行業技術標準,優化協同服務制度,確保高校圖書館能夠穩定運行。 其次,管理模式方面,智慧化圖書館工作的運行保證,與管理模式有直接關系,管理模式是否科學對于讀者服務質量以及圖書館長遠發展關聯十分密切。 在智慧化圖書館建設這一背景下,優化和創新服務模式需要立足讀者需求,并將其個性化閱讀需求作為依據,改建現有圖書館管理模式,以此確保日常工作中能夠為讀者提供高效的閱讀服務和體驗。 當前,互聯網技術應用已基本普及,因此,各高校可建立“互聯網+”的圖書館智慧化管理模式,助推智慧化讀者服務穩定運行, 并讓讀者由此獲取充足的閱讀資源。 另外,科學管理模式下,高校也可為讀者營造健康且愉悅的閱讀環境,這樣既可以更好地滿足眾多讀者的閱讀需求, 同時也可使讀者與圖書館的黏度增加,為圖書館持續發展奠基。 最后,管理技術方面,隨著科學技術逐漸提升, 各種新型管理技術也持續衍生,而高校若想盡快實現智慧化讀者服務模式,則要對新技術、新設備給予高度重視,并且各學校應結合自身經濟和發展狀況適當引入,以此促使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優勢更為明顯,提高用戶體驗。 通過對先進管理技術的靈活運用,可使讀者服務更為便捷且全面,并且在該類技術支撐下, 也能更為精準的識別讀者服務需求,并為其提供更加精準的閱讀服務。
對學科館員和咨詢館員的培訓是智慧館員隊伍建設的一個主要途徑,全新的讀者服務模式構建需對館員作用給予高度重視,而這則需要圖書館營造創新環境和學習氛圍,組織教育培訓活動。 尤其是在智慧化圖書館建設背景下,圖書館應注重多學科專業化人才引進,完善崗位設置,均衡智慧化館員隊伍的學科和專業化比例,綜合利用好崗前培訓,優化智慧化館員的專業知識結構、 增強智慧化館員的專業發展理念、提高智慧化館員的創新能力。 構建智慧館員課程培訓體系,定期開展培訓,增強其數據分析能力和網絡信息安全的管理及維護能力,確保滿足智慧化圖書館發展的需求。
圖書館管理人員可對現有館員進行劃分,將其分為不同類型的智慧館員, 進而制訂不同的培養方案。對于專注學術研究的館員,學校可為其提供專業的學術研究平臺,提供更多學術交流機會,讓其對當前圖書館智慧化發展動態充分掌握,同時結合高校發展實際,為圖書館智慧化建設輸入新的工作理念,對讀者服務內容不斷拓展,以此為讀者提供更多智慧化閱讀服務;對于技術型智慧館員,圖書館應聘請專家定期進行技術指導,使其對先進技術充分掌握,以確保其能夠為高校構建智慧化讀者服務提供相應技術支持;對于擅長交際的業務型館員,以短期培訓的方式提高其智慧化圖書館綜合素養與工作能力,豐富自身圖書館管理和服務知識,由此推動智慧化讀者服務能夠順利構建。
綜上所述,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日趨成熟,為高校圖書館智慧化建設和發展孕育了新功能,為傳統圖書館智慧化轉型提供了動力和技術支持。 基于此背景,高校需要創新服務理念、依托人工智能、完善管理體系、加強智慧館員建設,將智能技術全面融入圖書館智慧化建設中,打造多元化的讀者服務模式,助力圖書館智慧化建設邁入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