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晨曦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1)
校服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大眾服飾所不具備的特殊教育功能,然現行校服大多款式落后、缺乏個性化。近年來,國外學者對校服進行了一些研究,保羅·富塞爾《品味制服》[1]描述了各種制服的歷史變遷及豐富含義;山內智慧美《20 世紀漢族服飾文化研究》[2]展現了中國學生制服的發展歷程;瑞安蓋奇《新西蘭小學兒童的防曬保護》[3]對校服的功能性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方面,閻光才《校服的一種文化詮釋》[4]、邵素梅《學校文化的風景:服飾文化建設》[5]闡釋了校服與服飾文化的理論思辨;李守?!队尚7l的思考》[6]通過中日相關問題的對比進行了反思;錢潔《校服:一種身體管理策略》[7]詮釋了校服中的教育理念;周婕、何天虹《我國中小學校服現狀研究及服裝品牌企劃》[8]進行了校服品牌企劃方案研究。本文將從服裝舒適性的角度探析現行中小學校服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中國傳統服飾元素進行校服的創新設計,以期為我國中小學校服的設計與發展提供借鑒。
生物學研究表明,舒適狀態下人的工作效率較非舒適狀態高,其觀察力、敏捷度、操作性等均處于最佳狀態,因此研究并提高服裝的舒適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服裝舒適性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講,服裝的舒適性是指著裝者通過感覺(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知覺等對所穿著服裝的綜合體驗,包括生理的舒適感、心理的愉悅感和社會文化方面的自我實現、自我滿足感;狹義上講,服裝舒適性就是指生理舒適性[9]。為進一步研究中小學生在穿著校服時的舒適狀態,本文從生理舒適性及心理舒適性兩個角度來分析,如圖1。

