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為強
(江蘇科技大學科技處,江蘇 鎮江 212000)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創新越來越被許多國家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國家經濟的成功與國家利用創新知識的效率息息相關。 眾多國家將高校視為經濟增長的引擎,這將鼓勵高校重新調整自己的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新能力,通過技術轉移的方式回饋社會企業。 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和高校收入的來源,高校至企業的技術轉移活動日益重要。 為了提升這種技術轉移的效率,有必要分析影響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效率的因素,并研究出相應對策。
2001 年,中國確定了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六所高校的技術轉移機構,確認這六所高校的技術轉移機構為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經過多年的努力,基于我國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對創新探索給予了相應的支持、鼓勵、引導,我國在技術轉移方面獲得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截至目前,我國已在多所高校建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可以看出,我國在高校技術轉移服務組織方面具備一定的規模,而且還在向增長的方向發展。
然而,與美國高校相比,美國在高校技術的實際轉移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主要原因是美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強,相關法律法規比較完善,在全社會形成了良好的技術研發保護氛圍和環境。 同時,經過百年的努力,美國在技術轉移方面已經非常成熟。 此外,許多美國企業具有很強的技術開發和整合能力,因此美國在高校技術商業化方面壓力不大,并形成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程序化過程。 國內高校沒有足夠的技術轉移經驗,也沒有在產業界建立網絡,因此在概念和實踐結果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技術轉移效率有待提升。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支持和鼓勵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許多重點高校都建立了國家技術轉讓中心。 但是,中美兩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式上還存在較大差異。 例如,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接受者為高校企業,而在美國,高校將新技術授權給高校以外的企業。
技術轉移是一個比實物資產收購更為復雜的概念。 事實上,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應該包括兩個組織的資源和能力的交流。 技術轉移所涉及的知識的性質,即可轉讓性和透明度,將成為這一進程成功的影響因素。 知識的可轉移性是指知識可轉移的程度。 如果知識是隱性的,則很難通過隱性的分享或僅通過編碼符號進行傳遞。 因此,如果技術轉移過程中涉及更多的隱性知識,則需要高校提供更多的隱性知識技術服務,如技術培訓和咨詢等技術服務,使得企業能夠保持積極的轉移態度, 更快地做出轉移決定,并支付轉移行為。 基于此分析,高校對企業的技術服務能力越強,高校至企業的技術轉移效率越高。
技術吸收能力是指技術接受者識別外部技術知識、理解技術知識和利用技術知識的能力。 現有的知識管理文獻研究表明,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對企業的技術認知和技術評價有著顯著的影響。 技術吸收能力強的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技術知識解決所面臨的技術問題,快速實現技術成果轉化和面向市場的產品開發。 一般來說,在高校技術轉移活動中,高校技術能力高于國內企業技術能力,高校與國內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技術距離。 對國內企業而言,高校技術涉及高度系統化、復雜化的知識,只有具有較強技術吸收能力的企業才能準確判斷和識別其在技術轉移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 因此,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快速理解高校技術服務提供的隱性知識,并確定這些知識是否可以用于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基于此分析,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越強,高校至企業的技術轉移效率越高。
