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劉玉玲
(1.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普外科;2.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感染科,廣東 廣州 511300)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簡稱艾滋病,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其主要通過逆轉錄病毒對CD4+T淋巴細胞產生損傷,引發細胞免疫功能不全,進而使患者易合并各種機會性感染。HIV入侵機體后,不僅能夠通過對CD4+T淋巴細胞進行攻擊,減少循環中CD4+T淋巴細胞,使細胞對肺結核(tuberculosis,TB)抗原應答能力嚴重受限,還會增加機體內炎癥因子的分泌,使患者容易感染結核分枝桿菌(MTB)[1]。MTB入侵機體后,機體產生持續性免疫應答,但是不會出現結核病相應的臨床癥狀,成為TB潛伏感染者,當HIV感染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潛伏的MTB會被重新激活,進而發展為TB。相關研究顯示,HIV感染者/AIDS患者感染MTB之后,會誘導炎性因子的釋放,增強HIV的復制,不利于病情恢復;HIV與TB相互作用,不僅可以加速HIV感染發展為AIDS的進程,也會提高TB患者的病死率[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間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收治的136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合并TB感染將其分為合并TB組(50例)與無TB組(86例)。納入標準:HIV感染者/AIDS患者分別符合《特殊感染外科學》[3]《艾滋病診療指南(2011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合并TB組患者同時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單純肺外結核病者;存在血液系統疾病或其他影響免疫系統疾病者;伴有其他相關傳染性疾病者等。本研究已取得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觀察指標①收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體質量指數(BMI)、婚姻狀況、吸煙史、飲酒史]及疾病相關資料[世界衛生組織(WHO)分期、有無抗HIV病毒治療、入院時CD4+T淋巴細胞數、HIV感染途徑、卡介苗接種史、TB家族史、其他機會性感染],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入院時,采集所有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經抗凝處理后,使用流式細胞儀[貝克曼庫爾特(美國)股份有限公司,型號:CytoFLEX]檢測CD4+T淋巴細胞數。WHO分期:Ⅰ期(無癥狀期,無癥狀,持續的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Ⅱ期[輕度疾病期,無原因中度體質量下降(< 10%)、反復性上呼吸感染、帶狀皰疹等]、Ⅲ期[中度疾病期,無原因重度體質量下降(≥ 10%)、無原因超過1個月慢性腹瀉、長期發熱等]、Ⅳ期[嚴重疾病期(艾滋病期),HIV消耗綜合征][6]。②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中,篩選出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危險因素篩選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單因素分析合并TB組中WHO高分期(Ⅲ期、Ⅳ期)、有吸煙史、入院時CD4+T淋巴細胞數 < 200個/mm3、無卡介苗接種史、有TB家族史、有其他機會性感染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無T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例(%)]

續表1
2.2 影響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將其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WHO高分期(Ⅲ期、Ⅳ期)、有吸煙史、入院時CD4+T淋巴細胞數 < 200個/mm3、有TB家族史、有其他機會性感染均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OR= 3.757、1.795、2.307、4.019、3.392),卡介苗接種史是HIV感染者/AIDS合并TB感染的保護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0.588)(均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方式

表3 影響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感染HIV后患者的免疫力會明顯降低,免疫系統的崩潰導致了患者感染相關性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其中TB是常見的并發癥類型,據相關文獻報道,大約有30%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會并發結核病,兩種疾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加速病情的進展,使患者的疾病更加復雜,生存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生命安全受到威脅[7]。因此,分析影響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危險因素,對臨床采取積極的預防、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WHO高分期(Ⅲ期、Ⅳ期)、有吸煙史、入院時CD4+T淋巴細胞數 < 200個/mm3、有TB家族史、有其他機會性感染均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卡介苗接種史是HIV感染者/AIDS合并TB感染的保護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隨著HIV感染者/AIDS患者WHO分期的增加,患者病情逐漸加重,體內的免疫細胞會被大量破壞,導致患者免疫力低下,進而降低機體對MTB的清除能力,導致合并TB感染的發生風險大幅增加[8]。對于有吸煙史的患者,因香煙內的有害物質會對患者氣管部位的黏膜造成損傷,使呼吸道黏膜免疫屏障受到破壞,抵抗外界病原體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結核桿菌的入侵,從而導致TB感染發生。CD4+T淋巴細胞是機體免疫細胞的一種,具有指揮機體抵抗微生物侵害的功能;CD4+T淋巴細胞是HIV的主要靶細胞,隨著患者CD4+T淋巴細胞的減少,可致使機體細胞免疫力迅速下降而增加合并TB感染的風險[9];此外,相關報道中顯示,CD4+T淋巴細胞數量越高說明患者免疫功能受疾病影響程度越小,抗TB感染能力也就越強[10]。而伴有TB家族史的患者可能在與患有TB家屬的日常生活中接觸密切,未做到相應的防范措施,使其受到家屬的傳染,從而增加TB感染風險。既往有報道表明,其他機會性感染可與HIV產生協同作用,造成機體免疫系統受損,使結核分枝桿菌在機體定植率增高,從而增加TB感染風險[11]。卡介苗是由減毒牛型結核桿菌懸浮液制成的活菌苗,具有增強巨噬細胞活性,加強巨噬細胞殺滅腫瘤細胞的能力,活化T淋巴細胞,增強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因此,卡介苗接種是預防TB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12]。
根據上述影響因素,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來預防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①為了預防疾病發展至WHO高分期(Ⅲ期、Ⅳ期)階段,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普及宣傳HIV/AIDS預防知識,充分了解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堅持每年至少一次去醫院進行全身體檢,防止疾病進入后期階段。②改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如吸煙、酗酒、熬夜等。③加強日常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因身體素質下降而導致免疫力降低情況的發生,從而減少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發生。④日常生活中如有家屬患有TB感染疾病,應做好防范措施,最好非必要則不接觸,不共用物品,從根源上杜絕傳染的機會。⑤降低其他機會性接觸,囑咐患者及時治療,降低體內病毒水平,減少傳染機會;減少不必要輸血,做好血液與血液制品管控,保證血液制品安全;不與他人共用會暴露血液或體液的器械與用具;生活中注意外傷防護并避免母乳喂養;女性在孕前做HIV檢測,HIV陽性者要做母嬰阻斷。⑥及時接種卡介苗,提高自身免疫,減少TB感染的發生。
綜上,WHO高分期(Ⅲ期、Ⅳ期)、有吸煙史、入院時CD4+T淋巴細胞數 < 200個/mm3、有TB家族史、有其他機會性感染均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TB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卡介苗接種史是AIDS合并TB感染的保護因素,臨床上可根據上述影響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降低TB感染率。由于本研究樣本數量較少,且不能排除職業、地區及生活水平等因素對本研究結果的影響,臨床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與探討范圍,獲得更為準確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