圖1 服裝舒適性研究模型Figure 1 clothing comfort research model
服裝的生理舒適性包括適穿舒適性、觸覺舒適性和熱濕舒適性。
1.1.1 適穿舒適性
適穿舒適性包括著裝合體性、服裝壓力及對人體運動的影響等。校服作為中小學生日常穿著的服裝,則必須滿足學生日常運動及休息狀態的需要。本文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服裝放松量的設置,即中小學生生長發育速度快,體型變化明顯,活動量以及運動幅度較大,應在背寬處、腋下、襠部、膝蓋等處設置較合理的松量;二是手臂的運動較其他部位頻繁,為了美觀可加入隱形褶裥;三是分割線的設置,即分割線可以根據人體運動時皮膚的伸展方向來進行設計,不僅美觀合體還能使上身自如轉動。
此外,服裝壓力也是影響服裝舒適性的重要指標之一。上衣的壓力主要集中在肩部,下裝的壓力主要集中在腰圍線上,服裝太重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如駝背等,因此校服的自身重量首先不應太重,尤其是冬裝校服;其次,為滿足人體基本活動,校服不應勒得太緊而對人體產生束縛;最后,人體運動或姿勢變化都會導致人體體表曲率變化而產生服裝對局部的壓力,因此在人體曲率變化較大的部位如膝蓋、肘部等關節處需降低服裝對關節所產生的壓力。
1.1.2 觸覺舒適性
觸覺舒適性是指人體皮膚受服裝材料的表面性能及物理機械性能的影響,主要包括織物手感、刺癢感、冷暖感、黏體感等??椢锸指惺侵赣檬钟|摸、攥握織物時織物的某些物理機械性能作用于人手并通過人腦產生對織物特性的綜合判斷??椢锸指胁粌H影響著裝舒適性,而且還影響著服裝的造型及保型性。校服是學生日常穿著的服裝,因此對于服裝材料具有較高的要求。中小學校服的國家標準中規定了校服面料水洗前后的標準,以及校服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其棉纖維含量標稱值應不低于35%等要求。
1.1.3 熱濕舒適性
熱濕舒適性是指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人體著裝后的熱、濕狀態平衡,不熱不冷、不濕不悶,滿足人體生理狀態要求,使人體感到舒適的服裝性能。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之后會出汗,這時回到教室上課,一冷一熱就容易感冒,因此校服的吸濕透氣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在設計中小學生校服時應首要考慮服裝穿著的舒適性,滿足學生日常學習及體育活動時體態變化的需要;在保證款式設計的基礎上,對服裝的結構進行優化,尤其是在運動幅度較大的區域合理地設置松量,避免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局部受到服裝的擠壓產生不適;此外,服裝面料對服裝舒適度也有較大影響,未成年的服裝尤其是貼身的服裝,應當選擇透氣性、透濕性較好的天然材料,色牢度、甲醛含量、拉伸強度、水洗前后的變化都應符合國家標準;在安全健康方面,應當具有抗菌防臭、防紫外線、阻燃等特點,同時服裝配飾如領帶、領結等需易解開。
服裝的心理舒適性包括色彩、款式及對應場合穿著的合適性。
1.2.1 色彩
中小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研究對于校服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想滿足校服穿著的心理舒適,就必須掌握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人的生長過程中有兩個“發育高峰”,一個是在出生后的半年左右,另一個則是10~12 歲左右,即青春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在心理及生理上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此階段的學生對于校服的要求不僅僅是滿足穿著舒適,他們更加追求款式新穎、個性化的服裝。目前,中小學校服大多以深藍、天藍、紅色、橘黃、白色為主,色彩純度明度都很高,有很強的辨識度,而這幾種顏色已沿用數十年,欠缺新穎性。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在服裝顏色的選擇上也越來越看重色彩的流行趨勢。
1.2.2 款式
歷年來,中小學校服在款式上也是千篇一律,主要有運動裝和制服裝兩種。我國的校服一直是以運動裝為主,運動裝的特點就是松量大,能夠滿足學生課外活動的需要,但是臃腫的款式掩蓋了學生青春的個性;而制服類校服比較合體、正式。制服類校服主要受到日韓校園文化的影響,國內很多私立學校紛紛效仿,但是制服類的校服制作成本較高,如若用低成本的面料制作,服裝挺闊度不夠,容易走形。此外,國內學校一般不設置換衣間,體育課時,學生沒有場所更換運動服,所以制服類的校服并沒有像運動裝那樣普及??钍皆煨蛦我皇俏覈7F階段發展的一個特點,如若一直借鑒甚至抄襲國外的設計,難免會讓本民族的傳統服飾文化斷層。校服的設計應當結合本地或本校的特色及文化,既不要像運動裝那樣隨意,也不要像制服套裝過于拘謹,既要反映一所學校的精神風貌,也要符合青春期少年對于服裝時尚性的追求。
1.2.3 場合
校服按照穿著場合不同,可分為日常裝、運動裝、禮儀服、學位服等等。大部分學校為學生配備一套運動裝,私立學?;蛘邔W費較高的學校會配備一套運動裝和一套禮儀服,根據不同的場合,穿著不同的校服。但根據國內情況,大多數學校以運動裝為主,且校內并無更衣室。學生的日?;顒又饕猩险n、課外活動、升旗儀式、典禮、會議等,按照禮儀規范,不同場合應穿著合適的服裝,因此,設計出適合多場合穿著的校服顯得尤為重要。