信任是指雙方之間的相互信任,表現為雙方對能力和行為的相互認可和信任。 由于技術知識難以準確量化,在技術知識轉移過程中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轉移各方相互擔憂。 對于高校發明人來說,害怕不能從另一方獲得全額回報會降低他們轉移知識的意愿。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擔心高校發明人無法滿足他們的知識需求,或者發明人利用隱性知識難以衡量的特點欺騙他們,從而無法將他們需要的所有知識轉移給他們。 技術轉移活動需要雙方付出時間和精力的成本,因此在技術轉移之前,技術人員對是否與另一方進行技術轉移有一定擔憂,這主要取決于雙方的相互信任程度。 基于此分析,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信任度越高,高校至企業的技術轉移效率越高。
技術市場交易環境主要包括市場交易信息、交易便利性、交易程序復雜性等。 首先,高校發明人的技術轉移動力相對不足。 發明人在取得技術成果后,在科學研究領域獲得了成就感和學術地位,往往缺乏進一步深化成果轉化和從事技術應用的動力。 因此,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僅由發明人本人掌握,高校與企業的科技信息和成果信息交流機制并不順暢。 其次,由于高校是社會的象牙塔, 技術發明者大多從事科學研究。他們在處理技術市場方面缺乏經驗,很難就交易的細節,特別是隱性知識服務環節迅速達成協議,知識產權政策不夠清晰透明,這種情況會降低高校技術轉移的效率。 基于此分析,高校技術許可市場的交易環境越好,高校至企業的技術轉移效率越高。
基于上述高校技術轉移效率影響因素分析,研究出以下高校技術轉移效率提升對策:
(1)提升高校對于企業的技術服務能力。 高校應建立以技術服務為核心的技術轉移模式,重視技術隱性知識轉移過程,將發明人提供的隱性知識技術服務與高校提供的成果轉化服務、科技服務相結合,增強企業對高校隱性知識技術服務的意識。
(2)提升國內企業對于高校技術的吸收能力。 國內企業應重點收集、培養科技項目開發、轉讓以及具備法律、市場、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需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能夠準確判斷和識別高校技術轉移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知識。 注重培訓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邀請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企業實踐經驗的人才和專家進行技術轉移,為他們提供專門的人員和費用,以確保相關專家和人才在實際工作中的積極性和專業性。 同時,也需提高企業團隊相關人員的技能和水平,提升企業技術開發和整合能力。
(3)加強國內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信任程度。 我國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執法力度不強。 需要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投入更多的信任成本,有效地保護相應的新技術。 高校發明人員應該嘗試花更多的時間與技術團隊在一起,了解轉移企業的規范,甚至與轉移企業的關鍵人員建立良好的關系,提高知識的透明度, 企業對于高校的開放將有利提升技術轉移效率。 此外,一些技術上的信息或訣竅仍然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密集互動來傳達的, 這個過程可能是反復的,需要額外的人際接觸。 因此,高校與企業人員之間的一些社會活動也可能有助于加強兩者間的信任程度,進而促進成功的技術轉移。
(4)建立清晰透明的知識產權政策。 對于任何打算與企業建立發明技術轉移伙伴關系的高校來說,關鍵的第一步是制定一項清晰透明的知識產權政策,該政策可供高校研究人員和企業合作伙伴咨詢。 在許多情況下,知識產權政策是機構內所有主要利益相關者參與過程的結果。 高校知識產權政策通常涵蓋所有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和版權,但也可能規范專有技術的轉移。 將知識產權政策修訂成為一份動態文件,必要時可對其進行審查,以澄清技術轉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此外,關于技術轉移過程中的收入分配的規定是大多數知識產權政策的關鍵要素。 收入分配為研究人員提供了重要的激勵,以確保他們向相關機構展示自己的發明,并尋求最佳的商業化途徑。
(5)設立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 高校內的技術轉移活動最好通過設立一個專門的辦公室來進行。 在不同的國家或機構中, 技術轉移辦公室的名稱不同,其任務可能僅限于知識產權管理和技術轉移,或者其任務范圍可能更廣,不僅包括技術轉讓,還包括與私營部門的任何互動或合同關系。 設立一個專門從事技術轉移的辦公室,可以使得高校技術轉移活動更加專業化。 辦公室應該了解如何識別潛在企業用戶的技術吸收能力和發明人的技術服務能力,幫助企業獲得進一步發展所需的技術資源,幫助發明人提高技術知識服務能力,提升高校技術轉移效率。
本文對我國高校技術轉移的現狀進行了闡述,指出我國高校技術轉移與美國高校之間的差距。 從高校對于企業的技術服務能力、 國內企業技術吸收能力、國內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信任程度以及國內技術市場交易環境四大方面分析了影響高校技術轉移效率的因素。 基于高校技術轉移效率影響因素研究分析結果給出若干高校技術轉移效率提升對策,以加快技術轉移的進程,加速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