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葉,袁小筍,張 蕾,馬慧利,董 薇,李長生,張敬偉,任中海,張怡飛
(1.南陽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二病區,河南 南陽 473000;2.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河南 南陽 473000;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1)
胃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高、惡性程度高,且早期不易被發現,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療效不佳,病死率較高[1]。有研究發現,轉移和復發是導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2]。因此,探討與胃癌轉移和復發相關的分子機制對指導治療及改善預后意義重大。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種缺乏開放閱讀框的RNA,沒有或僅有少量蛋白編碼功能,長度>200 nt,可對表觀遺傳、轉錄及轉錄后基因表達進行調控,在多種生理病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5(small nuclear RNA host gene 15,SNHG15)作為新近發現的一種lncRNA,在多種惡性腫瘤組織中表達異常[4],且與腫瘤細胞增殖、凋亡及侵襲轉移過程密切相關[5],但其在胃癌中的表達情況少有報道。本研究擬通過檢測胃癌組織中SNHG15表達,探討其在胃癌中的作用,以期為胃癌的機制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收集2012年5月—2015年5月南陽市中心醫院擇期行根治性手術治療的胃癌患者97例,其中男59例、女38例,年齡(56.31±10.35)歲。所有患者均經胃鏡及病理學檢查確診,術前未接受任何治療。97例患者中,腫瘤≥5 cm者55例,腫瘤<5 cm者42例;低分化者61例,中高分化者36例;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34例、Ⅲ期31例、Ⅳ期26例;發生淋巴結轉移62例。本研究經南陽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NYSZXYYZLK201108160933),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1 胃癌患者組織樣本及一般資料收集 收集術中留取的腫瘤中心組織及距腫瘤邊緣5 cm以上且病理學檢查正常的胃黏膜組織,沖洗后液氮冷凍,-80 ℃保存。同時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大小、分化程度、Lauren分型、TNM分期、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等。
1.2.2 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檢測 取胃癌組織和正常胃黏膜組織,剪碎后超聲勻漿。采用Tizol試劑盒(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總RNA,用雙蒸水溶解,-80 ℃保存。檢測提取的總RNA的純度和濃度。采用PrmeScriptRT reagent Kit[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貨號DRR037]將RNA逆轉錄為互補DNA(complementary DNA,cDNA),-20 ℃保存。采用7500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美國ABI公司)及PCR Amplification Kit[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貨號:DRR081]進行擴增。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SNHG15:上游5'-GTTGCCTGACCATTCCTGAG-3',下游5'-AGTAAGCTCTTCCACTTTGAGACC-3'。GAPDH:上游5'-CCAAAATCAGATGGGGCAA TGCTGG-3',下游5'-TGATGGCATGGACTGT GGTCATTCA-3'。反應條件:95℃ 3 min,95℃30 s,56 ℃ 30 s,73 ℃ 30 s,38個循環。每份樣本設6個復孔。以GAPDH為內參,采用2-△△Ct法計算SNHG15的相對表達量。
1.2.3 隨訪 對所有患者從術后第1天開始隨訪5年,形式包括院內查房、院外電話、門診復查及病歷追蹤等,隨訪截止時間為2020年5月31日。隨訪終點為死亡或隨訪滿5年,隨訪中無失訪病例。患者生存時間定義為術后第1天至死亡的時間。
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患者術后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對預后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胃癌組織SNHG15相對表達量為2.35±0.22,高于正常胃黏膜組織(1.02±0.10)(t=54.319,P<0.001)。
不同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大小和Lauren分型的患者之間胃癌組織SNHG15相對表達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潤深度和淋巴結轉移患者之間胃癌組織SNHG15相對表達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患者胃癌組織中SNHG15的表達
對97例胃癌患者隨訪3~60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32個月。以胃癌組織SNHG15相對表達量的第25百分位數(P25)(2.18)為臨界值,將患者分為低表達組(25例,S N H G 1 5≤2.1 8)和高表達組(7 2例,SNHG15>2.18)。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結果顯示,低表達組平均生存時間[(53.20±2.92)個月]和5年生存率(80.00%)均高于高表達組[(30.38±2.32)個月、23.61%](Log-rank χ2=20.832,P<0.001)。見圖1。

圖1 不同SNHG15相對表達量胃癌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
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結果顯示,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結轉移和SNHG15高表達是影響胃癌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風險比(hazard ratio,HR)分別為0.381、2.568、2.892和4.851]。見表2。

表2 胃癌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腫瘤治療方法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靶向藥物的應用,在改善患者預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胃癌靶向藥物治療效果總體仍不理想[6]。因此,臨床亟需尋找與胃癌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敏感基因,為胃癌的基因靶向治療提供靶點。lncRNA是近年來腫瘤機制研究領域的熱點,與腫瘤惡性增殖、侵襲、轉移密切相關[7]。有研究發現,lncRNA在胃癌組織中表達異常,參與了胃癌的發生及惡性化進程[8]。SNHG15是一種定位于人7號染色體的lncRNA,已被發現在甲狀腺癌[9]、結直腸癌[10]、肺腺癌[11]等多種惡性腫瘤中表達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胃癌組織SNHG15相對表達量高于正常胃黏膜組織(P<0.001),說明SNHG15在胃癌組織中呈高表達;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浸潤深度T3~T4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胃癌患者的癌組織SNHG15相對表達量明顯升高,提示SNHG15可能參與了胃癌的發生、發展。
有研究結果顯示,SNHG15與上皮性卵巢癌不良預后有關,可作為患者預后的生物標志物[12]。DONG等[13]的研究結果顯示,SNHG15高表達與肺癌患者較差的預后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SNHG15低表達組平均生存時間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高表達組(P<0.001),說明SNHG15表達與胃癌患者預后有關,SNHG15高表達可能是患者預后不良的標志。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結轉移和SNHG15表達是影響胃癌患者預后的風險因素,提示SNHG15或可作為評估患者預后的潛在標志物。
綜上所述,SNHG15在胃癌組織中表達升高,且與胃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潤深度和淋巴結轉移有關,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風險因素,有望成為胃癌機制研究及預后評估潛在的生物標志物,但其在胃癌中的具體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