表1 校服顏色分類Tab.1 Color classification of school uniforms
校服的穿著對象為中小學生。目前,我國在校的中小學生大多為00 后和10 后,這一年代的學生生長于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街頭、二次元、游戲、偶像、藝術文化等圈層文化,都對他們的服裝消費有顯著的影響。cos 圈、jk 圈、漢服圈、Lolita 圈、Furry圈等小眾圈層文化,也深受學生的喜愛。而這批學生的家長也大多以90 后、80 后為主,也就是千禧一代的社會群體。這類人群“機不離身”,知識層面廣、自我要求高、審美能力強,具有很高的品牌忠誠度,追求品質,這也促使其愿意增加對孩子校服的花費支出。
通過上述對服裝舒適性及消費者心理分析,得出以下設計思路。在校服款式設計方面,要注重“動靜結合”,學生在校的體育活動居多,且大多數學校沒有更衣室,因此校服的運動功能性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這一代的學生對于時尚潮流信息較為敏感,追求個性化、小眾圈層文化,為了提升學生對于校服的接受程度,在款式設計上也應融合潮流元素。本次設計中,在符合服裝舒適性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如立領、對襟、大襟、盤扣、坎肩等設計元素。
在校服色彩方面,目前大多數學校以純色搭配為主,很少有圖案的裝飾。本次設計中,色彩以藍色調為主,對比色黃色為點綴。藍色是冷色調中最冷的色彩,有勇氣、冷靜、理智和永不言棄等含義。藍黃色搭配,不管是在升旗儀式等正式場合,還是在日常體育活動中,都較為合適,莊重而不失活潑。在校服的面料選擇上,學生的身心健康最為重要,應最大限度地采用新型綠色環保面料。學生的運動時間較多,服裝面料的透氣性、透濕性及色牢度等都應在國家標準范圍之內,并且綠色環保無污染。秋冬款的服裝,面料應注重保暖、防水等特性,同時可以設計可拆卸的內里,以應對不同季節溫度的穿著。
根據不同的季節、場合選取3 款進行設計分析,分別為中學夏裝、中學秋冬制服、中學運動裝。
如圖2 為中學夏款的校服,整體色調為藍色調,黃昏湛藍加上黃色點綴,沉穩、大氣不失活潑。在款式設計上,融入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元素及裁剪方式,男童的上裝為中式立領,對襟,盤扣固定;袖子為連身袖,為兒童上肢活動提供充足的空間。女童的上裝為中式立領對襟的短袖,盤扣固定,在左側拼接一塊不規則的搭片,增強了服裝的層次感及時尚感;下裝為裙褲,方便女學生進行體育活動。

圖2 中學夏款校服Fig.2 Middle school summer school uniform
如圖3 為中學秋冬制服,整體色調為藍色調,輔以黃色點綴。男童上衣為連身立領的長款風衣外套,內有可拆卸的羽絨內膽,適用于秋冬季節,一衣多穿,門襟紐扣為中式盤扣。女童上衣靈感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云肩,雙層的門襟設計,領子為西式的青果領;下裝為毛呢長裙,利于保暖。

圖3 中學秋冬制服Fig.3 Middle school autumn and winter uniforms
如圖4 為中學運動裝,適用于春夏季節,融合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立領大襟的款式。男童上衣為中式立領,大襟,考慮到兒童的活動需求,設計落肩袖,增大上肢活動空間,下身為運動褲裝。女童款式為兩件裝,內穿蝙蝠袖長袍,外搭中式風格馬甲,下穿運動褲;長袍的下擺在運動時可拆卸,既美觀又實用。

圖4 中學運動裝Fig.4 Middle school sportswear
綜上,三款校服設計從服裝的生理舒適性及心理舒適性的角度出發,結合穿著對象的服裝消費心理,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校服設計中,增加了校服的時尚感,同時也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中國文化藝術美學和民族風格。
校服在教育場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能夠反映一所學校的文化特色、辦學理念等,還具有大眾服飾文化所沒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和文化內涵。而國內大多數的學校習慣將校服當成一種非教育元素,從而忽視了校服的教育功能。本文從服裝舒適性角度出發,通過對穿著對象的分析,將中國的傳統元素融入到校服的設計中去,同時滿足了校服的功能性和育人功能。針對國內校服市場存在的問題,學校應當充分發揮校服的教育功能,深刻挖掘校服的文化內涵,可以讓學生與家長參與校服設計,改善校服推行制度,融入民族或當地的文化特色,增強校服的識別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